注册

周世宗到底是叫柴荣还是郭荣,对宋朝政治有巨大影响|文史宴


来源:文史宴

原标题:周世宗到底是叫柴荣还是郭荣,对宋朝政治有巨大影响|文史宴 文/刘路 “周世宗柴荣”,这好像成了大家的普遍认知。但是实际上柴荣被郭威确立储君的身份后,就改姓郭,名

原标题:周世宗到底是叫柴荣还是郭荣,对宋朝政治有巨大影响|文史宴

文/刘路

“周世宗柴荣”,这好像成了大家的普遍认知。但是实际上柴荣被郭威确立储君的身份后,就改姓郭,名叫郭荣了。刘路兄看见前文有读者发问,遂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写出一文辨析周世宗姓氏,同时也普及了一些的古代礼制和政治制度。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北宋统一专题:

北宋怎样结束五代十国(一)——假途伐虢平荆湖

周世宗到底叫柴荣还是郭荣?

这个问题好像没啥好争的,因为大多数人意识里,周世宗就是叫柴荣。

然而,笔者却坚定认为,在世宗成为郭威养子之后,至少在周世宗活着的时候,在后周还存在的时候,周世宗从来没有叫过一天柴荣。

柴荣,那是一个属于遥远的过去的名字。

 

 

周世宗柴荣

就笔者目力所及,无论正史野史,无论纪传编年,完全找不到一条明确记载周世宗自己、包括周恭帝认祖归宗的史料。

相关的史料,却全部指向了世宗姓郭不姓柴。

两《五代史》作者认为世宗姓郭

1

首先来看看正史记载。

宋初的《旧五代史·周书·世宗本纪》:“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荣,太祖之养子,盖圣穆皇后之侄也。本姓柴氏……”

晚出的《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姓柴氏。”

两《五代史》在说到世宗时,都说“本姓柴氏”。什么叫“本姓柴氏”,就是说本来姓柴。两书在给世宗立传的时候,应该都是从世宗姓郭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说周世宗叫郭荣,本来姓柴,这样的逻辑是合理的。如果说周世宗叫柴荣,本来姓柴,这说不过去。

五代时期,皇帝、节度使的干儿子们一大把,所以两《五代史》在给这些“干儿子”立传的时候,都有一个以姓什么的角度立传的问题。

比如后梁的朱友文,本来姓康名勤。《旧五代史》写道:“博王友文,本姓康,名勤。”《新五代史》同样写道:“博王友文,字德明,本姓康,名勤。”还有像唐明宗李嗣源(本无姓氏)、唐末帝李从珂(本姓王),都是如此行文。而我们知道这些人是没有改回本姓的。

当然,也有后来又把姓改回去的。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朱温的干儿子朱友恭,本名李彦威,后来被朱温复还本姓而赐死,因此两《五代史》都没有将其列入宗室。《旧五代史》以“朱友恭”立传,称“朱友恭,寿春人,本姓李,名彦威。……复其本姓名……”。注意这里仍然用了“本姓”。而《新五代史》则以“李彦威”立传:“李彦威,寿州人也。……冒姓朱氏,名友恭。……已而还其姓名。”就不再说是“本姓”,而是顺次说了改姓、复姓经过。

另一个例子是赵光义的老丈人符彦卿。符彦卿之父符存审,曾为晋王李克用养子,当时应称为“李存审”,符彦卿也应叫“李彦卿”。符存审死于后唐庄宗年间,本未恢复旧姓。后来符彦卿恢复了符姓,大抵是后唐灭亡以后的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李存审”“李彦卿”“符彦卿”分得很清楚,胡三省还作注称“李彦卿后复姓符”。这事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但符彦卿既然是赵光义的老丈人,又有后人以符姓在宋仕官,其恢复符姓当属事实。

但一来符彦卿自己恢复了本姓,二来他又是国戚,所以连带着李存审也被恢复了本姓。两《五代史》的行文,都明确以“符存审”来为他立传(“符存审,字德详”),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写他“本姓符”了。

所以可以明确说,两《五代史》的内文根本就是认为周世宗姓郭不姓柴。

那么又有人说,两《五代史》的目录上,不是明明写着“世宗柴荣”吗?

这个,大概是个误会。

《新五代史》现存较早版本之一,是由张济元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根据影印南宋庆元本、配备北宋残本而成的“百衲本”。这个本子应该很接近欧阳修原本的模样。而百衲本的《新五代史》目录上,根本没有“柴荣”二字。同样,清朝的殿本、文渊阁四库本也没有。

《旧五代史》原本已佚,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由四库馆臣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又根据其他史料最终整理而成。现在的《旧五代史》并非宋初成书时的原貌,但是清朝的殿本、文渊阁四库本的目录里,也没有“柴荣”二字。

笔者能看到的版本其实很少,不能以偏概全。但从百衲本《新五代史》和殿本、文渊阁四库本《旧五代史》来看,无论宋人欧阳修,还是清人邵晋涵,乃至可能包括以薛居正领衔的宋初史官(其代表了宋初朝廷立场),都是以周世宗姓郭的角度,来写《周世宗本纪》的。

国号没有改,因为没认祖

2

后周国号的由来,太祖郭威自己说得清楚:“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简单来说,就是周武王封了自己叔叔虢叔于西虢,“虢”“郭”同音,后裔逐渐以“郭”为氏。


所以说,后周之所以叫“周”,那是因为皇帝姓郭。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再看柴姓,本是齐文公子高之后,出自姜姓,跟出自姬姓的郭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周世宗恢复了柴姓,那么必然要把与郭姓关联的国号“周”改掉。虽然不一定要选一个跟柴姓有关的国号,但绝不会用周。

显然,周世宗没有改国号,也就没有否认自己是郭姓子孙,那谈何恢复本姓?

亲爹当舅舅,因为没归宗

3

周世宗恢复柴姓,除了国号问题,还面临一个祖先问题。

五代时期,养子称帝后认祖归宗的也确实有。一个是后唐明宗李嗣源,一个是南唐烈祖李昪。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他认祖归宗这事,史书没明确说。但李嗣源称帝以后,就把自己的亲爹、亲爷爷、亲曾祖、亲高祖全都追尊为帝,可见嗣源认为这些才是自己的祖先。不过他家本是少数民族,没有姓氏,所以他虽然认了祖宗,却没有可改的本姓,而是把祖宗全改姓了李——等于认为自己仍然与李克用、李存勖同属一家。

至于南唐烈祖李昪,曾经名叫徐知诰,是原南吴权臣、齐王徐温养子。徐温死后,徐知诰先是袭爵齐王,进而称帝。两《五代史》说他先称帝建齐,两年后恢复李姓,改国号唐;《资治通鉴》说他直接建国号唐,两年后恢复李姓。

先不管李昪改没改国号。李昪恢复李姓,是三部史书共同记载的。在李昪仍然叫徐知诰的时候,他追尊徐温为帝,庙号太祖,认为自己是徐氏后人;可是一旦恢复李姓,他就改认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为祖先,追尊父祖四代为帝(虽然后人多认为,他跟唐朝宗室半毛钱血缘关系都没有);而原来的太祖徐温,庙号就变成了义祖——这个庙号,放在这里的特殊语境下,就像是“义子”的“义”一样,分明在说自己跟徐温不是血亲。

从这个角度讲,李昪最初称帝时,确实国号为齐,因为“齐”与徐温相关联。一旦改了李姓,改了祖宗,国号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唐”。

而周世宗呢?如果他真的恢复了柴姓,他那还活着的亲爹柴守礼,怎么也应该是个太上皇;他的爷爷、曾祖、高祖也很有可能是要追尊为皇帝的。

然而事实是,周世宗在东京开封继位,柴守礼却住在西京洛阳。而且终世宗之世,柴守礼未曾踏入开封半步,估计是怕尴尬;身边的人也根本没人敢提他是周世宗亲爹的事。由于他是郭威之妻柴氏的哥哥,所以周世宗和后周上下都待他以元舅之礼。

如果周世宗认祖归宗了,那还用得着拿着亲爹当舅舅么?

何况我们知道,古代皇帝是有避讳的。不仅要避讳自己,还要避讳自己的那帮被追认为皇帝的祖宗。世宗三征淮南,逼得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李璟对后周称臣,为了避后周国讳,改名李景,这是《旧五代史》所记。而所避的“璟”字,恰恰是郭威的高祖父、被追尊为帝的郭璟的名字。

而周人记录辽穆宗耶律璟,同样因为避讳而写作耶律明。

如果世宗改回了柴氏,认了柴姓祖先而非郭氏,那么这些避讳就大可不必了;反倒是“守”“礼”,应该被天下避讳才是。

司马光力争世宗姓郭

4

《宋史》卷一百一十九《礼志二十二·宾礼四·录周后》记载了一件好玩儿的事。

宋仁宗时,开始大规模录用柴氏子孙为官,并以其中最长者、柴守礼的孙子,也就是世宗的亲侄子柴咏为崇义公,以为周室之后。周太祖郭威的直系子孙,早在后周建立前夕就已经被后汉隐帝斩尽杀绝;周世宗的后代也已经或去世或失踪(《宋史·礼志》记有世宗孙,但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当是侄孙)。于是,录用的柴氏子孙就皆非周世宗的直系。

这时司马光提出一个问题:“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说周本为郭姓,世宗原来是皇后的侄子,是过继给郭威作后代的。现在要贡奉周室,也应该是封郭氏子孙,而非柴氏。

言外之意,后周国姓是郭。太祖郭威姓郭,世宗是太祖之后,当然也姓郭。

司马光这番话透露出一个事实:后周的皇帝一直都姓郭。如果后周时世宗就恢复柴姓了,那么后周也就由郭姓而变为柴姓,那么作为周室后代的崇义公,根本没有姓郭姓柴的问题,反正二者皆可。而正是因为世宗没有复姓柴氏,所以周室的国姓只有郭这一个姓,没有柴姓。这才出现了司马光的疑问。

 

 

司马温公不愧一代良史

对此,王安石则认为:“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仁宗说:“为人后者为之子。”王安石又说:“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

宋仁宗认为,周世宗既是郭威之后,那就是他儿子,是他儿子自然姓郭不姓柴。王安石却咬死了世宗姓柴,但也承认后周是姓郭的,所谓“受天下于郭氏”。柴氏说的是世宗的个人身份,郭氏说的是后周的国姓。

王安石认为继世宗之后,必须是柴氏,而非郭氏,大概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其一,宋太祖的誓碑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太祖之世,世宗之后要么去世,要么托付给大臣改名抚养。所谓“柴氏子孙”,更多的是与世宗有血缘、却非直系的亲属。王安石虽然看不到誓碑,但保护柴氏既然是一种国策,仁宗亦已录用柴氏宗族,则当时宋廷认柴氏不认郭氏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

其二,自太祖而仁宗,几十年间会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这或许就包括宋廷暗中让世宗从郭姓回归柴姓,以减少其作为周室宗族的某种政治影响力。又或许,这样的异姓袭位,能够更好地为大宋皇帝们的得位不正洗白。比如异姓篡位的太祖赵匡胤,又比如说不清楚怎么继位的同姓太宗赵光义。——前朝世宗是异姓继位,我们兄弟的皇位还有什么问题!

总之,无论是国策,是阴谋,宋廷都是倾向于照顾柴氏、承认柴氏,而不是郭氏。上行下效,也就难怪太宗朝进士陶岳,在真宗时完成的《五代史补》一书中,已经称世宗为柴氏了。(据该书记载,高平之战时,刘崇说:“柴氏与吾……”当然,刘崇这话也可能是原话。敌国称世宗为柴氏,也不排除故意贬低的可能。这反而不足以证明其时世宗一定改姓柴了。)

即便如此,司马光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资治通鉴》里,当世宗称帝前,司马光一律写作“郭荣”而非“柴荣”;世宗称帝后,更没有恢复柴姓的记载——既然从来没有发生过,又让温公如何写得?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