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青山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来源:康狄的朋友圈

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1942年6月,晋西北抗日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积极开展反

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1942年6月,晋西北抗日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积极开展反“蚕食”斗争。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配合,分散进行游击战争;中共晋绥区党委从党、政、军、民机关团体抽调340多名干部,成立了15支武装工作队, “深入敌后,袭击敌要害部门,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争取一切有民族良知的人士,摧毁伪政权机构和伪组织。到1942年底,晋西北军民共摧毁伪村级“维持会”360多所,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对根据地的“蚕食”。

 

null

 

 

大青山根据地示意图

 

在晋西北抗日军民进行反“扫荡”、反“蚕食”之同时,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也进行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1年1月至4月,日伪军出动3000余人,不断地对大青山区进行“扫荡”。5月以后,敌之“扫荡”愈加频繁和残酷。

 

从5月到12月,日伪军对绥中区进行千人以上的大“扫荡”就达5次。我大青山骑兵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采取了敌到抗日根据地“扫荡”,我到敌占区袭击敌据点;敌到这一地区“扫荡”,我到另一地区活动的方针,并抓住有利时机,以设伏、突然袭击等战术击敌,不但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而且扩大了队伍。

 

null

 

 

我军行军

 

1942年。日军为解除其北进时的后顾之忧,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更为频繁和残酷的“扫荡”。7月25日,日伪军集中5000余人,采取“铁壁合围”战术,“扫荡”绥中地区。大青山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绥中部队主力,露宿山头,忍饥受寒,人不离枪,马不卸鞍,经过艰苦的努力,于8月初突破敌人的合围,安全转移到绥南。日伪军暂时控制了绥中地区。

 

null

 

 

战斗中

 

日军发现我大青山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及绥中地区的部队已转移至绥南地区,乃于8月9日调集步骑兵4000余人,分7路“扫荡”绥南区。八路军在牤牛山等地设伏,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后,灵活地与敌周旋,主力转移到偏关、雁北地区,使敌歼灭我军主力的企图再次失败。我骑兵第1团北上满汉山坚持绥南地区的斗争,骑兵第2团的两个连北上至财神梁地区活动,并寻机返回绥中区。10月15日,日军又集中了日伪军6000余人采取“梳篦”战术,反复“扫荡”绥西地区,企图消灭我绥西地委、专署和骑兵第3团。我绥西区领导机关和步兵部队转移至萨拉齐山区,骑兵部队转移至绥中归武区活动。同年11月、12月,日军再次集中2000至3000余人的兵力对绥中、绥南区进行“扫荡”。

 

上述我军反“扫荡”的基本特点是:利用山区有利地形设伏,给敌以一定杀伤后,分散转移,待机击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和骑兵主力,在严重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与敌周旋,粉碎了敌彻底消灭大青山抗日武力的大“扫荡”计划,为继续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因此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和晋绥分局的表彰。但是,日寇的“扫荡”也给根据地人力、畜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后,大青山的游击战争进入了极困难的时期。

 

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三卷》,2016年版。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萧宸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