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江浙沪人一上阵就被吓破胆?一代文豪辛弃疾为何有此地域黑的看法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

null



编者按:辛弃疾作为一个伟大的词人,与苏轼并列,并称苏辛。但他不仅仅是个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还有更加丰富的军事经验。在北方坚持抗金斗争的时候,辛弃疾曾经迅速解决一起叛逃事件,还以五十人的兵力发动对叛徒张安国的擒杀行动。回到南宋后,他还平定了让南宋朝廷颇为头疼的茶商叛军,并组建了“北虏颇知畏惮”的飞虎军。

null


但就是这样一位南归的北方义军将领,却有着容易被现代人认为是地域黑的一面。因为他明确表示,吴人一上战场就会吓破胆,因此不能当兵打仗!这是怎么回事呢?辛弃疾的这段论述,被其好友程珌记载于《洺水集·丙子轮对劄子》(又称《丙子轮对札子》,著名成语千钧一发就是出自其中)。辛弃疾说:招募边防战士要会骑马射箭、操作战船,并且不能像吴人那样一上战场就吓破胆。就算其被动员起来,也要跟来自其他地区的部队分开,以免后者也被沾染上不良习气。总之一句话,辛弃疾认为吴人不是好的兵源。

null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奇怪,吴越之士过去不是那种以誓死如归出名的吗?为何在辛弃疾眼里变成了这样?这个先看看辛弃疾说的吴人具体是说谁。他所说的吴地当时指的是吴兴、吴郡一带,主要包括今天的苏州,环太湖地区,还有今天的杭州一带,即长三角核心地区——也就是著名的江浙沪包邮区!

 ▲吴郡地图


 ▲吴郡地图


那么,辛弃疾为何说吴人不适合当兵呢?真是因为地域黑,还是话出有因呢?因为配合其他的一些记载来看,辛弃疾所提到的吴地人,确实往往对当兵十分抵制。要说清这一切,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因为太湖地区在南北朝以后,相对战乱较少,同时也远离北方前线。从唐朝到北宋时期,这里的正规军一直不多。比如像杭州在方腊起义时,驻扎的宋军不过上千人。这就使得当地缺少从军的传统。

 ▲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


当然,正规军之外,宋代还有作为地方武装的乡兵。而因为一个地区的乡兵数量和质量,以及待遇非常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武风。虽然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说,是王安石提倡发展保甲,以乡兵代替部分禁军。但是在宋朝早期,就有大量的乡兵义勇存在。不过他们主要分布在北宋和辽西夏的边境地区。比如在庆历初年(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年),河北路有乡兵十八万九千三十一人,河东路有七万七千七十九人,陕西路有十五万六千八百七十三人。

 ▲太湖之春


 ▲太湖之春


而同时期的江南地区,尤其是太湖一带的吴郡故地,则没有多少相关的乡兵记载。南方乡兵有明确记载时间,则要快到北宋中后期,乃至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了。所以对于当时的江浙沪地区的人们来说,缺乏军事素养是很常见的事情。

 ▲皇帝宋仁宗


 ▲皇帝宋仁宗


此外,北宋时代江南地区缺乏军事传统,也有文化和经济上的原因。首先,宋朝确实有重文轻武的政策与风气。比如宋真宗时代,进士李光辅为真宗皇帝表演剑术,以证明自己文武双全,其结果却触动了皇帝的敏感神经,被遣送回原籍了。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太湖地区,士人们纷纷开始弃武从文,吴地多文豪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其次在经济上,三吴钱塘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唐宋的钱粮赋税多是取自这里。所以在统治者眼中,东南地区作为经济中心也就够了。大规模在当地招兵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明显划不来。以上诸多因素自然使得北宋时期的吴郡人缺乏军事经验与传统。

 ▲南宋时期的差隶


 ▲南宋时期的差隶


到了南宋时期,情况则有了新的变化。随着金人侵占了北方,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朝廷就不得不在当地招兵。而杭州以及周边地区人口众多。比如根据一些考证认为,临安府人口上百万,当时苏杭一带和周边地区的两浙路人口在1200万以上,而杭州城各类军队最多时才13万,整个两浙地区各类军队最多时也不到20万人。表面上看,从1200万人里抽出20万人当兵,其兵员素质还是可以保证的。

null


但问题却出在了野蛮而糟糕的招兵方式上。比如开着大船在漕河无人处,看到强壮少年,直接抓起来;又比如布置带机关的木栅栏,里面放些财物,如果有贪财的去拿,就启动机关,关闭栅栏。(这是招兵呢还是抓鸟呢?)甚至还有吃相更难看的,根据记载,有一次南宋名义上的精锐与禁卫军殿前司缺额数千人,皇帝诏三衙分月招补,而那些招兵的人为了侵吞募兵用的财物,直接抓老百姓充数而不给钱结果一时间,那些以砍柴卖鱼虾为生的老百姓都不敢去杭州了。

 ▲两浙地图


 ▲两浙地图


说到这里,有些对欧洲近代历史比较熟悉的读者可能会问:大杀四方的英国近代海军也是抓丁啊!谁说抓丁就没战斗力了?其实,英国海军虽然抓丁,但还是以抓水手为主,而且当海军虽然有危险,但商船水手的安全性也没好哪去。而且加入海军待遇也相对能得到保证。更别说,英国海军有严格的训练与纪律体系,更有先进的海军技术。

null


但这些南宋都不具备。关于南宋士兵的待遇,冷兵器研究所也发过文章,当时士兵一般也就一天两百钱二升半米,这些钱还得养家和维护装备,明显捉襟见肘。而吴地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卖鱼虾或者砍个柴,一天整个二三百钱那都是属于低收入。当轿夫给人抬轿子,一个月甚至能收入两万钱!这种收入的对比,大部分老百姓自然是不愿从军的。所以,主动当兵的,基本都是游手好闲的市井浮浪之人,时刻准备当逃兵,剩下的都是被主动当兵的倒霉蛋。

null


而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才能歪。南宋政治的腐败,使得三衙将领也多是溜须拍马,缺乏能力的纨绔子弟。所以名义上的南宋顶尖精锐殿前军,被当时人评价为“殿司兵素骄……复负重暑行,不堪其苦,多相泣而就罄,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地多眢井,亦或赴死其间”也就是说,以吴人为主力构成的殿前军连暑天行军的能力都没有,指望他们打仗这事真的是想太多了。而据著名学者范文辉的考证,南宋开禧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源问题!

null


以上种种,在辛弃疾这种在北方跟金人打生打死的猛人眼中,怎么可能有好印象?简单一句话,辛弃疾的观点可能难免偏颇,但南宋由吴郡人所组成的本土部队缺乏战斗力,却是一个可悲的事实。

参考资料

[1]王曾瑜 《宋朝军制初探》

[2]程民生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 , 2009 (5) :66-74

[3]孔繁敏 《宋代杭州的驻军》《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4] 范学辉《南宋三衙管军制度研究》

[5] 范学辉 《南宋三衙管军素质试探》  - 《史学月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