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家共话“城市与美好生活”:寻找诗意的栖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专家共话“城市与美好生活”:寻找诗意的栖居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蒋涛)城市中

原标题:专家共话“城市与美好生活”:寻找诗意的栖居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蒋涛)城市中的美好生活何以可能?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近日组织的“城市与美好生活”――第三届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共话该话题,寻找城市美好生活的“诗意的栖居”。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主持会议开幕式 马晓芳 摄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主持会议开幕式 马晓芳 摄

  23日至24日,该高峰论坛及专家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乡建院、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美国犹他谷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出席论坛并进行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主持会议开幕式表示,希望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现代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探究美好生活何以可能。

  “最美好的生活就是沉思的生活”,沈湘平这句话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论坛过程中,各位专家进行多维度、多领域、多视角讨论,共同探讨城市美好的“诗意的栖居”。

  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常委副部长王大广以《寻找诗意的栖居――城市美好的生活意蕴》为题指出,一个美好的城市起码要与四个要素做朋友:第一,与文化做朋友;第二,与环境做朋友;第三,与科技做朋友;第四,与时间做朋友。在追求美好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只要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历史;只要赢得了历史,也就赢得了未来;只要赢得了未来,也就赢得了人心。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城市的美好生活改变的不只是人的生产方式,更有人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宽平说,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应是收入稳定、有预期的城市,应是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幼有所教的城市,应是以人为本的、群众自我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倡导“一种建设性的城市美学”。他认为,当前应主要解决五个核心理论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城市与人性欲求的内在关联,二是认清城市设施作为人的幸福理想物化配置的特性,三是对人工之美的肯定性评价,四是将城市作为艺术作品的放大形式,五是使城市成为人的精神家园。他认为,这既是现代人选择城市化生存方式的基本理由,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确立了理论合法性。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则以北京老城为例,进一步说明城市美好生活中的老城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王军认为,对老城进行恢复性修建必先查明老城衰败之因,对症下药。老城的保护与复兴,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离不开支撑社会人格的财产权保护,离不开作为政府本职的公共服务投入,离不开攸关社会稳定的可持续社区营造。多方参与,统规自建,产权明晰,流水不腐,这是传统中国看得见的传统,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武廷海也谈及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中轴线的关系。他认为,元大都首创“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的标记这一方法,把“中心台”视为元大都规划的一个基本控制点,锁定了中心台的位置,从而确定了元大都的中轴线走向,揭示了元大都中轴线并不与明清北京中轴线完全重合。这为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以及保护传统中轴线、加强老城整体保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基础。

  在论坛上,国内外城市发展比较也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犹他谷大学教授袁国芳从城市的起源着手,分析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并提及城市化给美国社会带来积极改变和产生的诸多空间和社会等问题。

  与会专家们认为,中国应该从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成功道路,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

  此次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设置两个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晓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分别主持分论坛的讨论。(完)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