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让急救教育成为全民一堂必修课


来源:法治周末

null


资料图 张淳艺 近几天,一张女性双腿膝盖红肿的照片在网上热传,被网友称为“不美腿照”。“不美腿照”的主人公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郑女士。5月29日,她在当地一家游泳馆学游泳时,一名中年女性突然溺水。郑女士便跪在泳池旁的橡胶防滑垫上对这名女性进行心肺复苏,等到溺水者重新恢复呼吸后,她才发现膝盖已经跪肿了。 正如网友所说,这张“不美腿照”背后,其实是一颗最美的心。虽然自己只是去学游泳,但当看到有人溺水,情况危急时,身为护士的郑女士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急救,帮助溺水者转危为安。这不仅体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更彰显了见义勇为的公民道德,值得点赞。

不过,对于“不美腿照”,感动之余更发人深思。事后,溺水女子的丈夫表示,“要不是现场刚好有专业护士积极抢救,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也是我们需要担忧的,如果没有护士在场,周围的普通群众能够给予科学合理的急救吗?

“黄金4分钟”,是世界公认的抢救概念。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在4分钟内得到心肺复苏救治,存活率可达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希望就变得渺茫,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会下降7%至10%。在现实生活中,当心肌梗塞、溺水、触电等各种意外发生时,医院救护车很难在10分钟内赶到。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公众,能否在第一时间进行施救就显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国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识,许多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所能做的只是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在一旁干着急,白白错过了黄金抢救期。有这样一组数字,发达国家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已超过10%,如美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达到25%,而在我国这一数字并不高。

美国政府要求任何公民在18岁之前,必须掌握基本的健康与卫生知识。小学阶段,主要普及拨打急救电话、简单的包扎术,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中,要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我们也应从孩子抓起,让急救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作为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美国有超过7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我国仍有八成以上的公众不会心肺复苏。由于不懂如何急救,一些急救设施也成了摆设。

2015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首都机场突发心脏骤停去世。事实上,首都机场就配有“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若周围的人及时使用,很可能避免悲剧发生。

意外和危险总是不期而至,我们不能总指望,在溺水时刚好旁边有护士,心脏病发作时正好车上有医生,除了这些专业群体外,更需要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人都接受过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

前些年,所谓的“倒背溺水儿童急救法”在朋友圈疯传,专家指出,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反而会使得溺水者缺氧加重,延误抢救时机。对于类似的错误急救知识,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辟谣,防止误导,同时宣传普及正确的急救方法,让更多人在关键时刻能够伸出援手。

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某些国家的经验做法,重视防灾避险和应急救护工作,完善公众急救培训制度。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并建立急救员认证平台,建立健全保险机构、社会公众和急救培训机构的急救培训制度,培育公众急救培训市场,发展公众急救培训服务。

其次,让急救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急救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式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且教育成本低。

再次,立法普及急救教育。鉴于很多国家都有法律条文要求18岁以上公民必须学习急救知识,要求企业必须根据职工人数,配备持有急救员合格证的工作人员的有效举措,我国也应该出台专门针对急救工作的全国性立法,让急救教育成为全民一堂必修课。

(作者系时评人)

责任编辑:马蓉蓉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