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秀芳的“花儿”追梦路


来源:新疆网

原标题:王秀芳的“花儿”追梦路 图为5月25日,在位于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的“花儿小院”,王秀芳(

原标题:王秀芳的“花儿”追梦路

11

图为5月25日,在位于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的“花儿小院”,王秀芳(左一)正在与“花儿”爱好者们一起唱“花儿”。(宋建华 马超摄)

12

图为5月23日,在位于米东区的乌鲁木齐市第109小学,王秀芳(右一)正在给五年级的学生们教“花儿”。(宋建华 马超摄)

新疆网讯(记者宋建华 赵枫 王磊 通讯员邓仕林)5月8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马场湖村村民王秀芳,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了新疆“花儿”的第二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秀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辞世的师傅韩生元知道这个消息的话,老人家一定会很欣慰。

19年前,在米泉市(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一场文艺汇演中,王秀芳演唱了一首歌曲,引起了台下一位双目失明的回族老人的注意,老人名叫韩生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的第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汉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新疆“花儿”是在内地“花儿”基础上,由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锡伯族等各民族群众长期传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

19年来,从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到“花儿唱家子”(“花儿”歌手),再到新疆“花儿”第二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王秀芳的“花儿”追梦路。

在王秀芳看来,这更是一条弘扬中华文化、歌唱美好生活、歌唱民族团结的幸福路。

农家媳妇成了“花儿唱家子”

“樱桃好吃树难栽,树根里渗出个水来。心里有你口难开,少年里唱出个你来……”5月25日,悠扬的歌声从米东区“花儿之乡”长山子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传出,这是55岁的王秀芳在唱韩生元的“花儿”代表作《樱桃好吃树难栽》。

王秀芳自小爱唱歌,但能与“花儿”结缘,得益于韩生元的引路。

王秀芳出生在长山子镇土窑子村一户农民家中,1985年,她嫁到马场湖村。韩生元是青海人,自小学唱“花儿”,在马场湖村以务农和演唱“花儿”为生。

从1999年6月初识,到2003年1月王秀芳正式拜韩生元为师的3年多时间里,韩生元曾多次托人把王秀芳请到自己家里,现场给王秀芳唱“花儿”,请她跟自己学唱“花儿”。

王秀芳说:“当时觉得‘花儿’不适合自己,就婉言谢绝了韩老师。”2000年6月,作为“花儿”特色村,马场湖村要选送一首“花儿”参加长山子镇举办的文艺汇演,王秀芳被选为演唱者。

参赛选的是“花儿”《蓝桥担水》,为了唱好这首“花儿”,村里请韩生元为王秀芳辅导。

排练了三天,总是唱不好,韩生元就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唱词录好,送到王秀芳家里。王秀芳耐着性子听,越听越有味道……从此,她走上了学唱“花儿”之路。王秀芳说:“这台录音机,我一直珍藏着。”

2003年1月,王秀芳正式拜韩生元为师。

韩生元唱了80余年“花儿”,免费收徒百余人。米东区文化馆原馆长焦江说:“王秀芳是跟韩生元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

传承“花儿”的路并不平坦。

王秀芳说,为了唱“花儿”,家里的农活经常被耽搁,孩子也照看不上,她好几次打退堂鼓,每次都是韩生元鼓励她唱下去。

2005年12月,84岁高龄的韩生元来到王秀芳家劝她:“闲时学来忙时用,现在政策好,‘花儿唱家子’早晚会出头!”

王秀芳说,师傅这句话,坚定了她将“花儿”唱下去的信心。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副教授马巧梅说,汉族农民王秀芳师从回族民间歌手韩生元学唱“花儿”,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范例。

唱“花儿”唱出了名堂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拿来钢刀(哈)头削下,不死时还是这个唱法。”这是韩生元的《“花儿”里漫(唱)出个春天》的唱词,也是王秀芳最喜欢的“花儿”。

“师傅说,‘花儿’是心上的话,心里善,心里美,嘴上‘花儿’能盛开。”王秀芳说,在继承师傅“花儿”唱法的基础上,她大胆创新,将曲牌(令)和唱词进行改编和创新。

马巧梅说,王秀芳的嗓音干净清澈,演唱“花儿”不拘泥于一种曲牌(令),唱词内容也更丰富,因此更好听。

2008年,新疆“花儿”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韩生元成为新疆“花儿”首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至此,新疆“花儿”成为了新疆文化品牌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韩生元的精心培养下,王秀芳的“花儿”越唱越好,连续在疆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王秀芳先后被评选为新疆“花儿”米东区级和乌鲁木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王秀芳把韩生元当成自己的父亲,四季衣物、新鲜果蔬,她都会帮师傅置办好。2011年1月1日,韩生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二儿子家中去世。临终时,他托儿子给王秀芳留下一句话:“好好把‘花儿’唱下去!”

2013年3月,王秀芳腾出自己家的一间屋子,办起了“花儿”少儿培训班。为了能让孩子来学“花儿”,王秀芳在村民大会上说:“谁家小孩要是愿意学,免费,每人每月还发50元。”一周后,有3个学生;一个月后,学生增加到6个;六个月后,学生增加到42个。这些学生中,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当年,王秀芳被位于长山子镇的乌鲁木齐市第109小学和乌鲁木齐市第105中学聘为少年宫辅导教师。

2014年,米东区委、区政府打造新疆首个“花儿”大型民俗歌舞剧《花漫天山》,王秀芳是艺术顾问兼演员。2015年,王秀芳被评选为新疆“花儿”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王秀芳获得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村里人都说,农家媳妇唱“花儿”唱出了名堂。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迎胜说,王秀芳传承新疆“花儿”之路,是一条弘扬中华文化之路。

让“花儿”在新时代放异彩

“十九大的精神放呀放光芒,中华儿女心呀心激荡。新时代新思想来呀么来领路,小康的路上创呀创辉煌……”这是王秀芳创作的《“花儿”传唱十九大》的唱词。

“花儿”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只有融入新时代,才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王秀芳没有满足于传唱传统“花儿”,她紧跟时代潮流,开始创作既反映新时代主题,又通俗易懂的“花儿”。

2014年10月17日,新疆首个“花儿小院”在王秀芳家挂牌,吸引了来自全疆各地的“花儿”学员300余名。王秀芳经常与学员们一起唱“花儿”、研究“花儿”、创作“花儿”,她的“花儿”之路上有了更多同行者。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王秀芳成立了“花儿”宣讲队,创作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乌鲁木齐市民生建设十大实事为主题的“花儿”50余首,已巡演了100余场。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花儿”,王秀芳还将童谣改编成“花儿”。由童谣改编而成的“花儿”《蒙蒙细雨抓蚂蚱》,已成为米东区新疆“花儿”的教学曲目。

今年,王秀芳还计划与马巧梅合作,将新疆“花儿”的代表作配上五线谱和钢琴伴奏,让“花儿”走进大学音乐课堂。

王秀芳目前已创作“花儿”500余首,她计划出一本“花儿”个人专辑,名字就叫《“花儿”歌唱新时代》,让新疆“花儿”开得更美。

自治区党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教授迪丽达·吐斯甫汗说,新疆“花儿”经过王秀芳等人的创作转化与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与新疆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相融合,新疆“花儿”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