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千年古城 百年府道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千年古城 百年府道 本报记者 毕玮琳 戈驰川 这里不断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早在四千

原标题:千年古城 百年府道

本报记者 毕玮琳 戈驰川

这里不断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至隋唐时期,这里还有东胡、鲜卑等少数民族人居住……

洮南明时属奴儿干都司泰宁卫,境内四家子古城,曾是辽上京道泰州和德昌节度使、金北京路泰州、元开元路泰宁府、明泰宁卫的治所,清初属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领地。

洮南坐落于大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科尔沁草原洮儿河南岸,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而且曾经是东北边陲的一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府道”的美誉。洮南市档案馆馆长孙秀昌翻开《奉天·洮南府档案史料汇编》向记者讲述这段历史故事。

辽代“五京”之外最大城市

据史书记载和考证,洮南最早的行政建制是1000多年前辽金时代在洮南城东北郊区建立的泰州城,并设德昌军节度使,是辽金时代我国北方政治军事及文化重镇。城内城外住有近十万人,有衙门府、学堂、饭店、商铺、兵营等。可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门类齐全。其辖乐康、兴国二县,是当时北方除辽“五京”——上京临潢府(契丹帝王理政和居住的地方,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之外最大的城市;金朝延续辽制,保存泰州建制并设立东北路招讨司,管辖金安、长春二县。泰州在宋朝年间兴起、元朝鼎盛、明朝衰败。元初泰州城为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宗王乃颜封地,元世祖时将泰州城改为泰宁路,隶属元朝辽阳行省,元朝中期功臣辽王、泰宁王先后在此驻扎,拱卫元室;明朝建立后,收复辽东,在原泰州城设立泰宁卫,安置归顺明朝的蒙古部众,军民共治,由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统领,后来泰宁卫骑兵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成祖即位,泰宁卫内迁,原泰州境为蒙古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诸子游牧所占,满洲兴起后该部与努尔哈赤结盟。

1636年清朝建立,封布达奇为科尔沁右翼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世袭罔替,管辖今洮南、白城、通榆和内蒙古乌兰浩特部分区域,至清朝后期,郡王王爵承袭十二次至乌泰。

清末:“蒙荒行局”所在地

“蒙荒行局”全称“奏办札萨克图蒙荒行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九月初四日(公历10月5日)设立于东北西部科尔沁草原洮儿河、蛟流河两河的交汇处,即双流镇(蒙古语名称“沙吉毛都”)。

清朝建立后,在内蒙古等蒙古族聚居地区实行札萨克制,汉族不得进入蒙古札萨克领地内谋生,以保护蒙古牧民游牧。但是自清朝乾隆后期起关内汉族移民大量迁入蒙地,蒙古王公图享地租收入而予以收留,形成了蒙古王公私自放荒拓垦的格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占领东北,使清政府意识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不足以巩固国防,于是接受钦差大臣宜谷、裕德以及盛京将军增祺的建议,开放蒙古世袭封地,招徕汉族农民领荒,变私放为官放,所得荒价银与蒙旗均分,升科纳粮后地租与蒙旗按比例分成。这项政策顺应了蒙汉民族交流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关内一些地方天灾人祸,以及农民流离失所的问题,更与清政府移民实边国策相符。于是,盛京将军增祺奏请朝廷在双流镇(洮南)设立蒙荒行局,并发布告示,开始办理蒙荒放荒拓垦。

蒙荒行局主要经办科尔沁右翼札萨克图郡王旗、科尔沁右翼图什业图亲王旗、科尔沁右翼镇国公旗蒙荒丈放工作,丈放地区在今吉林省洮南市、通榆县、白城市、镇赉县、大安市大部分地域及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兴安盟部分地区。蒙荒行局设置总办、帮办、各部门委员、司事、贴书、吏员合计四十五人,伊桑阿、张心田、双道伦、田乡谷、毛祖模等先后出任行局总办、帮办,管理蒙地丈放、蒙旗荒价银支给、协调荒地丈放官府与蒙旗关系、蒙旗之间界务划分、田土斗讼,也负责汉族民事、刑事案件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洮南府设立后,行局总办署理洮南府知府事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孙葆瑨到任后停止署知府事宜,专司蒙荒丈放。光绪三十四年,随着蒙荒丈放基本告竣,总办毛祖模呈请裁撤蒙荒行局,嗣后再有蒙荒丈放业务由洮南府负责继续办理。东三省总督批准同意,蒙荒行局正式宣告结束。

蒙荒行局早期放荒主要在札萨克图旗,因此,洮南市档案馆保存有大量行局机构设置、札萨克图旗荒地丈放业务档案。后期主要丈放图什业图旗、镇国公旗荒地,洮南市档案馆主要藏有当时总办张心田等蒙荒行局官员与各旗札萨克王公商议丈放荒地和丈放章程制订等事宜的往来文书,有丈放契约、丈放边界、丈放亩数和地价图表,也有一些承领者之间的矛盾纠纷、诉讼与裁决等。

蒙荒行局的设置,无论是区域规划管理、蒙汉和谐共建,还是土地放荒拓垦,实施国有民耕,移民实边,都为当地后期的社会发展、农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末、民国初年设洮南府

洮南府正堂,光绪三十年(1904)设置,民国二年(1913)裁撤,设洮南县,设奉天北路观察使公署。1914年设洮昌道(较大的地市州),管辖14个县,道县同城,隶属奉天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沙吉毛都即双流镇设置蒙荒行局,即是洮南府的前身。随着放荒拓垦的深入,汉民增多,蒙汉杂居,清政府当时还没有放弃蒙汉分治政策,即汉民按照《大清律》管理,蒙旗蒙民按照《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来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在新丈放拓垦的地区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来管理汉民。经盛京将军增祺上奏,清政府批准在双流镇(洮儿河南岸)设立洮南府,同时设立靖安县(今吉林省白城市)、开通县(今吉林省通榆县),两县隶属洮南府。因洮南府地处蒙荒,距离省城奉天(沈阳)较远,事务繁多,情况复杂,需要全才能人,1904年,清政府特任赏戴花翎盐运使、军机处记名正四品衔奉天外务交涉使、奉天驿寻道道员孙葆瑨为洮南府知府。因工作需要,时隔二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孙葆瑨到任,同时,为加强洮南府军事防御能力,盛京将军将奉天前路总巡统领张作霖所部调至洮南府驻扎,剿办洮南府境内及周边各路匪绺。其后,张凤台、孙自榕、欧阳朝华、史纪常先后出任洮南府知府。到宣统二年(1910),洮南府前后又增辖了安广县、醴泉县、镇东县,一府五县。

洮南府正堂具有地方政府管理职能,除五个县外,还有府直辖区。洮南府正堂主要发展民生、经济实业、商贸协会、财政金融、官吏考核、社会文化、道路交通、民族宗教、兵备治安等社会方方面面。孙葆瑨任洮南知府六年,对洮南府的建设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他在任期间,领导洮南百姓建城郭、斗洪水、设学校、编方志、建戏楼、制政策、理财政、办实业、防疫病,几年时间将洮南府发展成东北三省远近闻名的政治、军事特别是商贸和文化非常突出的中心开放城市。

洮南府正堂档案,主要有清政府下发的谕旨、谕告;奉天省军政衙门下发的政令、军令、告示、题、表;洮南府正堂转发上级公文形成的札文、洮南府下发政令札文、向奉天省衙门报告事务呈文、禀文、各县报送洮南府的呈文、图表、清册;洮南府与邻省府厅州县相关事务协办移文、蒙旗移文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区域发展、民族事务、草原文化,将发挥不可多得的特有作用。

民国时期: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当时洮南府为三省通衢要地,位在商路,有水旱路通往省城奉天府,内蒙古之王爷庙、索伦,吉林之新城府、伏龙泉,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各地物产在洮南集散,城内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外国商人接踵而至;城外良田遍布,沃野千里,放荒、拓垦、耕种,一派繁忙。随着商贸的发展,这里的文化也非常兴盛,私塾、私办女子学堂、官办小学、中学先后建立,民国时期还建立了四所大学。同时,洮南还修建了大戏楼、书场、茶馆、赛马场等。当时全国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曾在洮南大戏楼表演,评书、二人转等民间文艺形式也在洮南兴起,以适应各个阶层市民的文化需求。此时的洮南府是远近闻名的东北商贸、文化中心城市。民国三年(1914年),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建制,分设三省十道,在洮南设立洮昌道尹公署,同时设立军事指挥机构洮辽镇守使公署,管辖洮南、靖安、镇东、安广、突泉等十四县,洮南成为奉天省自法库以北、嫩江以南广大区域的政治中心城市;奉军主力部队、奉系军阀一号人物张作霖、二号人物吴俊升先后率部驻扎洮南,镇守着东北西部。多个国家在洮南设立了领事分馆,这里成了对外开放,经贸繁荣,远近驰名,并且被开辟为国际商埠。这里各种教育门类齐全,文化事业高度发达。

1946年,洮南作为西满解放区的中心城市、东北野战军的战略后方,公路、铁路交通发达,辽吉省、辽北省行政公署先后设在洮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阎宝航、朱理治,开国上将、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开国少将、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胡秉权先后都在洮南工作生活过,当年的洮南,不愧为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奉天·洮南府档案史料汇编》等

专家简介:孙秀昌,男,1960年1月出生,现任洮南市档案馆馆长,研究馆员。白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和机关行政工作。2011年任洮南市档案馆馆长以来,通读了洮南档案馆藏清朝末期至建国前期所有十多万卷历史重要档案。与东北师大、内蒙古师大、吉林师大、内蒙古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导师团队,一同研究发掘东北区域民族历史及草原文化。经常在《兰台内外》上发表文章。《档案洮南》主编;《档案吉林》编委,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蒙务》编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全国少数民族古籍重点出版《奉天·洮南府蒙汉史料汇编》主编。

(本版图片均由洮南市档案馆提供)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