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肠也爱长息肉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大肠也爱长息肉 上期求证讲了胃息肉后,很多读者强烈要求推一期关于大肠息肉的科普。的确,随着我

原标题:大肠也爱长息肉

上期求证讲了胃息肉后,很多读者强烈要求推一期关于大肠息肉的科普。的确,随着我国肠镜筛查的比例逐年提高,体检发现肠息肉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它和肠癌到底啥关系?息肉切除是否等于解除了癌变警报?本期求证,我们就来普及关于肠息肉的相关知识。

本期专家:

孙鹏达: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营养及疝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生命科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胃肠外科党支部书记。

什么是大肠息肉

孙鹏达:大肠息肉是肠镜下最常见的新生物,大肠息肉为大肠粘膜上皮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大肠息肉的病理分型及特点

孙鹏达:根据组织学分类可将其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而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病理密切相关。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肠癌如何从肠息肉演变而来

孙鹏达: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者认为大肠癌的50%-70%来源于腺瘤性息肉,有文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3%-27%。大肠腺瘤性息肉为大肠表皮及隐窝上的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出现未成熟细胞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而大肠息肉到大肠癌的序贯演化过程已经得到了分子水平的结果证实,主要经过上皮细胞增生→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癌的过程,此种演变过程大约需要5-10年。大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类型与其癌变密切相关,不同组织学的腺瘤其癌变率各不相同。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而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

孙鹏达:大肠腺瘤的癌变与腺瘤的大小呈正相关,直径越大的腺瘤其癌变概率越大。有文献研究发现,腺瘤直径≥2cm的息肉比腺瘤直径<2cm的息肉更容易发生腺瘤的异型增生和癌变。有研究者对592例大肠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息肉直径≤1cm、1-2cm、≥2cm的各组大肠腺瘤的癌变率分别为2.3%、18.6%和26.9%。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需要活检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确诊,判断其恶变的可能性。

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

孙鹏达:

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地区少见,可能与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关。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2.炎症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3.基因与遗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炎性疾病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反复便血,是大肠息肉还是痔疮

孙鹏达: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简而言之就是血管团,不会恶变,曲张血管团可以破裂出血。上厕所时,痔疮可以脱出体外,触之较软,可呈紫色。发病部位不同,大肠息肉可以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而痔疮只会发生在直肠齿状线上下;发病机理不同,大肠息肉是黏膜上皮细胞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凸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而痔疮是直肠静脉丛曲张引起的;大肠息肉可以恶性,痔疮不会恶变;治疗方法不同,大肠息肉需要内镜下切除,痔疮需要曲张静脉结扎或剥除。

大肠息肉的治疗

孙鹏达:目前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息肉新生,但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治疗已形成的息肉。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且肠镜复查时还可以发现初次检查时遗漏的病灶。因此,内镜下息肉切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目前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肠道内环境没改变,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对大肠息肉进行及时切除,进行定期随访能减少大肠癌及高危腺瘤的风险。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建议前2-3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复发说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5-10年查一次。有条件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缩短复查。

如何预防

孙鹏达: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还没有十分确定,与个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饮食习惯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西方的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大肠息肉。因此应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制品,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专家建议

孙鹏达: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从大肠息肉演变过来的,因此50岁以上或大肠癌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素加工肉制品饮食、肠道息肉病史、肥胖、糖尿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至少应该做一次肠镜,如果有息肉可以在其未“进化”为大肠癌的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如果没有说明您的肠道还健康,应该继续保持。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