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知乎上的他们都年薪百万吗?


来源:人物

原标题:知乎上的他们都年薪百万吗?「这是你的人生吗?」「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么?」每当他们面临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时,这两个灵魂拷问般的问题就会回响耳畔,这是「知乎er的基本款人生」。曾有人以这种形式调侃

原标题:知乎上的他们都年薪百万吗?

「这是你的人生吗?」「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么?」

每当他们面临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时,这两个灵魂拷问般的问题就会回响耳畔,这是「知乎er的基本款人生」。

曾有人以这种形式调侃活跃在知乎的用户们。

在所谓的「基本款人生」里,无论是家境殷实、自小出国留学的「女神」,还是出身贫寒通过自我奋斗考入国内TOP10大学的凤凰男,最后都鸡汤式地以寻找人生意义、梦想为由逆袭,成为「年薪百万的人生赢家」。        

去年,当知乎宣布注册用户数超过一亿时,曾有机构随机选取其中300万用户的职业进行分析,真正的「知乎er」形象在大数据下逐渐浮现。目前,知乎上的主力军,主要来自学生、产品经理、自由职业、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教师、人力资源、律师等群体。

这是一群分布在天南海北的普通人,是这个时代下的新知青年。通过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击,他们向同样普通也同样渴望求知的同类分享自己的见解、经验和故事,构筑了一个真实得有些残酷的世界。

文|王南

1

以法医职业为主题的热门日剧《Unnatural》里,一名法医劝慰一位难以释怀妻子之死的老人:「人死了,哪会分什么好人坏人,只是碰巧死了,我们也只是碰巧还活着。碰巧还活着的我们,不能把死亡当做不吉利的东西。」

悲恸,恐惧,悔恨,不舍,人们面对死亡的千百种情绪,也是30岁的法医吉驰自选择这一专业以来感知的人间百态。

吉驰是一名法医。初中时,他迷上了国产刑侦剧里那些穿白色工作服提取指纹、骨头与血迹,在实验室里用显微镜做检验的一群人。许多年后,他也穿上了白色工作服,上解剖课、到公安局里实习,像《Unnatural》里的法医们一样,见证着传染疾病致死、过劳死、杀人案、火灾,以及坠楼、自缢等各种死亡现场。

死亡没有给他带来恐惧,反而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法医遇到一个案件,根本不知道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细致观察去发现问题,解决事情。」

现在吉驰每天要面对的「死亡」,就在一方简洁的大办公桌上。荧光灯下,来自第一现场的斑驳血迹、呛人气味、目击证词全都浓缩在了由前方法医鉴定整理好的一个个案卷袋里。他与其他六名同事每天要面对的,是标本、尸体照片、尸检报告。他们从一堆素材里抽丝剥茧,一点点推导出「谜底」,再与已有结果进行核对。

来自死亡现场的探索与冒险,触感与气息变得遥远了。吉驰就像一名普通公务员,朝九晚五地上班。但总有些时刻,他的生活有那么一点不同。

几年前的某一天早上,他突然发现手机里涌进了无数条消息提示。

前一晚睡觉前,他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被害人的死状非常惨,家属非要看尸体,该怎么处理?」他趴在床上,用手机写了一千多字:「我也见过坚持要看的家属,我也见过看完之后承受不住嚎啕大哭、瘫软在地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相对于死去的人,我更难以面对活着的人……」

他的知乎涌入了数以千计的关注量。在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回答了300多个跟死亡有关的问题。「法医开始解剖新鲜尸体的时候会放血吗?」「如果我作为第一发现者在大街上发现一具被害者尸体,我闲的没事干把尸体解剖了的话我犯法么?」许多问题看似天马行空,吉驰每次从法医和法律的角度作出解释,总能在第一时间收获许多点赞与评论。

在知乎上,吉驰叫做「死者代言人」——从死者身上找线索,还原真相。现实中的吉驰背着双肩包,走在北京的雾霾天里,像一个还在实习的大学生。我们在国贸附近一家餐馆见面,聊到关于死亡的种种细节,他热情高涨,全然忘了碗里的面。

翻看他在知乎的回答内容需要一定的勇气。比如在「为什么法医要用手电照射死者的眼睛?」这一问题的回答里,往下滑动几下,就会发现有几只腐化程度不同的眼睛注视着你。那是他在《法医病理学》一书中找到的几张示例图,用以说明法医如何通过眼角膜的浑浊程度判断死亡时间。

如他在知乎上出版的电子书中写的:「出于对法医的热爱,我开始在网络上进行有关法医方面的科普,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到真实的法医,从而破解一些不科学、不正确的知识,让这门带有神秘色彩的职业能更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几年的时间里,吉驰认真回答了300多个关于死亡的话题。他喜欢在知乎上回答这一类源于生活观察的问题,往往一千字左右的答案,他会花上一两个小时的工夫准备,翻看论文和专业书籍,把几页几页的专业解释浓缩成几行通俗话语。

学医多年,他深知人类比自己想象中脆弱更多,对死亡也有自己从容的理解。

脆弱感从何而来?他说例如「医生有没有遇到过『这都能死』的病例?」这一问题里,就有一则死亡原因让他印象颇深:因拔鼻毛造成颅内感染而死亡。「有的人会因此悲观,哇,觉得世界好危险,每天就开始担心,我会不会死啊。而我觉得一个人连根本不在意的事情都可能死的话,那也没办法躲,是吧?」

尽管如此,直至看到这则回答之前,我都无法理解吉驰的回答下那些对于法医与死亡源源不断的关注与好奇。

「人体中有没有看起来十分漂亮的细胞?」这个看似轻松的话题让吉驰准备了好几天,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细胞图。在答案的最开头,他写下「细胞是真好看啊」,并用了五个感叹号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在显微镜下,两面凹、圆饼状的红细胞像一只只多肉的小柿饼;脊髓的切面像一只瘪嘴生怒的圆脸猫;次级卵泡团结在一起,画下一枚轻轻留下的猫爪印,神经细胞与神经纤维在不同色调的处理下形成了一片夕阳下随风摇曳的芦苇荡……

生的轻盈与死的沉重,在法医吉驰的眼中都是科学世界里自然、平常的存在。人们也在他的回答里,一点点推开了认知的大门。

吉驰

2

吉驰听过许多人这么形容法医这一职业,每天接触死人,不跟活人打交道。虽然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受职业影响,他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更多时候,他通过手机关注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听网友们的反馈与不同的想法。

室内设计师SunLau正是吉驰的关注列表里,以另一种方式生活的人。

Sunlau算得上是室内设计师中的网红,在知乎上有35万粉丝,在8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回答了870多个问题。82年出生的他自称为「豆叔」。入行14年的时间里,他从最早领1000多块钱月薪的学徒开始,一步步成为了自由设计师,创办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与吉驰相似,Sunlau在知乎上的走红源于自己的无意之举。2010年刚上知乎时,Sunlau原本处于围观状态,随着知乎上关于设计类的问题多了起来,他也开始尝试答题。

Sunlau觉得,一名设计师首先得热爱生活,「如果说你喜欢这个人,你就会去告诉他你身上有这些缺点,然后会去帮助他改善。」

他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他喜欢吃面条,有时候半夜饿了,即便家里没有面条,他也会起身亲自擀面条吃。在他看来,室内设计源于生活里的每一处细节,「比如说生活习惯,他们每个人做的菜不同的话,他对于厨房的供应要求、布局是非常大不同的。」

因此在回答一系列关于厨房设计的问题时,他会停下来设想每个人做饭的场景。爱吃爆炒的人家,炒菜前要准备好葱姜蒜,在油滋啦啦烧到滚烫时一个转身将配料倒入锅中,只待馋人的香气氤氲。也有在海外生活久了的年轻人,只需要用一只平底锅煎鸡蛋与牛排,厨房只在他们的生活里匆匆而过。

千百种人生,无数种生活情境,在Sunlau的设计图纸与答案里,「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Sunlau工作时常用的工具

每次写好一份文字答案后,找图还要花上8到10个小时。Sunlau举了个例子,他想象过一种可以卡在洗水池上、节省使用空间的砧板。只有想象,没有实图是不够的。他需要在英文网站上,变换各式各样的搜索词,翻了几百张图之后,才能找到那一个凹槽刚刚好,足以让砧板卡住的洗手台配图,同时它首先还得美观。

他的回答中到处都是微小的可爱之处。比如在介绍厨房的使用分区时,原本几句话就可以把清洗区、烹饪区、厨具储藏区解释清楚,他还是用制图软件绘制了一个个小图标,小巧精致的菜碟、洗手台和锅炉安静地躺在图标中。

每当他认真回答完一个话题,好评总是像潮水般涌来,最好的评价或许是:「如果以后有机会,想请你帮我设计新家,并请你吃我在你设计的新厨房中做出的第一顿饭!」

Sunlau 

3

去年,当知乎宣布注册用户数超过一亿时,曾有机构选取其中300万用户的职业进行分析,学生、产品经理、自由职业、程序员、工程师、设计师、教师、人力资源、律师等位于前列。与吉驰、Sunlau一样,这些分布天南海角的普通人通过分享自己的见解,构筑了一个充满新知的世界。

Sherry Li最早开始玩知乎的时候只有15岁。从小在国外读书的她喜欢音乐,现在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电子音乐专业,喜欢在知乎上分享视唱练耳、写歌词等音乐方法。高中毕业后,她回国参加知乎举办的盐Club偶然结识了一位音乐人,一年之后她收到邀请,给鹿晗的新歌写歌词。这是她过去从未想象过的事情。

她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度过了快乐的几年,如今即将毕业。她至今最感谢的,是在高中面临人生选择时,她在知乎上收获的来自网友们热心认真的建议。一位量子物理学者告诉她,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可以用外部评分和内部评分的概念来衡量。「内部评分越高,人更能达到内心的幸福和自由。」

后来她遵循内心,走上了音乐之路。往后的人生中,每当内心摇摆时,她都会回去翻这道题,去重温当时的人们对自己说的话。

在现在所学的电子音乐专业里,Sherry可以制作出交响乐团的乐器演奏不出的声音。下雨天的滋滋声来自于炙烤的培根、拉开易拉罐的声音、苹果手机开屏的声音、科幻大片里变形金刚变形时的「咕噜咕噜」……在电音世界里,她获得完全的掌控与自由。

Sherry Li 

教师青葭来自四川广安,几年前第一次在知乎上看到关于现代诗歌的讨论时,她感到对于来自小城市,身边没有太多人可以交流的她而言,那里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如一则回答所言:「能在汹涌的数据洪流里找到一个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像是在茫茫森林里寻到了和自己略微相仿的叶子。但仅仅是寻找这一步,已经足够艰难了。」青葭见识了更宽广的森林,也通过找到一片片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叶子,拾得了认同与自信。

她开始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文章。有时是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在知乎上与网友探讨对于「夕颜凝露容光艳,定是伊人驻马来」的理解。有时则是解答其他老师在当班主任时遇到的困惑。班上有学生恋爱了,告诉了她,她也不做评判,而是循着知乎上的收获,让他们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让他们自己领悟:真正美好的爱情,是让你变得比以前更好。

青葭

cOMMANDO还记得最早那会儿上知乎时,他感觉自己被扔进了一个图书馆。图书馆里从地面到天花板,全都是书架,书架上都是自己最喜欢的一类书。「你就觉得,我从最近的一本开始看就行,永远也看不完,OK,人生齐了,就这种感觉。」

cOMMANDO原名祝佳音,现在是一家游戏媒体的主编。他的知乎草稿箱里,躺着八九百个草稿,从注册至今,他已经回答了网友一千多个问题。

他还记得,早期登录知乎时,他会想起20年前刚开始用电脑上网的日子。那时候,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正意气风发,最早的BBS站点还需要通过拨打长途电话,在每秒1-2K的网速中下载信件包。这些信件包里是一个个离线的论坛,他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把论坛看完,写好了回复再发送回去。

或许是因为网络资源的稀缺与珍贵,他至今都觉得那是一个大家真正认真探讨的空间,「很多人可能没有见过我那个时候的互联网,我甚至觉得他们不知道,如果你认真的话,是一种多好的感受。」后来,上网变成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时,各种论坛网站四起。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觉得极度无聊,甚至怀疑互联网上的东西已经被自己看完了。

直到2010年知乎出现时,他再次找到了曾经在90年代的论坛里相似的感觉。在其他的网络领域和公共场合中,认真有可能会招来嘲笑,「那么认真,你至于吗?」

只有在知乎,认真是最自然不过的一种态度。

[责任编辑:雒效文 PN066]

责任编辑:雒效文 PN066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