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中日关系在这些历史条件下就会变好

2018-05-13 15:54:09 凤凰网历史 小手

中国总理李克强与5月8日正式开始访问日本,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议。他是2011年后首位到访日本的中国总理。稍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次举行电话会议,两人讨论朝鲜问题,后来日本媒体传出消息,称安倍可能秋季访华,习亦有望下年在出席二十团集团峰会之时,顺道以国宾身份国事访问日本。

八年来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访问日本

这次李克强访日之旅,日本为他提供公宾级别待遇,获天皇接见、与安倍会谈以及在安倍陪同下造访北海道。对中国人来说天皇亲自接见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日本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荣耀,算得上最高规格的礼仪了。

这也让不少国人非常气愤,因为钓鱼岛问题日方并没有让步,中国总理的访问等同于放弃之前八年的努力。可惜,说这话的人对中日的关系史一窍不通。

日俄战争再认识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日俄战争只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发生在自己国土上的战争”,双方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对于生活在当时的人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说过:“日俄一战,日本便战胜俄国。日本人战胜俄国人,是亚洲民族在最近几百年中头一次战胜欧洲人,这次战争的影响,便马上传到全亚洲,亚洲全部的民族便惊天喜地,发生了一个极大的希望。”

反映日俄战争的漫画,事实上当时的日本也是被英美当成牵制沙俄扩张的工具,中日之间的确有“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感和现实需要的基础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俄罗斯对东北地区数百年的侵略有关,甚至连当时的称呼都是代表恶鬼的“罗刹”人,可见中国人民对他们的深恶痛绝。而日本虽然也伤害了中国人民,但是在当时周围都是白人列强欺凌更甚的前提下,同时东亚细亚人的日本无疑要温和甚至是可爱的多。

因此,中国民众在日俄战争进程中,一度感情倾向是非常明显地站在日本一方,其原因除了在19世纪晚期俄国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接连劫掠中国东北广大领土,引起广大民众的无比愤慨外,亚洲和欧洲、东方和西方的种族与文明的归属意识显然起了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界一个相当令人关注的现象是犹如葛兆光先生所云:“西潮却自东瀛来”。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时尚是“以日本为媒介认识近代西方”。

但是,为什么“屡受西方欺凌的中国人竟会主动地向敌人学习,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大量的中国学生涌入敌国日本而转手学习西方,这些有些不合常情的'师敌'现象非常值得探究”。

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当时的“倭学”之兴,是出于对于日俄战争之后,种族主义思想落荒而走的背景。

直到今天不少日本人依旧自负地认为日俄战争是日本为全亚洲做的努力和牺牲,无视中国期间的付出

我们可以发现,大背景就是中国人或许不喜欢甲午战争中伤害自己的日本人,但是这点厌恶比起俄罗斯来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在日俄战争期间,甚至有一些中国居民乃至是土匪自发地帮助日军打击“恶鬼般”的罗刹人。这并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有多么喜欢日本人,而是在日本身上看到了自己国家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有着共同的敌人。作为“黄种人”的日军击败了“白种人”的罗刹鬼,更是给屡战屡败的中国军民一剂强心针,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国家战胜西方列强的希望,虽然他们也知道罗刹这个“洋人”是要打折扣的,同时作为临时同盟的“小鼻子”日本人的所谓“鲜血友谊”也得打折扣。

中日建交合抗苏修

将历史的大时钟在往后拨50、60年,中日关系又出现了转喜的契机,非常巧合(当然也是地缘政治的必然)的是,这次还是因为“北极熊”的威胁。

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发动人民革命,所以夺取政权以后必然为新中国的外交带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价值观。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任务,一方面是联合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另一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

开国之初,反对帝国主义就是核心任务

不过,众所周知“帝国主义”本身就是虚指,哪怕是欧陆国家也没几个有国王了,有国王也没实权,而美国更是以共和制度起家压根没有过“皇帝”这一职位,但他们使用武力去拓展自己的霸权那就是帝国主义。同理那些信奉社会主义的国度一旦玩起了军事霸权,那么就是“社会帝国主义”比原本的列强“还要坏”。这个时候你“两个拳头往两面打”显然不现实,当时中国脆弱的国民经济也经不起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为敌,面对北方的直接安全威胁,和美国的修好就成了必然。

随着“乒乓外交”的进行,中美关系逐步解冻,但是长期的对立,使得中国人民在解冻后对美国依旧没有太大的好感。更重要的是,在远东地区,美国没有办法直接支援中国,面对北方边境的百万苏军,中国必须要一个更为可靠的战略同盟,此时真经历战后经济腾飞的日本无疑是最佳选择。

老一辈先先早就为中日建交埋下了种子

早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人民政府就展开对日积极外交。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采取了把日本人民与日本政府区别开来,先开展民间外交、以民促官、积累渐进的对日方针,积极支持日本人民为争取独立、和平与日中友好的斗争,支持民间交往,推动两国贸易和文化交流。

从1952年5月到1957年岸信介上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行为,这些行动包括:1952年6月签订了第一个中日贸易协定,1953年3月发表有关遣送在华日侨的声明并在其后分批安排日侨回国,1954-1955年两次派代表团访问日本,1955年4月签订第一个中日民间渔业协定,1956年宽大处理侵华的日本战犯。在积极推进民间外交的同时,中国政府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发展中日两国官方关系。1954年12月,主张实现自主外交并以恢复日苏、日中邦交,扩大日中贸易作为第一承诺的鸠山一郎组阁后,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955年11月周总理在接见日本医学代表团时,殷切表示,希望日本争取超过美国,尽快恢复中日邦交。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是时候收获了

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两国友好人士的推动下,鸠山内阁时期,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交流得到拓展,双方互访规格不断升高,1955-1956年间日本访华团多达160起,中国访日人数达200余名,两国民间或半官方协定缔结了10余个。

因此,在关系上此时的中日无疑要比刚刚破冰的中美亲密的多,日本相似的文化环境所诞生的社会体制和经济模式也比美国更适应中国大陆。

在这段时期,中国帮助日本承担了大部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日本则像清末民国时一样接纳了大量中国留学生,今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在各个领域为祖国服务。中国慷慨地免去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受东方文化熏陶千年,知道礼数的日本自然也不好意思一毛不拔,给了大量无息贷款,虽然其官方没说是这是战争赔款。中国民间虽然对这种“不道歉的变相赔款”不甚领情,更认为这日本就是借此,撬开中国市场大门,但也承认日本的这块“敲门砖”的确为后来中国经济的起飞“添砖加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2009年各国的ODA援助

可以看到的是,因为之前的战争伤害,中日双方依旧没有彻底放下过去,崇尚的也是道义上的“礼尚往来”和经济上的“合则两利”,而不是真真正正的“坦诚相对”。不过有了“苏修”作为敌人,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能力便自觉启动,找到了日本这个最正确也是最好的临时盟友。

结语

纵观历史,中日之间有摩擦,但是哪怕是二战造成那么重的创伤,依旧会因为共同的目的去选择宽恕与修复。

这正应了那句英国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中文网络上有部分人解读是“背叛盟友的时候不需要客气,因为有没有永恒的友谊”,实际上真正的政治家知道它的根本在于控制你的情绪,不要让仇恨或者热爱这种情绪左右你,一战中德国把英伦三岛打得遍地寡妇,但是英国人依旧反对严惩德国,原因无他:因为逞一时之快的后果是欧陆变成老对头法国一家独大,这个时候需要抛弃情感,冷静面对,做出正确选择。

先贤们说出这句话所带有的理性思维和自制能力是一些人永远不会具备的

可惜,对大部分人来说背弃热爱简单,放下仇恨困难,万幸的是,这样的他们永远不会成为利益至上的顶级政客,更成不了理义至上的政治家。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