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王雨 开栏语: “劳模”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的劳动者

原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王雨

开栏语:

“劳模”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的劳动者的荣誉称号。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劳模”把进取不懈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用行动带动人,用精神感化人。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我奋斗我幸福——劳模风采”专栏,大力宣传近年来延边州税源、扶贫、工匠、双创、创业、旅游发展等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劳动模范典型。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瞬间,在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较长的阶段,但对一个校长生涯可谓是漫长的。敦化市第一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苏玉海工作36年,任职一中校长20年。对教育事业,他倾注了满腔热血,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1982年秋,苏玉海初登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十个春秋。工作在一线,每天都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苏玉海把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悉心向同事求教,去化解难题。十年经验的积累,为他日后的校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8月,苏玉海由敦化市教委高中科调至敦化一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任职之初,结合一中当时的状况,苏玉海提出了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一中办成一所“省内领先、州内一流”的名校的发展目标。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责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一中可持续发展奠基。

在苏玉海与学校班子成员认真分析学校和社会形势的基础上,敦化一中抢抓机遇,率先在延边州实施了“公办民助”办学体制改革。

运用“改制”后的相关政策,通过收费、借款和垫付等方式筹集资金,不等不靠,大兴校舍建设、环境改造和设备改善。2005年,校舍全部新建完成,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学校规模由1998年的24个班,发展到2009年的40个班,学生达到2580人,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办学效益日益提高。

“以前我们学校只有两栋三层的小楼,操场是凹凸不平的沙地,学校基础设施、教学环境非常差。”学校英语教师潘冬玲回忆道。通过教学体制改革后,如今的校园教学楼焕然一新,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中,成群的锦鲤自由地游动。

苏玉海认为,一所学校,有比建筑和硬件环境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师素质,教师素质是影响学校质量高低的关键。他把狠抓教育科研和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他主持制定《敦化一中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敦化一中教育科研规划》,采取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主题教研,小课题研究,走出去,请进来,以考促学,赛课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科研能力。

他积极带头参加东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省骨干校长培训班,省专家型校长,被遴选为省第二批杰出校长培训对象。他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编写校本教材《四会读本》《论语粹学》、校园文学刊物《小荷》,参与编写乡土教材《爱我敦化》《现代家庭教育研究》,并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发表《浅谈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学校管理思考与实践》等多篇论文。

“敦化一中是敦化教育的圣地,是敦化教育发展的一个火炬,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一所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学校,最重要的应该是文化。”苏玉海说。

基于对校园文化的全面理解和对学校发展历史的挖掘,敦化一中确立了“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

校园以文化墙,文化石,文化园,植物园,玉润广场等来构建,有山石、拱桥、流水、亭廊、百种植物环抱其中,设计精巧灵动。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鸟语花香伴书声,树木繁茂育桃李。独特的楼名文化,教学楼命名为“成之楼”,“成之”就是成全学生、成就学生、使之成功。综合楼命为“致远楼”,“成之”而“致远”,期待学生去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班级养植花草鱼目,营造生态环境;特色班级名称及班级文化墙,图书角和学生作品展示区,形成班级生态文化;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以学生好习惯养成为重点,以德育细节化、日常化、课程化为基本途径,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构建生态德育体系……

苏玉海是敦化一中第20任校长,以前绝大多数校长要么升迁,要么到更高的学校任职,而他却选择一直坚守这个岗位。

“这里是我实现教育理想的桃园。我欣慰,我欣喜,我还在路上,坚守了心中的梦想,永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校园里的百年苍榆共同守望每一个生命的绽放,守望着一中长振雄风,守望永续学脉精神。”苏玉海说。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