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寻脉大长白》:为吉林文化建立声音档案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寻脉大长白》:为吉林文化建立声音档案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的重大部署,20

原标题:《寻脉大长白》:为吉林文化建立声音档案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的重大部署,2014年5月,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大型文化纪实专栏《寻脉大长白》,截至4月15日,已播出188期节目。《寻脉大长白》内容涵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快速崛起的现代文化,成为广大听众每周一次的文化大餐,为听众打开一扇了解吉林文化的窗户。

《寻脉大长白》体量宏大,选题体现地域特色、采访深入细致、写作笔触细腻、制作精良华美、广播元素丰富、解说优美动听。每期节目既有文学性,又有人文性,同时具有史料价值。

下真功夫 做好节目

作为吉林文化的广播声音档案,《寻脉大长白》栏目每期都做足了案头准备。

“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改变关外无文的偏见。”栏目组在达成这一共识后,深刻认识到,相比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江南文化的灿烂夺目,长白山文化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特性体现的是奔放、豪迈、鲜明的地域性。近年来,随着文化学者和专家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吉林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被挖掘整理出来。关东黑土地不再是文化荒原。于是,栏目组的采编播人员不断了解、学习、研究吉林文化,对长白山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地域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随后,精心设计选题,挖掘展示吉林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栏目组首要任务。由于长白山文化建设工作仍有不少内容处于挖掘整理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长白山文化内涵和魅力缺乏更多的了解,因此,在选题策划上,栏目组注重挖掘、阐释、丰富、展示、宣传长白山文化的精彩内容,通过栏目宣传,使吉林人认识和了解长白山文化,以长白山文化为自豪,使长白山文化叫响中国、走向世界。

拿到选题后,栏目组对选题充分准备,了解选题所涉及的文化都有哪些发掘和发现、学者有哪些看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正本清源,对选题有充分的理解。能不能把长白山文化精彩展示出来,采访这一环至关重要。在采访中,栏目组根据案前准备,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提出来,让专家、学者、传承人尽可能完整、详细地介绍有关情况,以免挂一漏万,影响节目神采。

《寻脉大长白》每期作品,文字量7000多字。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组织素材,才能更好地体现吉林文化的精气神,这些都是栏目组需要充分思考的。有时一期作品,有五六个布局方式,栏目组在一起推敲,选出最好的布局方式。写作时,栏目组更是在保证传真的基础上,尽力做到传神。传真就是材料真实可靠,写出来不走样;传神就是在潜词造句方面,体现出语词的鲜活、灵动,尽可能使作品具有文学性、故事性,让作品能够打动人,听完能留下深刻印象,对吉林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一档优秀的声音节目离不开富有魅力的解说作为“神助攻”。作为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推出的大型文化纪实专栏,《寻脉大长白》力争把这个栏目办成精品栏目,从全台选择声音华美、文化底蕴深厚的主持人担纲解说。每期解说都能对作品深透理解,因材用声,因类定调,因事用情,成为广播专栏经典之作。

此外,《寻脉大长白》每期节目的音乐过渡、片花制作和使用都恰到好处,既美化了作品,又使节目好听、耐听,给听众带去心灵愉悦。

吉林之声 文化档案

3年多来,《寻脉大长白》栏目组从长白山出发,先后走访了白山、吉林、长春、辽源、四平、松原等地,所涉及的采访对象上千人,每个选题整理出来的录音文字达十万余字。虽然辛苦,但为我省保存下来许多十分珍贵的文化素材。已经播出的188期节目,不仅成为吉林文化最宝贵的声音档案,更成为吉林文化对外交往的名片。

从开办之日起,《寻脉大长白》栏目坚持定位准、品位高、风格新的标准精心采制,成为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栏目。开播至今,该栏目屡获国家级奖项。2017年,《寻脉大长白》栏目(上半年代表作《科尔沁草原上的雄鹰——陶克陶胡》作者:吴玉军;下半年代表《处处金达莱声声阿里郎》作者:吴玉军)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同年,《寻脉大长白》获“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一等栏目奖,《富育光——用生命铸就满族说部史诗》(作者:吴玉军)获“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优秀编导奖。

2015年末开始,《寻脉大长白》节目开始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景中国》中播出;2016年,《寻脉大长白》在澳大利亚3CW中文广播电台播出;2017年7月,《寻脉大长白》在北部湾之声展播;2017年9月,节目在覆盖美国12大城市的环球东方广播网播放。

据统计,《寻脉大长白》同城同时段收听市场份额稳居前列,最高份额达到12%。2017年6月底,《寻脉大长白》结集出版,声音产品变成印刷文字,成为吉林文化瀚海中一道至真至美的音浪。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