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减负”到“网游”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为青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来源:未来网

原标题:从“减负”到“网游”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为青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

原标题:从“减负”到“网游”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为青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护航未来】

  未来网(中央新闻网站)北京3月18日电(见习记者 何欣)“民革中央向大会提交了题为《惩防并举推进防治“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大会发言”

  “减负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

  “由政府制定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并对运营过程提出明确要求,防止沉迷游戏现象进一步扩大。”

  ……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发声。

  反对校园欺凌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司法法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在谈到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问题时明确表示,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4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长达6个小时,期间,5名女被告人脱光了1名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视频,事后在微信群内传播。案发后,被害人的家长选择报案。最终,5名未满18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很多人对校园欺凌不以为然,认为是同学间的打闹。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思想不仅滋养了校园欺凌,也让欺凌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针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案件,很多人呼吁出台专项立法,进一步加大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

  在今年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专门谈到了校园欺凌。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革中央向大会提交了题为《惩防并举推进防治“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大会发言,提出“反校园欺凌法”涉及民事、刑事、行政多个方面,需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的责任与义务。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健全,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缺少专门的未成年人司法法,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仍附属于普通司法,影响和制约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成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司法法。?

  据记者了解,有些地区已经将反校园欺凌纳入教学内容。2018年2月,陕西省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中增加反欺凌、反暴力等内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注意到,平安校园建设继2017年之后再次写进“两高”报告。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反对校园欺凌,希望从立法开始,终止于立法。

  教育部部长为学生减负 为家长分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首先要靠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记者会上金句“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不仅反映了我国野蛮式增长的校外培训班的真面目,也道出了青少年成长的痛点。

  2018年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未来网记者就“减负”问题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国家层面先后已经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孩子的负担不减反增,怎样才能真正为孩子减负?

  陈宝生表示,减负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从五个方面“减”:一从学校减。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校外减负。规范教育秩序,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但是要整顿那些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的机构;三考试评价减负。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四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五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

  陈宝生还表示,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此外,综合治理,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秩序,构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而“三点半”问题,也是两会热点话题。对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给了年轻父母们一个大红包。

  “教育部对此历来高度重视,去年2月就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陈宝生介绍,目前已有25个省市区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比如,上海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100%全覆盖。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南京探索出一种弹性离校时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北京规定3点到5点这个期间是校后服务的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同时每个学生,每年 补助700到900元;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

  陈宝生表示,要解决“三点半现象”,需要各地“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招”。

  制定网络游戏分级标准 把“网络危害”压缩到最小

  本次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关注网络游戏成瘾现象。有媒体报道,在网上搜索青少年沉迷网络案例,找到相关结果约325,000个。比如:16岁网瘾少年服药自杀等消息。

  原本青少年有美好的未来,却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全国政协委员、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胡万宁表示,“网络游戏是精神毒品,就得一棒子打死,否则早晚都得死灰复燃,要像控制毒品一样控制网络游戏。”胡万宁委员的理由是,“游戏本身能够获益的东西有多少?很少。无非就是让大量的年轻人,孩子们把最好的时光消磨掉,把意志消磨掉,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回不到现实。”

  对于游戏的看法,也有代表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表示要看到游戏的正面价值,马化腾也讲到,“比如说微信最近的‘跳一跳’(游戏),也有很多老年人反馈说觉得很好,防止大脑痴呆。”

  而如何让游戏发挥积极的作用,避免青少年沉迷于游戏?

  针对目前网络游戏引发的种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大学副校长于欣伟建议,由政府制定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并对运营过程提出明确要求,防止沉迷游戏现象进一步扩大。

  她建议,应从文化价值导向、限制时间、对抗程度(枪战、血腥)等,根据国家的定位和要求,由行业协会、专家来讨论参与制定这个标准。比如按年龄段(6-12岁,12-18岁和全年龄段)和内容性质(价值导向、健康程度、时间限制、对抗程度等)进行细分,详细定义内容标准,确定不同游戏的适用人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建议,社会加强监管,企业要自律,学校和家长要监督。首先,企业要自律,游戏公司要开发一些积极的游戏。比如,一些游戏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其次,学校要作出积极的引导,在课余时间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家长要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小孩适度的玩游戏是没有危害的,但是过度就会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孩沉迷于网络,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张颐武认为,家长、社会、还有政府要齐心协力,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控制在适度的水平,把“网络危害”压缩到最小。

  青少年成长教育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让他们在平安校园里健康成长,避免沉迷于网络,成为栋梁之才,为建设新时代出一份力,青年强则国家强。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