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汉武帝不北击匈奴 匈奴人能入主中原吗

2018-03-11 17:10:31 凤凰历史 弗里曼

封狼居胥一直是中国古代将军们的最高荣誉,因为这是中原人对北亚的第一次胜利,意味非常深远。汉武帝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他的话,匈奴人就会像蒙古、满洲那样入主中原,至少也会想突厥那样逼迫中原王朝称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没有考虑到匈奴人和后世北亚人的区别。

汉初的匈奴更像一个部族联盟而非一个国家

人们评价匈奴的时候,往往喜欢把匈奴当做一个“国家”去评述,例如南北匈奴分裂被视为“国家分裂”,单于被视为“国家领袖”。其根源在于司马迁等人所处的时代并没有严格的社会学,无法彻底理解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汉人对于本国的理解生搬硬套给了匈奴。比如匈奴人的“贵姓”其实只有辅助单于治理的能力吗,本身并不具备统治力,和汉国皇帝派去治理地方的“流官”完全不是一码事。

很多人以为匈奴人能够和后世游牧民族一样马踏中原,其实这不可能

在军事上,匈奴人的“万骑”也不是汉国皇帝派去统帅汉军的“将军”,而是部落盟主皆为单于亲近子弟,负责统辖治下的部族。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动员部族军队前往王庭效力。所以说他们其实更加接近汉初和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与天子有着血亲,和单于之间的关系也更接近合作,就像周王朝时期周王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与天子开战并不被视为后世那种“犯上作乱”。

匈奴人的概念其实很大程度来自汉人的误解

最重要的是“匈奴”这个概念,它是汉人对生活在北亚草原上的部族联盟的称呼,他们自己却不一定这么认为。近代以后所谓的国家是“基于想象的共同体”,就像今天你拉一个中国人去问什么是“中国”,仅仅是教科书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显然不是,无论是被打得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还是那些面积超千万的王朝都是中国人心中的“中国”。这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被人认可的“集体记忆”,这才有了一个基于中国人想象的“中国”。而然两千多年前的匈奴人却没有这种概念,因为集体记忆是要通过对比得来的,就像孔子知名的“披发左衽”,衣服的穿法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和“夷狄”做出“对比”。

只有站一起才发觉差别很大,反之根本不会有“我们不一样”这个概念

北亚草原在东亚大陆形成一个整体帝国的同时出现一个巨大的政治实体,这显然不是巧合。匈奴在和汉的争斗中逐渐出现了常备军,集权程度也越来越高。当汉军抢走了他们的“祁连山”和“胭脂山”后,匈奴人的“集体记忆”才被塑造,通过民谣传唱北亚人对王庭的认同度大大增加,这才慢慢出现了“国家”。从某种程度来说,汉人造就了匈奴,“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非以前那种松散的联盟。这一点有点类似与我们的抗战、苏联的卫国战争,重新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一样。

印第安人不是他们管自己叫印第安人,这个名称来自白人的误解。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组织结构也很像汉初的匈奴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汉匈战争的逼迫,双方仅仅是边境冲突的话,匈奴是无法这么快成为一个有着“集体记忆”的“国家”,领主们在各自地盘过得好好的,或许会因为天灾去掠夺周边的部族和南部的汉人,但是对深入汉地的兴趣就没这么大了,更不用说摘中原地区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了。

汉代的防卫力量要远比后世强大

就算某个巧合让匈奴的领主们齐心协力进入汉地和汉人玩一次对决,情况也会和后世完全不同。我们看满洲入关,会惊讶地发现除了李自成的老兄弟带去了一些麻烦外,八旗拿下整个北方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今天耳熟能详的抗清事迹几乎都在南方,尤其是江南。

满洲拿下北方太容易了,容易到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但是,就算是抵抗最激烈的嘉定、江阴地区也就是“县”这个级别,面对清军的汪洋大海他们就是一叶扁舟,结局也注定是悲壮的。但是,时间倒退回汉代,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汉朝科技更加落后,人民生活也更困苦,承袭秦制的汉朝对资源的掌控比明代要严苛得多,人们想要通过贸易获取生活物资都必须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配合秦朝发明的恐怖连坐制,逼得一般人民抱团起来和朝廷对着干,也就是史书中的豪强。有汉一代,地方上这种自发的抱团组织密密麻麻,数量繁多而且剿之不尽,汉武帝为了对付他们甚至动用了军队,但是当汉军退去,当地人很快又集结起来,新的豪强很快又诞生了。

今天客家人的居所“土楼”在汉代是全国各地的标配,这种自发组织堡垒凝聚力极强,同乡情谊让他们的战斗力堪比军队。

但是这个让历代汉朝统治者都无比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在蛮族入侵的洪流中却给中原人带去了希望的曙光。为了防御盗匪和朝廷清缴的村寨往往修筑得如同堡垒一般,长期同吃同住的乡亲们生活本就半军事化,每逢战事民间很轻松就能拉出一支支自发的军队。而大大小小的堡垒天生克制北亚人的骑兵,历代中原统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去修筑的堡垒在汉朝民间却是不花国家一分钱就有了。

清末的土客械斗就是当年地方自发组织的,客家人也成为后来太平天国的主力,战斗力完胜大部分清军

后世晋朝被外族打得“衣冠南渡”的时候,地方上的建立起坞堡的大小新豪强们还在坚持着。当祖逖北伐之时,各地忠于司马家的坞堡主纷纷响应。祖逖在他们的支援下得以在几乎没有后方支援的前提下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如果不是司马家对其过于提防导致祖逖英年早逝,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了。

此时,外族在汉地已经陆陆续续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无论组织度还是对汉人的了解都完胜汉初匈奴,尚且这么狼狈,不难想象如果换做社会组织更加原始的匈奴人,在汉初深入腹地会是一个什么下场。

哪怕是所谓匈奴占优的时期,也就是边境几个郡有冲突,和后来者们差远了

没有外来技术的输入的匈奴无法攻城略地

那么匈奴人能不能一座座地拔掉汉人的坞堡呢?答案是可以,但是只能用最原始或最血腥的方法,例如围困至断粮以及用人命去填。

哪怕后世已经有了完善国家组织,甚至成为世界帝国的元、清,面对攻城战也是头大无比。蒙古人在小小的襄阳城下熬了六年之久,才等来了波斯工匠送来回回炮,依仗着西域技术的输入才攻克的襄阳。清军相比之下更为辛酸,辽东地区本就不复大明开国强大,熊廷弼就吐槽原本的数百座堡垒只有极少数还在工作这才给了努尔哈赤机会。为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努力组建汉军火器营,皇太极甚至为此不惜提高汉人地位,允许汉人组建汉军旗,这才在天启五年获得了加农炮。真正让八旗拥有称霸天下实力的是孔有德等“三顺王”的反水,带走了包括洋人传教士在内的所有技术人员,此后明军城池不再是障碍。

欧洲传入的投石机最终帮助蒙古人拿下他们攻克不了的坚城

汉代的东亚也比后世封闭,没有波斯或者西洋人去给匈奴人新式攻城器械,面对密密麻麻的坞堡,匈奴人不可能选择消耗宝贵的时间和人命去一座座攻克。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和坞堡主达成某种交易,让豪强们承认他们的统治,这在刘家还深得人心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结语

如果没有汉匈战争,那么匈奴人根本算不上一个整体,就像北美的印第安人一样只是松散的联盟。就算他们全力以赴南下,面对的将会是遍地的汉人坞堡,没有高效攻城器械的匈奴人不可能一座座夺取。松散的联盟想要联合,只能是足够的利益,当他们发现根本无法从汉地得到他们想要的,甚至因此而损兵折将之后,退去就是唯一的选择。

因此,无论汉武帝是否北伐,没有这个心思,没有这个实力,更没有这个决心的匈奴人是无法入主中原。

责编:马钟鸰 PN018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