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揭秘:前中共领导人邓子恢和林伯渠互换儿子内情


来源:党史博览

郭发仔请人代笔给北京的邓子恢、林伯渠和两个孩子,分别写了四封内容相同的信,说明范宜德应该姓邓,另一个是范乐春、林伯渠的儿子。真相大白了,事实证明两个孩子确实是搞错了,从而为邓子恢、林伯渠下决心互换儿子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孩子越来越大,父貌日显,朱德、彭德怀等禁不住心生疑惑

两个月后,范宜德被送进了北京中南海,林伯渠家中陡然增添了无限欢乐。从湖南来的姐姐十分疼爱流落江西苏区10多年的弟弟,关心备至,甚至为他打水洗脚。小弟林用三拉着他在中南海里转悠,一起玩耍,熟悉中南海的情况。林伯渠特意为他改名林秉苏,要他秉承苏区的优良传统,然后送他进育才小学和101中学读书。

林秉苏虽然身在中南海,但仍心系苏区的父老乡亲,十分思念远在江西的养母,想念一起走出大山并在武汉共同生活了两个多月的“江西小老表”——邓苏生,不知能不能和他再次见面。

事情十分凑巧,1952年底,中央决定撤销各大区,大区领导人高岗、邓小平、邓子恢、薄一波、饶漱石等五员“大将”先后调北京工作。

邓子恢抵京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找他谈话,让他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后来,他还兼任政务院副总理,主持全国农林口的领导工作。于是,邓子恢全家住进中南海,他们和林伯渠的住宅相距不太远,两家人成了邻居。林秉苏没有想到在中南海里又见到了邓苏生,两个患难兄弟在中南海里常常一起学习、玩耍,回忆会昌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

那时,全国实行供给制,中南海的领导人除毛泽东外,家中一般都没有厨房、厨师。大家统统吃食堂,只不过按级别分大灶、中灶、小灶。有些领导人喜欢让卫士将饭打回家吃,朱德、彭德怀等则喜欢到食堂吃饭。

中南海的孩子们喜欢热闹,当然都愿意到食堂吃饭,边吃饭,边聊天,边玩耍。那时,食堂饭桌上放有象棋,供大伙玩儿,谁先到谁先下。朱德?彭德怀也常利用饭前饭后的空闲时间,围着棋盘对弈。林秉苏喜欢下棋,有时他和谢觉哉的儿子谢飘相约,早早赶到食堂,抢先占据棋盘对弈。朱德?彭德怀来到后,就分别站在他俩身后出谋划策。邓苏生时不时也到那里观战,看看热闹。

因为孩子们经常在食堂吃饭,或是一起到怀仁堂看电影?看文艺演出,同中央领导人见面机会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胡乔木等领导人都认识林秉苏和邓苏生,也知道他俩是林伯渠、邓子恢从江西苏区找回来的儿子。

孩子越来越大,父貌日显,朱德、彭德怀等禁不住心生疑惑,乐呵呵地询问:“秉苏,你到底是谁家的崽啊?我们看你长得很像邓老。”“苏生,你长得怎么像范乐春?”有一次,他们竟然拉着两个孩子当着邓子恢的面说:“你们两家准是搞错了!你看秉苏越长越像你,好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苏生倒越长越像范乐春嘛!”

面对众多疑惑,邓子恢总是反复解释:“不会错,不会错。当初调查时,范乐春堂嫂的亲戚,都肯定秉苏是林伯渠、范乐春的儿子,应该以他们的意见为准嘛!”他一直认为范乐春的堂嫂在反“围剿”的危难时期,救了两个小生命,是孩子们的救命恩人,因此始终相信她说的话。

对于长辈们的疑惑和议论,两个孩子也并非无动于衷,尤其是林秉苏想得更多。会昌县解放前夕,国民党军匆忙撤退,解放军即将来临。有几次,林秉苏在卷烟厂干活时,曾听到有些小伙子背后指着他小声议论:“他的爸爸姓邓,是共产党的大脑壳(大官)。”

这些议论,在林秉苏的大脑中虽然留有印象,但也都是一晃而过,过去并没有太在意。解放后,左枫叔叔来调查时,阿妈一直肯定说自己是范乐春、林伯渠的儿子。后来,在江西赣州解放军某军司令部对照照片查验身份时,陈仁麒也曾经提出疑问;到了武汉,陈兰妈妈同样提出质疑……当时,他一度也迷惑不解:“自己到底是谁的儿子?”但林秉苏觉得自己毕竟是孩子,年龄小,在大人面前也不便多插嘴。

如今,五年过去了,中南海的革命前辈又风趣地提出这个问题,当然,也都只是怀疑,并无证据。何况,林伯渠一家人对自己关心无微不至。所以,那几年,他在中南海里一心埋头学习和生活,并不关心弄清这个“谜底”。

证实搞错,林伯渠、邓子恢换回儿子,但孩子们难舍亲情

邓子恢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1953年秋天,邓子恢到南方进行考察。一路风尘仆仆,日程安排相当紧张。但在江西瑞金考察时,邓子恢仍念念不忘当年范乐春的堂嫂及其家人抚养红军孩子的恩情。他在招待所里抽空写了一封信,还买了一段布料,托瑞金县委书记设法转给会昌县范乐春的堂嫂郭发仔,向她转达问候,再次感谢她当年救护孩子生命的恩情,他还嘱咐当地县委和政府一定要照顾好她的生活。

邓子恢的这一封信、一段布料、一句问候、一个感谢,给范乐春堂嫂郭发仔精神上带去了莫大温暖。她万万没有想到五年后,身为共产党“大官”的邓子恢,还一直挂念着她这个苏区乡村的平民百姓。顿时,她的内心受到强烈震动,一种内疚感暗暗涌动,精神上久久得不到安宁。

郭发仔后悔当初左枫来寻找两个孩子时,自己没有实话实说。那年范乐春留下的两个孩子缺奶喂,饥饿难忍,大哭不止,一家人焦急万分。这才将哭叫厉害的孩子送给了别人,而且去向长期不明。此后,他们就把留在身边的孩子当成范家的血脉抚养,以求给范家留一个“根苗”,在良心上求得安慰。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