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破解中国经济转型路径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破解中国经济转型路径 《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蔡昉中信出版社 □蔡昉 面对中国经济

原标题:破解中国经济转型路径


《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蔡昉中信出版社

□蔡昉

面对中国经济的当下现状与未来发展,国际和国内都有很多观点,众说纷纭。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蔡昉,为破解发展之谜,出版了他的最新作品《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该书在梳理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基础上,剖析改革逻辑,前瞻未来方向。

作者希望这是一本“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读者”都能读懂的书。“不可能三角”、L型增长、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改革红利……这些在分析中国经济时经常被提及的概念,本书都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读。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1年,长达3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9.9%的GDP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人们习惯于这个高速增长之后,对2012年以来中国增长减速,就容易产生疑惑。那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一定是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和偏颇的理论依据。一旦将这些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方法论予以澄清,必将拨开悲观论调的重重迷雾,重新看到中国经济前景的一片光明。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如何打破“不可能三角”?蔡昉在书中提到,宏观经济学是由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两部分构成,但是,专注周期问题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增长视角。主流经济学家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经济增长减速,作为需求不足导致的周期现象来分析,因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刺激需求的政策能够扭转经济下行趋势。而在增速下行的势头始终未能触底的情况下,便表现出过于悲观的情绪。把世界各经济体按照人均GDP进行排列,可以看到,经济体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经济增速递减只不过是规律性现象。中国与之前自身处在较低收入水平时比较,增速有所降低再正常不过。更何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中国无论是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2000年以前)、中等偏下收入水平阶段(2000年—2010年期间)还是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阶段时,经济增速都显著高于同样发展阶段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无须从周期性、需求侧着眼追求短期的“V字形反弹”,从供给侧认识新常态,才会看到中国经济政策定力之所在。

如何实现L型中高速增长?蔡昉认为现在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就是增长速度下行,其他许多问题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从供给侧认识经济增长,意味着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观察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力的持续短缺从而导致工资上涨;第二是新成长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逐渐减少;第三是资本大规模替代劳动,导致资本劳动比过快上升,资本回报率不可避免地下降;第四是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空间缩小,传统模式下的城镇化也即将减速。根据权威人士的说法,就算不刺激,经济也跌不到哪儿去,到2050年中国经济增速才会降到世界平均值;但是,推进改革就能取得更好的结果。我们的模拟表明,改革越彻底、力度越大,未来就越呈现出L型的潜在增长率。

如何释放城镇化新红利?作者提到,过去,我们获取人口红利的主要手段其实是借助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从农村、农业这些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这是一个重要贡献。未来如果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加上新型城镇化可能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我们还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的动能。

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积累,因为资本回报率比较高、储蓄率比较高,对经济增长才有这么大贡献。城镇化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人口扶养比低,食之者寡,生之者众,能够把更多东西储蓄起来形成投资,与此同时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报酬递减现象不会过早发生,因此资本回报率也较高。城镇化的新移民,由更年轻、更具生产力的人口年龄构成,使城市的整体年龄构成更加合理,因此变得更有利于资本积累和资本回报率。总体算来,虽然农民工比城市本地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低,但由于农民工大部分是年轻群体,他们和城市那部分年老的劳动者相比,受教育程度就高了,因此当他们进城替代了逐年退休的城市职工,城市人力资本也得到了改善。

欲速则不达,越担心增长速度下降,越用不恰当的政策,比如刺激、强刺激,反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但中国的经济增长红利,除了人口红利,还有改革红利。改革还有空间,比比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是可以争取一个长期的“L”形曲线,而且会在2050年之前,还能保持在目前世界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增长速度。中国可以靠改革获得红利,获得长期经济增长更好的结果。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