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粟裕为何两次动用“特权”调动儿子粟戎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1966年,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权”:组织上没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

核心提示:1966年,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权”:组织上没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

粟裕与粟戎生(右)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刘智宇,原题:长子忆粟裕:父亲骨灰里曾筛出3块弹片

几乎从不谈家务琐事

“父亲和我聊天,话题从来都与军事相关,几乎不谈家务琐事。”粟裕长子粟戎生回忆道,父亲从小教他打枪。周末时,他和弟弟粟寒生放假在家,只要有空,父亲就带兄弟俩去靶场实弹射击。

“有一次我擦拭他保存的几支枪,将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取下来了,他很生气,把我训了一顿。”粟戎生说,气头过了,父亲才向他耐心解释,拆卸瞄准镜会影响射击精度。

粟戎生回忆,父亲有自己的“文房四宝”:枪、地图、指南针和望远镜,尤以地图为甚。“父亲的卧室里,四面都挂满了地图。世界上哪里发生了动荡,父亲就挂哪里的地图。”

粟戎生说,父亲有时会突然对他发问,哪个县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县、相互关系如何?自己答不上,父亲就不高兴。父亲自己则是不怕考的,几乎对全国所有县的位置都了如指掌,对自己常年征战的华东地区,他甚至记下了相当多的小村庄。

两次动用“特权”调我到前线

1966年,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在儿子的就业去向上,粟裕利用了自己的“特权”:组织上没有把粟戎生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

“在部队最好是从战士当起,取得逐级经验,半路出家,基础是不扎实的。”粟裕对儿子说。在前线的4年,粟戎生先后当了战士、班长、技师、排长,跑了上千次战斗警报,住了一千多天帐篷,经历了十几次移防。

1969年秋,粟戎生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移防到内地,训练和生活条件大大好转。父亲再次动用“特权”,将他调往北线一个进入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条件更加艰苦了。

“艰苦和死,哪个更难受?”这是粟裕当年在武汉受训期间,教员问的问题。粟裕将这个问题抛给了粟戎生,说:“死的过程很短暂,艰苦是要熬很长时间,要耐受。当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紧张。”这或许解释了粟裕两次动用“特权”的原因。

父亲的骨灰里筛出3块弹片

1984年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裕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后来,粟戎生从父亲的骨灰里筛出来3块弹片,“一块大的,黄豆粒那么大,两块小的,绿豆粒大小。”

1930年2月下旬,身为支队政委的粟裕在赣南作战时,一发迫击炮弹在粟裕身旁爆炸。3个月后,粟裕伤愈归队,却莫名染上久治不愈的头痛病。直至手捧父亲的骨灰盒,粟戎生才知道父亲的病因。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上的东西,除了这三块从骨灰里筛出的弹片。我们把最大的一片捐给了国家,剩下的两小块,可以说是我们全家的传家宝。”粟戎生说。

粟戎生记得,父亲曾说:“全国解放以后我带你们回湖南老家。”然而,直到父亲去世,都没回过老家。

后来,粟戎生才理解了父亲“全国解放”的含义——包括台湾在内的全部岛屿也要收复。“爸爸的卧室里,始终挂着台湾省地图,直到他去世。”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