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七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作品授奖词及作者简介


来源:华龙网

原标题:第七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作品授奖词及作者简介 华龙网12月27日8时59分讯 第

原标题:第七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作品授奖词及作者简介

华龙网12月27日8时59分讯 第七届重庆文学奖(含少数民族文学奖)颁奖会25日在万州举行,丁伯慧、宋尾、强雯、张远伦、向求纬、罗学蓬、蒲华清、余旸、李永毅、杨犁民、何春花、魏巍等12位作家获奖。

长篇小说:《归去来》授奖词

丁伯慧的长篇小说《归去来》以第一人称的双线叙事策略,从不同视角建构现代人寻找心灵之乡的故事,是以文学虚构关照外乡人认同他乡即故乡的寓言。他的写作既忠实于粗粝、平凡的现实生活,又凸现出细致、典型的文学意蕴,历史感和情节性交融,现实感和悬疑性互生,具有文体的自觉与充盈的涵藏。

作者简介

丁伯慧,男,1973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大学工科毕业,先后做过海员、秘书、杂志主编。曾发表散文、诗歌约百万字。在《十月》《大家》《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有中短篇数十部。曾被《小说选刊》选载及收入多种小说集。出版有长篇小说《第三只手》《决不放过》《草木皆兵》《跑马镇情人》《松林一号》《过涞滩》等多部。另有专著《创意写作》出版。曾获首届新屈原文学奖,长篇小说《跑马镇情人》获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大赛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归去来》获重庆文学奖。湖北文学院九届签约作家,重庆文学院二届签约作家,重庆市合川区作协副主席。现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院长、钓鱼城研究院院长,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院长。

诗集:《花朵轰鸣》授奖词

杨犁民的诗集《花朵轰鸣》以独特的诗性视觉,在宁静的乡村与喧嚣的城市之间、孤独的生命个体与众声喧哗的社会群体之间、生存空间的愈益逼狭与物质世界的广袤无垠之间,寻找精神的支点和灵魂的栖居地,直面理想生活与现实世界的巨大裂隙与深刻矛盾,并于其中发现个体存在的可能性途径。这部作品内容广泛,想象丰富,语言明白晓畅,修辞准确新颖,诗情绵密、诗意蓬勃。

杨犁民简介

杨犁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曾获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六届重庆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露水硕大》,诗集《花朵轰鸣》。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和全国文学作品重点扶持项目。

参加过《人民文学》第三届新浪潮大理笔会,第六届全国散文诗香港笔会。

15岁开始在《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文学》《散文》《诗刊》《散文选刊(上)》《人民日报》《读者》等海内外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余万字。作品多次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中国年度诗人选》等多种权威选本,多次入选浙江、山东、福建等地考试试卷。

文学评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研究》授奖词

魏巍的文学评论专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研究》,追寻价值和工具的双重意义,潜心发掘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审美密码。作品首次在文学制度、全球视域、族裔认同、地域和性别、欲望书写的宏大语境与绵密架构中,进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创作的全景关照,敏锐地呈现女性诗学传统的当代转型,执着开掘诗学观念的传承创新。他以责任与担当,诠释了诗歌和学术的价值,提炼出诗学和文化的意义。

魏巍简介

魏巍(1982—),男,重庆酉阳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央高校项目等多项。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2017年7月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首届土家族优秀作品奖”。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国际鲁迅研究辑刊》、《兰州大学学报》、《当代文坛》、《社会科学辑刊》、《文艺争鸣》、《文艺评论》、《百家评论》、《星星》、《诗探索》等发表论文50余篇。

短篇小说:《清洁》授奖词

强雯的短篇小说《清洁》,叙述语调舒缓,平静,语言洁净,自然。作品希望清洁现实中的红尘和污垢,从而寻求内心的洁净和无尘。小说寓意丰富,叙述节制,诉说了现代人的无奈、不甘和挣扎,对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反思和追问。

强雯简介

强雯,女,重庆人,中国作协会员,渝中区作协副主席。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红岩》等文学刊物,逾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养羞人》《吃鲸鱼的骡子》。《吃鲸鱼的骡子》还被《江海晚报》连载。曾获中国副刊年度一、二、三等奖共计十余个。曾获2016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15年重庆市文学奖、2007年巴蜀青年文学家、2014年红岩文学奖等。

儿童诗集:

《幽默童诗100首》授奖词

蒲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儿童诗创作,有着丰富的从事基础教育的积累与编辑工作经验,著有许多收入教材的脍炙人口的童诗精品。《幽默童诗100首》是他童诗创作的新探索。在这部作品中,童诗的趣味性、音乐性与丰沛的想象力、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他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和对人事物的静观考量以及准确的表达为童诗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者简介

蒲华清,1938年生,重庆市万州区人。重庆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协会员。创作以童诗、童谣为主。有童诗集《校园朗诵诗》《天上的洒水车》《春天的朗诵诗》《注音童诗100首》《幽默童诗100首》,儿歌集《红雨伞》《果园雨》(与人合著)《娃娃不说假话》,幼儿故事集《可怜的小花狗》等多种。其童诗《看电视》《天气预报》《真正的冠军》等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儿歌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5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奖(2012、2015、2016年)一等奖,一次(2013年)获三等奖。

报告文学:《最后的国门》授奖词

《最后的国门》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军民在长江三峡痛击日本侵略者,粉碎其顺江而上直取重庆的阴谋,翻开了中国军民对日作战崭新一页的历史史实,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保卫战时首都血与火的画卷。罗学蓬的写作关注历史,特别是上世纪那场影响世界格局的战争史,善于从隐藏、屏蔽的历史中史海钩沉,文山爬梳,用独到的眼光,悲悯的情怀,还原出曾经发生过的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和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其作品闪耀出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光辉。

作者简介

罗学蓬,男,汉族,1952年生。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曾于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就读三年,从20世纪初80年代初便活跃于中国文坛。曾在《人民文学》《当代》等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着有《中国远征军》(上下卷。2008年4月30日连战率团访问重庆,市委办公厅将《中国远征军》作为礼物之一送与客人)《通天大案》《大河风情》《红岩密档》《杀机四伏》《首善人家》《风声越来越紧》《华勇营》《东方隆美尔》等20余部长篇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山魂》由重庆市话剧院改编成6幕大型话剧,在全国话剧汇演西南片区调演中获9项大奖。电影剧本《斩尽杀绝》已由峨眉电影厂搬上银幕。曾获“四川省文学奖”、“重庆市文学奖”。曾任重庆市政协委员、江津区作协主席、名誉主席。

文学翻译:《贺拉斯诗选——拉中对照详注本》授奖词

李永毅翻译的《贺拉斯诗选——拉中对照详注本》是国内首部有规模的贺拉斯经典诗选。译文真实可信,严谨准确,清晰明了,富有表现力,具有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还以极大篇幅对贺拉斯诗作进行了逐行的翻译详注,解释了其中出现的绝大部分词语,并对所有的语法难点都做了分析。这在当今中国翻译文学实践之中较为难得,而详注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尤见译者的学术功力。

李永毅简介

李永毅,1975年生,重庆开县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高研院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美国古典研究会会员,重庆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理事。2012-2013年以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古典系访学,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研究古罗马诗歌、英美诗歌、西方思想史,已经出版《卡图卢斯研究》《比较之维:诗歌与诗学论稿》《贺拉斯诗艺研究》等专著5部,《贺拉斯诗选拉中对照详注本》《卡图卢斯歌集拉中对照译注本》《发现卞之琳》《野性的呼唤》《海狼》《老人与海》《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等20余部译著,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诗集1部,在美国和港澳文学期刊上发表汉译英和英译汉诗歌近百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西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得2016年江苏新闻出版局“苏版好书”奖、2011年和2015年重庆翻译学会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诗集:《那卡》授奖词

张远伦的写作植根于乌江流域,坚实、深沉,极具地域风情及个人特征。他以悲悯的情怀切入故土人事,彰显着深刻人文关怀;他以神秘的语言体系传承民间文化,延续诗歌源远的血脉。他的诗集《那卡》,情感真挚、朴素,语言干净、洗练,以幽微的村庄简史折射时代的宏大变迁,在卑微的个体命运中确认神圣的人性之光,以强烈的现代意识与故土对话。

张远伦资料

张远伦,苗族,1976年生于重庆彭水。著有诗集《那卡》《两个字》等。作品见《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红岩》《花城》《星星》《扬子江》等刊物。获得过诗刊2016年度陈子昂青年诗歌奖、巴蜀青年文学奖、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银河之星诗歌奖等奖项。诗集《那卡》入选重庆市重点文艺扶持作品。诗集《两个字》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诗集《瓦事》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出席全国第七届青创会,入选诗刊社第32届青春诗会。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职业编辑,居重庆。

文学评论:《“九十年代诗歌”的内在分歧——以功能建构为视角》授奖词

余旸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他的诗学研究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当下诗歌发展的整体趋势,融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从功能建构的视角,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新诗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学术打量,既有微观解读,又有宏观讨论,既有美学思考,又涉及到诗歌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逻辑严密,表达流畅,具有学术性和诗学意义。

余旸简介

余旸,原名余祖政,河南信阳人,1995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年至今,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执教。有部分诗作发表于《青年作家》、《天涯》、《诗林》、《重庆文学》、《北方文学》、《滇池》等,并为民刊《未名湖》﹑《大雅》﹑《锋刃》的投稿人,出版诗集《还乡》,论著《九十年代诗歌的内在分歧——以功能建构为视角》。曾获2007年第四届“刘丽安诗歌奖”与2012年《中国诗歌评论》奖。

散文:

《巴山老知青》授奖词

向求纬的长篇散文《巴山老知青》客观详尽地再现了巴山地区老知青的坎坷命运、艰苦生活以及不屈不挠追逐人生光亮的传奇故事。对他们所经历的磨砺、奋斗与自我救赎的成长史和由此建造的精神城堡作了细腻的描写、深情的歌咏。作品以大散文的气魄承载了一段沉甸甸的尘封的历史,为中国知青历史和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这是一部具有历史使命感与浓郁人文情怀与独特文化价值的作品。

作者简介

向求纬, 男, 1946年11月3日出生,重庆市万州区人。196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大巴山区当知青,至1985年在城口县当了13年知青,工作7年,1985年调入万州日报(现三峡都市报)任主任编辑。2005年退休。

1967年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以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见长,已写作、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获奖,作品曾被收入国内各种选集。曾主编10多套文学丛书,出版诗集《巴山情》、《三峡吟》、《三峡恋》、《喊峡谣》、《老乡何其芳》,散文集《远山的呼唤》、长篇散文集《巴山老知青》,报告文学集《大地不了情》、《三峡的脚步》,尤以2003年出版的以三峡移民为题材的长诗《喊峡谣》、2009年以何其芳为题材的长诗《老乡何其芳》和2014年出版的知青题材长篇散文《巴山老知青》较有影响。《巴山老知青》已被改编为高清同名电影,即将开机拍摄。现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

中篇小说:

《下半城》授奖词

从朝天门到储奇门,渝中半岛最古老的部分,被称为重庆“下半城”。宋尾的小说,与其说写了一个现实的下半城,不如说虚构了一个精神的“下半城”。在寻找与不断消失的纠结中,一个处处受掣肘,最终坠入虚无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发人深省。他在作品中较好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和理想幻灭,小说充满了张力,行文节制,细节丰盈,富有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宋尾,生于1973年12月,现居重庆市渝北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媒体履历丰富,历任报社文化深度记者、编辑;杂志社总编辑助理、执行主编等职。现自由职业。早期以诗歌写作为主,2001年起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刊发诗作并入选各种选本。2007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在《红岩》《人民文学》《青年文学》《福建文学》《青年作家》《芙蓉》《山花》《长江文艺》等刊发表;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载。著有诗集《给过去的信》、小说集《到世界里去》,执行主编及参与撰写《古镇风云——抗战名人在磁器口》等人文类图书多部。曾获“中国文学现场—月度作家”、巴蜀青年文学奖;多次获得重庆新闻奖、曾获全国副刊评比奖;首届重庆文宣系统“巴渝新秀”青年人才。

散文:《其实我不怕黑》授奖词

乡村空巢现象,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影响,形成了当下新的“乡村问题”。这是何春花一直关注的。在散文《其实我不怕黑》中,她的笔触针尖般刺入到生活的底部去,又轻灵地跳脱出来,让读者在感受到疼痛的同时,不至于太过伤感和悲情。但刺在人心尖上的痛感,却显得弥漫而持久。作品语言节制,情节鲜活,所描述的生活极具质感,真实厚重。其直面生活的敏锐与勇气,殊为难得。

何春花简介

何春花,80后,是酉阳县铜鼓小学的一名教师,是重庆作协首届青年作家班、重庆第二届青年作家班、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少数作家学员。因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又工作于基层,熟知村里的人情世故,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

2010年真正接触文学后,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了散文书写中。2010年,第一篇散文《缕缕茶香话母亲》在酉阳报发表,树立了写作信心。之后写了不少散文,直到长篇散文《高山上的女人》在《红岩》2014第二期发表,更加坚定了写作方向和信心。这几年先后在《红岩》、《芳草》、《延河》、《民族文学》发表作品若干。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