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朴树唱哭的歌,是今宵最美的词


来源:拾文化

原标题:朴树唱哭的歌,是今宵最美的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

原标题:朴树唱哭的歌,是今宵最美的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段歌词来自《送别》,我想,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最近朴树在《大事发声》上翻唱这首经典的《送别》。

当时的朴树将这首歌唱到一半便泣不成声,那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演,他说,此生能写出这首歌那便死而无憾。而朴树口中的这个人就是——李叔同。

李叔同生于1880死于1942,这仿佛是上个世纪的故事,仿佛离我们很远。可是他的那首《送别》却悠悠然的唱响了许多年。

他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间留学日本,归国后担任教师,后来剃度为僧,后人尊称他为弘一法师。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当我第一次知道《送别》这首词是李叔同写的时候我并不吃惊,但是他的第二身份让我为之敬佩,也终于明白了他为何能够写出《送别》这样的词出来,我想那便是朴树说的此生无悔。因为关于《送别》也曾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李叔同还没有剃度为僧时在,“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诗人世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的美好情缘,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这首词一经传唱便经久不衰,几十年来从少到老,无论童声还是歌手、无论合唱还是清唱,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比《茉莉花》更有韵味的歌是比任何卿卿我我的词更有爱慕的凋。

一段离别之情在李叔同的笔下熠熠生辉,就仿佛在某个遥远的地方真的有一位故知或者红颜,盼望着亲人的归途。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将曲调拿来填上自己写的词,便成为了浓重旧体诗的韵调。

他是最早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一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于1905年出版的供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就是从《诗经》、《楚辞》中的古诗中得来。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城南旧事》剧照

(((0)))

李叔同生在乱世之中,历经磨难,在1918年8月19日跑去定慧寺当了和尚,时年三十九岁。他一出家便告别了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

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为了弘一法师。

所以,对于李叔同的出家,正如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文、艺术、思想和佛典,越是经过时间的磨砺越坚实,越是经过污水的冲刷越洁白。

他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后世的学习,他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却在这世间留下了最美的一笔。正如臧克家的那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愿在那边的李叔同

一如现在的朴树一般,

挥一挥衣袖,

如少年似少年。

推荐
朴树唱哭的歌,是今宵最美的词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12/15/inter453_16152019_0_084813.jpg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