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没有大萧条 苏联能这么快建成工业国吗

2017-11-18 15:59:39 凤凰历史 佛里曼

苏联人击败了纳粹,这一点毋庸置疑,哪怕是今天意识形态已经完全不同的子孙,依旧在这点上为先人骄傲。不过,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单独靠苏联是无法击败德国的。(详情参照往期文章《如无盟国援助苏联能单独打赢德国吗?》)而就苏联自身的力量来说,也不是其自身自己发展而来的。它的工业化过程,其实更加接近改开后的中国模式,是典型的全球化产物。

盟国对苏联的制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破产

相信不少读过历史教科书的人,都知道苏联在开国时期曾经受到欧美列强的封锁和干涉。其理由也很简单,沙皇全家被杀的结局让此时依旧以王室统治为主的老欧洲心惊胆战。要知道沙皇在位期间,从未主动下令处死过布尔什维克,但是却落得如此下场。于是王公贵族亲戚们在打完一战的架之后,决定要在这只熊扑来之前打死他,并且扶持白俄势力,使俄国“回到正轨”。其干涉理由也合情合理,因为列宁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德军得以单线作战全力攻击英法。这使得盟军多了太多本不应该承受的伤亡和损失,从政府到民间对这个“背信弃义”的行为充满怒火。而对不少沙俄军人来说,苏联不但处死了老东家全家,还把国家土地割让给了德国人,是地地道道的“卖国贼”。但是这个组合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双方的利益诉求也不同,因此最后还是没能成功。①

苏联割让一百二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并赔偿德国60亿马克的行为,让其损失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以及5000万人口。也难怪好多正在一战前线抵抗德军的俄军官兵视新生政权为叛国者,倒入了武装干涉行列

不过这次干涉还是起到了作用,苏联人在建国头几年工业产量非但没有增长反而掉了一半。农业也没有好到而去,相比1913年的产量降低了整整三分之一。这导致苏维埃的重建之路困难重重,列宁在1922年就指出“我们的情况是特别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恢复固定资本,即机器、工具、厂房等等的资金”。为此列宁不得不做出了妥协,不再征集余粮,允许农民部分私有,但是要求交粮食税,以换取资金。在其努力之下,工业确实获得了部分恢复,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面,通常将这段时期称之为“恢复时期”(1921-1925)。②

一战前俄国为世界第五工业国,美国则是第一并且领先第二两倍多

这段时期,苏联也遇到了自己的困难,那就是是否向耐普曼妥协?无疑取消余粮征集制等政策之后,苏联的私人力量又强大了起来。根据估算,私营资本甚至一度反弹到了八分之一,但是要发展经济有必须容忍这种东西。诚然新经济政策帮助苏联在1926年恢复甚至是超越了1913年的水平,但是想要建成一个真正的工业国,这点力量绝对不够。

外来的力量

作为领导人的列宁绝对不蠢,自然不会不懂独木难支的道理。事实上早在1924年美国企业家哈默就和苏联的外贸人民委员列·波科拉欣会谈了。双方签订合同改了制造钢笔的工厂。不过此时老欧洲的封锁犹在,对处死沙皇全家的行为,亲戚们依旧表示不能原谅,这种情绪是美国这种新生的共和无君主的国家所不具备的。③

不过苏联人终于被上帝垂青了,欧美迎来了一次危机--大萧条。而这次大萧条的时期也是刚刚好,苏联于1928年10月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进入全面开展的阶段。此时许多陈旧设备需要更新,大批新的工程项目需要建设。而大萧条始于1929年,正好赶上了!众所周知,大萧条的特征之一是产能过剩,资本家为了摆脱自身的经济危机,竞相向苏联出售过剩产品和机器设备:什么国王陛下的表哥全家被杀了?那关我们什么事!

苏联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引进了一大批工业化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有力促进了五年计划的完成。

过高的产量让美国奶农为了防止其他奶农低价出售牛奶,而选择“奶农罢工”,这张罢工照片被不少教科书引导为资本家倒牛奶

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专设了外国咨询中央局,它专门负责领导外国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利用。1929年底,苏联同外国已签订了70多项技术援助和咨询协议,涉及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项,投资总值达8300万卢布。④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完成建设的。苏联三大钢铁厂,即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在美德两国的援助下建造的。苏联三大汽车厂都是在西方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更新装备的。四大拖拉机厂大部分都是美德等国援建的新厂,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在美国近80家工厂的帮助下建成的。1930年代的最大电站第聂伯电站,和其它大型电站都是英国、德国和美国提供设备,帮助建成的。⑤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始建于美国,最后组建于苏联,在二战中为苏联提供大量坦克也为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在萧条期间,苏联还成功引进和利用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装备。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上升到了1/2左右。苏联不但较快地获得了先进的生产能力,而且还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为其在稍后独立地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力条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⑥

人才是第一

有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配套的设施,饱经战火的俄国却没有足够的操作人员和工程师怎么办?

大萧条又给了机会,大量欧美失业人员正在琢磨着自己下一顿饭呢,正好苏联农业也恢复了,保障人家全家没问题啊!事实上早在1925年,联共(布)中央就批准了《关于聘请外国专家来苏工业部门工作和派遣苏联大学生、工程师、技术员出国学习的提纲》。随着提纲的执行,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人数也迅速增加。

有的资料显示,1932年在苏联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2万人。这些专家的工作受到苏联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被委以重任,有的专家还担任了总工程师、总建筑师等要职,不少人还得到苏联政府的奖励,有的还获得了苏联最高技术奖-列宁勋章。1931年,仅顿巴斯煤矿就约有2千名外国工人。而熟练的技术人员,正是先进技术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大萧条的失业者不乏人才

同时借助已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苏联乘机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去学习先进技术。

1929年1月到1930年6月,苏联派了1千多人进入美国,以便把美国技术转移到苏联。1929年,仅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就派出了12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修,1931年,又派出了485名。这些人员学成归国后,在实现国家工业化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⑦

结语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有一股“东风”,而苏联虽然因为处死沙皇全家并且签订不少人眼中的“卖国条约”等“错误”,让开国头几年战火纷飞。但是在关键时刻,资本列强们却迎来了“大萧条”。

事实证明“合作”才能“双赢”,欧美通过苏联发泄掉了部分产能,失业率也降低了。而苏联盈利更大,获得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技术和产业,更为可贵的是得到了大批有着丰富操作经验的熟练工人和已经教育完成的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萧条和这次“双赢”,苏联人会怎么样?

考虑到1921-1925这段时间,私营经济复兴轻工业崛起,重工业恢复缓慢的情况,笔者对此抱悲观估计。有意思的是1933年到1941年德国也是苏联的投资者而且是重要投资者,只能说友谊虽可天长地久,但友谊的小船却是说翻就翻。

参考资料

①ZaraS.Steiner,<TheLightsthatFailed:EuropeanInternationalHistory,1919-1933>,2005

②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2004

③EdwardJayEpstein,<TheSecretHistoryofArmandHammer>,1996

④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1917-1985》,1990

⑤A.C.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1980

⑥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1994.

⑦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1982

责编:马钟鸰 PN018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