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杜月笙: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来源:匠心之城

原标题:杜月笙: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杜月笙14岁到上海滩,

原标题:杜月笙: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杜月笙14岁到上海滩,

起初帮人家水果店做事,

挎着篮子到赌场里卖水果,

因一手削梨的绝活,人称“莱阳梨”。

时光荏苒,到了30年代的上海,

杜月笙已是“青帮三百年来头号人物”,

政界、商界、文化界黑白通吃。

但作为上海最大黑帮的教父,

故地重游之时,路上遇到乞丐,

对方还冲他吆喝:“莱阳梨,给点钱!”

杜月笙非但不怒,还吩咐手下多给。

多少风云人物坐到他这把交椅后,

势必不愿提及当初落魄潦倒的景象,

朋友来到府上跟杜月笙开玩笑,

拿起梨子摁在杜月笙手心上:“削一个?”

杜月笙非但不怒,一边削一边说:

“这么多年了,我这梨削得还是利索。”

面上,是梨削得利索,里子,是人做到极致。

杜月笙曾有一句话,至今流传甚广: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

他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却不欺负下面的人,

他一句话能要人的命,却给够老百姓尊重,

他敢于跟日本人呛声,却绝不拿佣人撒气。

当时很多人钻破脑袋想到杜府做事,

不仅仅因为杜月笙名望高、势力大,

全上海滩的人、包括黄包车夫都知道:

“杜月笙宽待身边人,从不颐指气使。”

无怪乎人们不叫他“老大”,都叫“先生”,

大半个上海滩都说:做人要做杜先生。

一个人能真正做稳了“头等人”,

是因为有容忍心、慈悲心和同理心,

知道生之维艰,才有菩萨心肠。

2

“我不怕被人利用,人家利用说明你还有用。”

杜月笙刚进黄金荣家时,

还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喽啰,

体面一点的事,根本轮不到他。

直到一次黄金荣出差办事,

府上做事的人都被带去了外地。

不巧,家里的鸦片突然被人偷了,

黄金荣的夫人林桂生连夜叫来几个跟班:

“这事儿你们谁能办?办了有赏。”

杜月笙第一个站了出来:

“老板娘,这事儿我能办。”

林桂生是谁呀,跟着黄金荣见了多少人?

瞥了一眼杜月笙,心里便有数:

“这小赤佬是想出人头地!”

便吩咐下人说:“给他一支枪。”

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杜月笙带上枪一路追到英租界,

追了大半夜将偷东西的人找到,

带鸦片回府,林桂生却不提赏钱。

此后数月,杜月笙也不邀功,也不请赏,

一直闷头做事,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直到一天,黄金荣和林桂生在家看戏,

林桂生将茶杯一放:“去,把杜月笙叫来。”

杜月笙低头走到两人跟前,

林对黄说:“这是小杜,是个做事的人,

以后你有什么事,放心交给他。”

杜月笙在黄金荣身边,依旧埋头做事,

不出两年就成了黄金荣的心腹。

黄金荣

杜月笙知道,先把事情做好,

只要做好了事情,日后必定有收获,

“我不怕被人利用,人家利用说明你还有用。”

一个人做事,不见得上来就非得谈价钱,

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价钱自然水到渠成。

短视者,想的是我这一次能挣多少,

远见者,想的是我这一次能体现多少价值。

明眼人和老天爷一样,都不会忽视你的付出,

只要能把事做好,就不怕没有收获,

这就是杜月笙往上走的道理。

3

“一个人能站多高,终究靠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做人的格局。”

在黄金荣身边待久了,

杜月笙也小有了势力。

1910年,年关将近,

黄金荣拿出一笔钱打赏兄弟们,

收到钱的一个个都喜笑颜开。

黄金荣对心腹说:“听说杜月笙曾经好赌,

你明天带他去赌场,先让他尝点甜头,

要是烂赌,这人以后就成不了大事。”

次日,心腹硬拉着杜月笙去赌场,

杜月笙一下午就收了2000块大洋,

这笔钱足以在上海滩置一幢豪宅。

出了赌场,心腹看杜月笙喜上眉梢,

心里嘀咕:“果然是个小混混。”

嘴上又问:“明天还来赌吗?”

只见杜月笙一言不发,转身走了。

第二天,心腹见杜月笙迟迟没动静,

非要拉他去赌庄,杜月笙摆摆手:“不去。”

说罢,一个人揣着2000块大洋出了门。

心腹偷偷跟上去,发现杜月笙摆渡过了陆家嘴,

来到金桥招呼了一帮闯江湖的兄弟,

竟把2000大洋全都散给了他们。

黄金荣得知此事,感叹道:

“等我死了,上海滩就是杜月笙的了。”

当然,事实证明,黄金荣判断错了,

因为他还没死,上海滩就是杜月笙的了。

杜月笙清楚,一个人要想往上走,

最高者,是做人的格局,能耐次之。

能力决定下限,格局才决定了上限。

4

“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

杜月笙曾有一位苏姓朋友,

临终前,托他将儿子送进上海商储银行。

时隔几年,银行损失了上千万,

老百姓害怕,堵在银行门外要提现,

银行老板陈光甫连忙找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说:“他给过我面子,这个忙我得帮。”

身边人说:“但这个陈光甫,向来瞧不起帮会…”

杜月笙说:“去,把烟、赌两道的体面人都请来。”

等到人来了,杜月笙开门见山:

“陈先生对工商界向来热情,如今有难,

不能不帮,各位明早上能凑齐多少?”

来人报30万有之,报50万有之。

次日,银行门口来了一队小汽车,

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

杜月笙跨出车门,步入银行,里面报到:

“杜月笙先生入存300万!”

外面人一听,知道银行倒不了,纷纷散去。

日军突袭东北,张学良撤兵而走,

热河沦陷,全国上下杀声一片,

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躲到上海滩,

还没想好投靠谁,杜月笙先敞开了大门。

就在张学良入驻杜月笙家不久,

福煦路大门口出现了一颗不会炸的空弹。

和炸弹在一起的,还有一封信,信上说:

“请卖国贼离开上海,否则,第二颗炸弹送来。”

杜月笙派人一查,原来是王亚樵所为。

王亚樵何许人也?斧头帮帮主,人称“暗杀大王”,

宋子文、汪精卫、蒋介石都是他的暗杀对象。

但杜月笙派人放话给王亚樵:

“张学良是我的门客,他若有罪,请法律来处理。”

并以替张学良戒鸦片为理由,将他留驻府上,

王亚樵最终无可奈何,放了张一马。

王亚樵

大总统黎元洪被赶下台时,人人喊打,

辗转到上海,杜月笙带着保镖亲自迎接;

黄炎培生活拮据,杜月笙差人每月送去500大洋;

梅兰芳续须“抗日”,卖画为生,杜月笙多次接济…

人们常说,整个上海滩没有人没受过他的恩惠。

杜月笙见人有难,不管事多大,背景多复杂,

宁可自己出钱,也愿意帮人度过一劫。

他常对手下人说:“人家存钱,我存交情,

锦上添花的事有人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

正因为如此,他才跟整个上海滩都有过硬的交情。

感于杜月笙的义气,黎元洪的秘书饶汉祥,

特地撰写一副对联赠给杜月笙:

“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5

“做事,要刀切豆腐两面光。”

30年代的上海滩,

杜月笙已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政、商两界多少事别人都拎不清,

但只要杜月笙出面,分分钟摆平。

何也?只因为杜月笙独特的处事哲学,

俗话叫做“刀切豆腐两面光”。

1930年,上海法租界工人大罢工。

起初只是水电工人罢工,后来越演越烈,

罢工之势如巨火烧到了其他行业。

当时,法租界无水无电,乱成一锅粥。

法国人托市长找杜月笙出面调解,

杜月笙推辞道:“我声望不够!”

市长想了想,又对杜月笙说:

“如果中国人解决了,可以给法租界一个教训。”

杜月笙这才点了点头:“好吧,我试试!”

随后,杜月笙给法国人打电话:

“工人要求工资上涨一倍,

你看着办,不然我也解决不了。”

“不行,只能上涨75%!”

“那就75%,就这么定吧!”

杜月笙在府上召集罢工领袖:

“说说看,你们希望上涨多少工资?”

“至少要30%!不!不少于40%!”

杜月笙笑道:“我帮你们要到了75%!

不过,法国人不答应罢工期间付工资。”

“算了算了,只要答应涨工资就行!”

杜月笙又笑道:“罢工期间工资我来贴!”

一句话,杜月笙就贴出了30万大洋。

杜月笙出面替人办事,从来没有纰漏,

人家期待他做一倍的好,他能做出十倍,

十倍效果,存在心里就是百倍的交情。

一个人花十倍的心思做事,

做出人家念你一百倍的好,

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6

“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戴笠还是个小混混时,

杜月笙就看出他非同一般。

戴笠到杜月笙的赌场赌钱,

赢了很多钱,马上就被人拦住。

赌场的人怀疑他出老千,就问:

“你知道这是谁开的赌场吗?”

戴笠混不吝地一笑:“难道不是杜月笙?”

“那你小子还敢在这里出老千?”

恰好这个时候,杜月笙就来了,

他看了戴笠一眼,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

不但放戴笠走了,还多给了500大洋。

两天后,杜月笙派人把戴笠请到杜公馆,

“这里有封推荐信,你去黄埔军校吧。”

6年后,戴笠与杜月笙拜为异姓兄弟。

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住在苏州,

非常看不起杜月笙这样的地痞流氓。

杜月笙虽然年少时没读过几本书,

却知道章太炎在学界的地位和声望,

听说他的侄子在英租界发生了纠纷,

第一时间出手帮了章太炎的忙,

事后,又亲自去苏州拜访老先生。

杜月笙知道章太炎生活拮据,

去时,偷偷将2000大洋的票子叠成小方块,

放在茶碗下面,意在顾全文人脸面。

章太炎乃鲁迅、黄侃的老师,有名的狂儒,

对袁世凯、蒋介石都不正眼瞧一下,

从此却与杜月笙亦师亦友。

人说他与黑道有染,他说:“我就是吃流氓饭!”

杜月笙本名“月生”,章太炎觉有欠文雅,

替他改为“月笙”,教他读书、写字。

之后,杜月笙谈吐越发儒雅,绝无戾气,

一袭长衫,领子上的文明扣从来都是扣着的。

章太炎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这句话,是当初黄金荣教给杜月笙的。

杜月笙一生没有一张过硬的文凭,

但他在十里洋场摸爬滚打,跟着黄金荣阅人无数,

拿眼睛一掐,就知道对方内里是败絮还是金玉,

金玉者,杜月笙绝对以礼待之,

因此他才广交人脉,以至手眼通天。

看字的文凭,是从学堂之上学来的,

看人的文凭,却是时时留意才习得的,

一个人若不会看人,认再多字也无用。

7

“女人是拿来宠的,女人的心,伤不得。”

孟小冬14岁还在天津卖艺时,

遇到不苟言笑的杜月笙点拨她:

“你唱得这么好,应该去京城。”

后来孟小冬带着一家老小闯入北平,

不过一年功夫就站稳脚跟,人称“冬皇”。

再与孟小冬相遇,少女已亭亭玉立,

但得知孟小冬与梅兰芳一见倾心,

杜月笙便暗暗退出,成人之美。

1927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

冬皇这样的人物,自然不能做妾,

梅兰芳早年被过继给自己的叔父,

朋友出主意说:“那正好娶两个正房老婆,

一房算父亲名下,一房算在叔父名下。”

是为“名定兼祧”,孟小冬才答应。

婚后,梅兰芳与孟小冬单辟一处宅院,

一开始你侬我侬,后却因为社会压力,

梅兰芳渐渐疏远孟小冬,甚至不予名分。

孟小冬一怒之下与梅兰芳离婚,

打起官司时,一个女人家无所依傍,

上海的杜月笙知道了,立马给梅兰芳打了电话:

“小冬要自由,离婚的钱,你看着办。”

梅兰芳挂了电话,转身就卖了两处宅子,

赔偿一笔巨款给孟小冬。

孟小冬获得自由身后,

杜月笙虽表露倾慕之意,

却从没有强迫她做什么。

因情伤未愈,孟小冬多次离开舞台,

一度遁入空门,与青灯作伴,

杜月笙只是默默守望在她身边,

随时派人打听她的消息,

一旦有何困难,立马施以援手。

后来杜月笙在家举办“世纪堂会”,

各派名家悉数到场,孟、梅二人自然在列,

为了避免尴尬,杜月笙特意将两人的戏错开,

后台也为两人各开了一个化妆间。

终于,守望十年后,孟小冬被他打动,

这才来到上海,入住杜府。

1950年,杜月笙打算移民美国,

办护照的时候,管家清点人数,

一共27张护照,就在这时候,

孟小冬在杜月笙旁边说了一句:

“我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扬起脸,与孟小冬凝望一番。

原来自从进到杜府,孟小冬从未提名分,

这时开了口,杜月笙心口自然滑过一股暖流:

“护照先不办了,我们俩先办婚事!”

杜月笙知道,孟小冬一生看重名分,

在名分上,梅兰芳重伤了她的情根,

如今无论如何不能亏欠心爱的女人。

8

“做人是一生的修行,度人亦度己。”

1931年,杜月笙建造杜氏家祠,

举办了轰动一时的落成典礼。

6天堂会,全国京剧名家悉数到场,

排场之大,面子之风光,盛极一时。

蒋介石派人送去“孝思不匮”的大匾额,

并派私人代表到场宣读祝词;

段祺瑞、吴佩孚、张学良、于右任等也送去匾额;

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长张群,亲自捧场;

法租界的总领事、领事、法捕房总巡前往道贺;

黑道上的头头脑脑,前去参加的自不待言。

杜氏家祠落成之际,章太炎亲自考证杜氏世系,

为杜家编写家谱,认为“杜之先出于帝尧”,

还写了洋洋千言的《高桥杜氏祠堂记》。

一个黑道大佬能够享受这样高的礼遇,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排场做到如此大的地步,

杜月笙却仍忘不了早年对朋友说的话:

“你好比是鲤鱼,修满500年道行就能跳龙门,

我是河里的泥鳅,先要修1000年才能化身为鲤,

再修500年才有跳龙门的资格。

因此之故,我无论做任何事情,

都是只可成功,不许失败的,

譬如说我们两个同时垮下来,

你不过还你的鲤鱼之身,我呢,

我却又要变回一条泥鳅。”

因为谨记着自己是一条“泥鳅”,

杜月笙一生都把做人当成修行,

他仗义疏财,礼贤下士,与人为善,

于世事艰险中,度了别人,也度自己。

晚年,他移居香港,不问世事,

然而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

他让大女儿杜美如去银行拿来一个保险柜,

打开后,里面竟是满满一柜子的借条。

少的,几千美元,多的,几百根金条!

杜月笙端坐起来,咳嗽连连,拿起借条就撕,

站在一旁的儿女们都惊呆了,又不敢阻止。

杜月笙虽已瘦弱无比,眼里却闪着锐利的光,

他看了孩子们一眼,缓缓说道:

“这些不是钱,是我存下来的交情,

要是记得我,以后你们遇难,自然会帮忙,

要是以德报怨,你们靠这些借条去要账,

最后反而要引来杀身之祸。”

寥寥几句话,说尽世态,也道尽做人。

直至死前,他还叮嘱儿女们:

“我死后,你们切不可误入歧途,

黄、赌、毒一律不许沾染,

我没希望了,中国还有,你们还有!”

杜月笙大半生走在刀锋边缘,周身悬崖,险象环生,却总能平干戈、敛人气、聚情义、存交情。

他出身低微,却坐到了上海青帮头把交椅,让政、商、文化各界名流拜服,秘诀无他,只因看懂了世情,把人做到了头。这是境界,也是智慧。

在一个成功学如此泛滥的功利时代,

在一个成功的标准如此单一的时代,

多少人忙于建功,却往往忽略了做人,

多少人汲汲营营,到头来却失了人心。

殊不知人活一世,能耐还在其次,

人品二字,才是立足的根本。

做人若有杜月笙的一半智慧,

又何愁不能“长风破浪会有时”啊!

- END -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