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学通:1914年袁世凯祭天照非其本人 乃以讹传讹?


来源:凤凰历史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张照片上的那个祭天者根本就不是袁世凯本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典型案例。凭什么说那不是袁世凯?难道袁世凯没有祭天?拿证据来!

编者按:7月29日,季我努学社、人民出版社读书会、超星数字图书馆、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杂志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先生,在人民出版社会议室举行了《在影像中寻找真实的历史:近代影像史料的利用与考辨》的讲座。

这是四家单位共同主办的“新史学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有近10万观众在线上观看了李学通先生的精彩讲演。以下是经过李学通先生的讲演全文,主办方将全文及现场照片发出,以飨读者。此次讲座是季我努沙龙升级为线上读书会的第二场讲座,更多精彩讲演内容请关注人民读书会公号(rmcbsdsh)和季我努学社公号(jiwonu)。

李学通 资料图

引子,影像史学与影像史料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史学界中出现“影像史学”之说。台湾学者介绍到汉语世界,历史影像受于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

实际上,影像史学的本意是关于历史认识的表达与传播,但是其前提是历史影像的搜集与研究。目前专门从事“影像史学”研究的专业学者凤毛麟角,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史学专业机构中缺乏系统的影像史料搜集与积累。很多历史影像的搜集整理者是影视工作者,是历史的业余爱好者。

近年来,影像与史学的结合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冠以各种历史文献片之名,层出不穷,影响广泛。各种历史图像或老照片的公布出版,对历史学研究与历史知识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人从事近代史料的整理与编辑工作,从史料学的角度谈一谈历史影像的价值与利用。

一,一切影像都是史料

史料是一切历史结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史料,历史学就无从谈起。

传统上,史料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档案、文献;一是遗物、遗址;一是口述史料。我认为:历史影像是第四类史料。

事实上,中国传统史学中,图像历来被认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郑樵在《通志》中就已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但是受保存与传播手段的限制,图像作为史料被利用的范围非常有限。

有什么影像?--历史留下了什么

我们对“影像”的理解不可过窄,不必局限于摄影术发明以后的照片和电影、电视,非文字的可视图像,都可以也应该列入“影像”的范围。一切影像都是史料,都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历史。

从绘画到摄影,到电影、电视。水墨艺术绘画、纪实性绘画,舆图,木版画、铜版画、油画,彩色、单色,中国绘画、外国绘画,等等,各种各类,不一而足。

甲、摄影术之前的图画

除大量的文字史料外,如内阁大库档案等等,清代还保留下来为数不少的非文字的可视影像史料,如舆图、纪事图、纪实绘画等。这种纪实绘画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在过去并不如艺术家的书法或文人画那样受重视。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史的史料,但不仅仅于艺术史有史料价值。

如康熙南巡图、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万寿盛典图、乾隆大阅图,等等,还有许多战图。也有一些非纪实性作品,如徐扬的《京师生春诗意图》。历代帝王皇后像。紫光阁的功臣像。

国外也曾出版印刷过许多中国题材绘画,近代以前日本有《清俗纪闻》。西方以英国人亚历山大和阿洛姆最有影响。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顺治年间访华,尼霍夫的沿途水彩绘画,是西方对中国最早的影像记录。清代初年来华西方传教士搜集的中国题材绘画。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