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制高点+神臂弓:看南宋吴家将如何打败金国骑兵


来源:凤凰军事

南宋建炎元年(1130年),由于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贸然与金军在富平决战,致使陕西宋军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击败。此役之后,秦岭以北的陕西五路尽陷于金人,"巴蜀大震"。就在朝廷上下惶

宋军在富平之战的失利直接危及到四川的安全。

南宋建炎元年(1130年),由于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贸然与金军在富平决战,致使陕西宋军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击败。此役之后,秦岭以北的陕西五路尽陷于金人,"巴蜀大震"。就在朝廷上下惶惶不安之时,从秦岭深处传来了胜利的消息。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一个叫吴阶的人与弟弟吴磷齐心协力,先后在和尚原、仙人关,郯家湾等地连败金国大军,最终使得四川之地转危为安。

吴阶(1093年-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由于出身军人世家,史称其"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作为与岳飞同时代的南宋名将,吴阶最先取得击败金国名将兀术的战绩。吴磷(1102年-1167年),字唐卿,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抗金名将。

金军最终被吴氏兄弟阻挡在巴蜀的北大门之外。

许多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在看到吴氏兄弟所取得的这一连串辉煌胜利之后,仍不禁会问:在宋军新败之余,这两个人是如何力挽狂澜于既倒呢?接下来,本文将试着从精选阵地、作战队形与武器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巧借地形令金军骑兵失去用武之地

曾几何时,金国骑兵成为宋朝步兵的"噩梦"。

北宋立国以来,其在对辽、夏的战争中之所以屡屡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宋军在战斗中抵挡不住对方骑兵集群的高速冲击。为此,吴阶于富平大战之前曾向张浚劝谏,"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 遗憾的是,这个正确的建议未被采纳。

富平大败之后,吴阶率本部人马穿越金军占领下的凤翔,辗转撤往大散关。这里是秦岭与陇山的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的河谷地带,也是由关中经汉中进入蜀地的咽喉要地。

地形决定:金军若想从大散关这里入川,必须先拿下和尚原。

陕西既失,如何将金人挡在大散关外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凶险的情势,吴阶手下的大多数将领认为应集中兵力坚守大散关,也有人认主张退守汉中。对于这些意见,吴阶认为太过保守。他把目光放在了大散关外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和尚原。这里位于大散关以东,四面陡峭,顶上平宽,原下谷道"路狭多石"。 从军事地形学的角度来看,确是一个兵法上所云的"隘地",非常不利于金国骑兵的往来驰骋而有利于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凭险据守。如果宋军能占据这个制高点,其观察视野将更加开阔,弓弩的射击准确率更高。反观金军,若想从大散关这里入川,必须先拿下和尚原。但在佯攻高地的过程中,部队的防护与隐蔽度大大降低。而就算金军从原下绕路而过直接攻击大散关,也将面临被原上宋军切断退路的危险。

为确保仙人关的安全,吴阶再次向前延伸防线,在长岭上筑垒驻兵。

而在稍后的仙人关之战中,吴阶同样选择了弹性防御。由于和尚原距后方较远,为了节约兵力。他退保位于甘肃徽县的仙人关。此地多为塘泺沼泽,便于阻遏金军骑兵的突驰。仙人关东北的虞关(鱼关)为嘉陵江航运的终点,是宋军武器、粮秣等物资的重要补给站。为确保川陕通道的安全,吴玠再次将防线向前延伸,在仙人关东北的长岭上筑垒驻兵,并将之取名为"杀金坪"。同时,还在仙人关与杀金坪之间,修建了一道新的关隘,以增强前后方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阵地的精心选择,吴家兄弟很快人金人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无论是抢山头还是爬城楼,其骑兵都派不上用场。即使在弃马步战之后,这些进攻者还会领教到宋军的另外两件"杀手锏"的厉害。

利用叠阵对抗金人的集群冲锋

虽然金军的骑兵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地形障碍所抵消,但宋军离最后的胜利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金军骑兵的一个代表就是人马皆披重甲的铁浮屠

通过与金军的多次交锋,吴阶意识到这些来自白山黑水的北方战士有四大优点:"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如今,虽然其机动性已经大打折扣,但金军仍可身披"鱼鳞重甲",以"坚韧"的意志,凭借弓矢与矛棍等远近武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那么,如何打退金军的进攻呢?最终,吴阶的问题在弟弟吴麟这里找到了答案。吴磷看到,复杂的地形条件虽然限制了金人的骑兵突驰,但对宋军步兵的影响不大。为此,他根据战区地形地貌与宋军兵种特点,布下叠阵对抗敌人的强攻。

叠阵示意图

从这张图上不难看出,所谓的叠阵其实是一个由多兵种所组成的混合阵型。叠阵的外围是一道可快速布设的拒马线。所谓拒马又叫拒马枪,是将三根两端装枪头的七尺木枪做成一个人字架,使枪尖向外,中间用铁轴穿起来。拒马线后坐在地上的长枪兵。这些身披重甲的战士将手中的枪尖指向敌人来袭方向,没有命令不得起身。在长枪兵之后是半跪的"最强弓"与"强弓",最后则是著名的神臂弓(其实是弩)。

当进攻之敌冲至距拒马线不足百步时,以射程远、威力大著称的神臂弓最先射击;敌人冲至七十步时,强弓开始发射,再近则是次强弓迎战。由于叠阵中的弓弩手比重高达70%,这就使得,宋军三轮密集攒射,就能放出千余只利箭。而那些侥幸穿越箭雨者,还将在拒马线前遭到对方长枪手的格杀。当然,当那些长枪手进行战斗时,其后的弓弩手仍可轮番射击。一旦阵中出现伤亡,则以击鼓为号进行人员替换。这个时候,事先部署在两翼的骑兵则会向前压上以提供掩护。一旦阵型调整完毕之后,骑兵再行退下。如此循环往复,"叠阵"因此而得名。

作为一种可以快速移动的防御设施,拒马既可用于守城也可用于野战。

曾有网友考证,一个叠阵约3200人(包括搬运拒马的200人)。其中步兵主阵有披甲长枪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平射弓手202人,左右两翼各有弓弩手281人,左右肋骑兵各有261人,此外还有900余人作为预备队。

在实战中,这种叠阵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绍兴十一年(1131年)8月,吴璘在渭水北岸的剡家湾(属秦州,今甘肃天水)布下叠阵,连续打退金军数十次进攻。金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开始向后退却,在逃跑过程中又杀伤四千多人。

通过"轮流射击"大量杀伤敌人

凭籍精心选择战场与布设叠阵,宋军终于挡住了金军的凶悍冲击。然而,为能彻底打败敌人,吴氏兄弟还在战术运用方面下了番功夫。

这种"轮流射击"术甚至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

早在和尚原之战中,吴阶就命令部下造劲弓强弩,轮番发射,号"驻队矢",一时间,箭射如雨。金军大败,"将士多战没"。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从现存史料中找到"驻队矢"如何战斗的详细资料。不过,通过对当时的战争形态以及武器装备进行分析推理之后,不难得出结论,这个驻队矢" 应该就是"轮流射击"战术。

在宋代,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对于弓弩的研发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这些宋代弓弩中,以"神臂弓"最为出名。《宋史》曾称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弩的优点是威力大、缺点是射速低。

然世间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武器亦然!

宋朝的军人在实战中逐渐发现,这些劲弩相较于弓而言,虽然在射程与精度方面远远胜出,但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射速慢"。战斗中,当一个弩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装填、瞄准、发射这个流程之后,其使用弓箭的战友已经射完了好几枝箭。更要命的是,一旦敌人冲进入有效射程后,即便是最优秀的弩手也只有发射三四枝箭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对弩在战斗中的运用方式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轮流射击"。这种战术至迟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据唐《通典》载:"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则弩不绝声,敌无薄我。"通俗地说,就是将弩手排列成三条线,第一排弩兵发射时,第二排持机瞄准,第三排拉弦上箭,如此周而复始……

对于驻队矢的威力,金国名将兀术深有体会。

这种战术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弓弩的有效射程内,以最高的射速向敌人饱和攻击。如此凶猛的"火力覆盖",使得金军死伤累累。就连主将兀术也曾身中两箭。为了逃命,这位以勇悍著称的名将竟然靠剃掉胡须更换衣服才得以从和尚原逃脱。

就这样,吴阶与吴磷先借地形限制住金国骑兵的突驰,再布叠阵顶住对方的集群冲锋,最后用驻队矢大量杀伤敌人,最终将来犯之敌阻挡在四川的北大门之外。坦率地说,无论是精选阵地、还是布设叠阵乃至驻队矢的"轮流射击",都不算吴家兄弟的"首创"。在此之前,这三个作战元素都曾或隐或现地出现于战争的舞台之上。然而,在富平新败后的那段惶惶岁月里,在崎岖不平的川陕地区,他们将"阵地、武器与战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最强战力,最终令看似不可一世的金军遭到了开国以来的首场惨败! 

[责任编辑:张岩松 PN020]

责任编辑:张岩松 PN02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