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国才女的侠骨:闺蜜秋瑾牺牲后两度为其安葬


来源:光明网

秋瑾牺牲后,徐自华多方奔走,出钱出力,两度葬秋。先是风雨渡江,将其棺椁迁至杭城西湖畔;后在时局平缓之后,又通过多方努力,将秋瑾灵柩从湘潭运到杭州,重新营葬。其间曲折坎坷,自不待言。

核心提示:秋瑾牺牲后,徐自华多方奔走,出钱出力,两度葬秋。先是风雨渡江,将其棺椁迁至杭城西湖畔;后在时局平缓之后,又通过多方努力,将秋瑾灵柩从湘潭运到杭州,重新营葬。其间曲折坎坷,自不待言。

秋瑾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徐燕婷原题不一样的闺蜜让闺秀走出闺阁

闺蜜,存在于古往今来的女性朋友圈中。上世纪前半叶,徐自华是受闺蜜影响颇大的一位才女。徐自华,原名受华,字忏慧,号寄尘,浙江石门(现为桐乡)人。她的一生,可用1906年与秋瑾的结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如果说前期的徐自华是封建时代的传统闺秀,那后期她就勇敢地走出闺阁、走入职场,成为活跃于中国社会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徐自华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轫期。受时代风气之浸染,徐自华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认为女子同样可作诗,而且自小勤学不辍,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但由于所受的仍是传统教育,故依旧认为妇德重于女才,女子首先应为淑女、为顺妇、为令妻、为贤母,而非德才并重。

秋瑾的到来,让徐自华真正觉醒。1906年,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由文学的同好而倾谈革命。在秋瑾的影响下,徐自华终于彻底走出闺阁,开始积极投身革命的洪流,主动承担各种社会工作。

例如,1907年6月,秋瑾夜访徐自华,谈起起义之事,言及经费困难,徐自华便将积蓄和首饰约黄金三十两倾力相助。秋瑾就义后,在徐自华等人的筹办下,会祭秋瑾的活动得以在西湖凤林寺举办,与会者约400人。会后成立秋社,徐自华任秋社主任。

结识秋瑾后,徐自华的社交对象重心亦发生很大的改变。从目前所收的诗词可以看到,前期她的唱酬对象主要为闺中姐妹,如《彩云归·哭兰湘姊》《相思儿令·寄漪芳妹》《浣溪沙·寄杨畹如表姊》《步月登茅亭有怀故园诸姊妹》等,多为闺中情性吟咏,伤离伤别尤多。而后期,她的社交对象逐渐拓展为民主进步人士。

这种社交范围的扩展和社交对象的民主性、进步性,折射出徐自华思想的开放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她的影响下,诗友吕韵清及胞妹徐蕴华亦积极投身于民族进步事业。这再一次印证了闺蜜的影响力。

闺蜜的影响还在于结识秋瑾后,徐自华的生命内质中渗入了革命的因子,体现出如秋瑾一般的“侠骨”,任侠好义、恪守誓约、胸怀时事、至情至性。徐自华一生颇为仗义,二次革命失败后,“诸同志亡命海外,资斧无出,女士量力倾助,虽脱簪珥不恤。姚勇忱先生为浙督朱介人所害,陈尸市曹,无敢收敛。女士遣许君去杭,经纪其丧。其任侠好义类如此”。

这里面,徐自华恪守与秋瑾的誓约,尤令人称颂。1907年,徐自华与秋瑾同游杭州西湖,在岳王坟前订立“埋骨西泠”之约。秋瑾牺牲后,徐自华多方奔走,出钱出力,两度葬秋。先是风雨渡江,将其棺椁迁至杭城西湖畔;后在时局平缓之后,又通过多方努力,将秋瑾灵柩从湘潭运到杭州,重新营葬。其间曲折坎坷,自不待言。

1913年夏,徐自华到上海接办竞雄女校,以“使女国民学得应有之智识技能,俾得自谋生计”为办学宗旨。她延聘陈去病、胡朴安、陈匪石、叶楚伧等大文学家执教,倡导女学,宣扬新文化,并多次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纪念秋瑾的活动。1927年,她把竞雄女校校务移交给秋瑾的女儿王灿芝,自己则由沪移居杭州西湖秋社,直到1935年7月离世。

在移交女校校务之际,徐自华还将当年秋瑾赠送于自己的翠钏交还其女,并嘱之曰:“今老且病,不完璧归赵,将欲奚为?子其宝之,见钏尤见汝母也!”这份生死之交的友情令人动情,这一重承诺重友情的义举真正显现了徐自华的豪侠风范。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秋瑾的影子。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责任编辑:王诗云 PN132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