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总说装甲|中国三代坦克前的勇敢尝试——122工程


来源:凤凰军事

三代坦克的前身——122工程刘晓峰从60年代开始,中国对于坦克的所有认识和实践都基于59式坦克而不断地进步。而此时,世界各国的新型坦克不断问世,苏联已研制出T-64坦克,德国推

三代坦克的前身——122工程

刘晓峰

从60年代开始,中国对于坦克的所有认识和实践都基于59式坦克而不断地进步。而此时,世界各国的新型坦克不断问世,苏联已研制出T-64坦克,德国推出了“豹”1坦克,美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M60坦克,法国的AXM-30坦克完成测试……这些坦克都具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装有较大口径的火炮和带有弹道计算机的火控系统。而当时我国正在预研的69式中型坦克仅设计为装备100毫米滑膛炮,火控系统虽然搭载激光测距机,但弹道计算却仍然以人工在操作为主,中国正在预研的坦克与国外现役的坦克之间都出现了代差,这就是当时中国装甲板和坦克科研工作者们面临的现实情况。

69式中型坦克。

这些情况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重视,军委装甲兵于60年代中期决定,研制一款性能指标远高于69式坦克的新型主战坦克。1967年4月,617厂和装甲兵科研院(后来三代坦克的总体研究所),联合进行新型坦克研发的论证工作,同年2月,国防科工委与军委装甲兵对新型主战坦克的论证指标分别做出批复。至此,新型坦克研制项目正式上马,项目代号被定为“122工程”。正在承担研制任务的工厂和研究所准备全力投入到科研任务当中的时候,珍宝岛冲突爆发,面对T-62坦克横冲直撞,上到军委、装甲兵,下到工厂的科研人员,都更加感到研制新型坦克对于国家来讲是一项多么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因此,在指标方案刚刚确定之时,工厂和科研所依照军委装甲兵指示,立即放弃原先制定的比较保守、易于实现的指标方案,制定了更高的新型坦克战技指标。指标的提高必然带来研制难度的加大,所以这次任务由军委装甲兵亲自挂帅,全力加快研制任务。1969年12月,装甲兵会同五机部在北京香山召开第二代坦克车辆论证会议,对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又进行了补充论证。会议最终决定研制120毫米口径火炮,也是在这次论证会后,装甲兵向中央军委作了《研制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的报告》,从此,二代坦克研制工作被提上日程。为此,党中央、毛主席专门听取有关汇报,非常重视被称为“乌龟壳”的坦克的发展。当时,提出一系列指示,其中包括全国要达到年产1000台坦克的生产指标,以应付中苏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由于国内已有的都是苏式装备,因此,下决心搞新装备,成为当务之急。中央军委装甲兵先后向五机部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在做定型试验的121中型坦克要尽快定型;二是要着手研制第二代坦克、装甲车辆;三是现役坦克要齐装配套。对于当时中国坦克工业的科研水平来讲,在短时间内完成其中哪一项,都是有很大难度的任务,三项任务加起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1970年初,军委装甲兵为贯彻第二代坦克车辆论证会议的各项精神,专门召开新型坦克研制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战术技术指标。同年3月18日,由军委装甲兵、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参与的新型坦克研制会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会战要求日夜奋战,尽快研制出新坦克,新坦克要达到先进指标,能够战胜苏T-62,第二年设计定型,并实现年产300辆的能力。与此同时,装甲兵共开展六种新型车辆(在五机部各个工厂)的研制工作。此时,由617厂担任总师单位的坦克科研大会战正式开始。由于当时对于122坦克的要求是“求新求高”,即技术方面尽量使用新技术、新部件,各项战技指标尽量提高,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22坦克第一轮样车一次才用了三项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坦克技术,液力传动、液压操纵和液气悬挂。

此外,与坦克有关的新技术也在122坦克上得以见到,微光夜视仪、复合装甲、三防系统……在动力和火力的指标方面,122坦克采用700马力发动机,火炮口径为120毫米,这与当时苏联最新研制的T-64坦克相比十分接近。由于苏联的各种情报封锁,我国当时对于T-64坦克的性能和指标并不是十分清楚,但将来一定还会有后续型号的坦克,所以122坦克在设计过程中,为坦克以后在动力、火力等方面的升级留出了一定空间,以备将来能够装配上更新型的坦克发动机和火炮。

装有双联装12.7高射机枪在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

122坦克是中国坦克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自立自强的一次伟大尝试,所以科研人员们也都是包含干劲参与到其中。经过不分白天黑夜的连续作战,1970年9月25日,122坦克“三液”样车总装完成。但是在测试过程中,“三液”部件屡屡发生故障。液气悬架曾经在70年代被很多坦克强国当作先进坦克的标志性零部件,但当时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因为加工技术不过关,122坦克悬架采用的液压缸在试验时就经常出现漏液。

经坦克厂总体组与行走部分的设计人员事后分析原因,普遍认为液气悬挂的最大特点,是以空气作为弹性介质时,允许悬挂装置吸收与贮存更多的冲击与振动能量,能够为乘员提供更好的舒适性,而且可以避免负重轮或平衡肘与车体的刚性撞击,这是液力悬挂的可取之处。但液力悬挂也存在先天不足——它不能承受除了上下以外第三个方向的力,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西方坦克设计者们将液气悬架与扭杆结构相结合,扭杆和液压缸下端固定在一起,顶端分别固定在这辆底盘上,形成一个三角,负重轮的运动随着扭杆转动方向变化,液压缸始终受到来自扭杆下端传过来的力。所以,液力悬挂对于材料和加工的要求非常高,而在当时,中国坦克工业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而且除了液力悬挂,液力传动和液力操纵部分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当试制出来的“三液”样车,只进行了短期的表演后,“三液”方案被立即终止。

当时坦克的总装车间。

此时,在122坦克“求高求新”的计划中,“求新”被迫宣告失败,但装甲兵需要新型装备的迫切要求使得研制工作还得继续下去,于是,到了11月27日,617厂会同装甲兵科学研究院,将“三液”方案中止,启动更加切合实际的“三机方案”,即机械传动、机械操纵、机械悬挂,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高大上,但事实证明“三机”方案却是符合当时技术条件的设计理念。1971年1月17日,两台“三机”样车在包头、南京等地进行3000千米的测试,效果理想,但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关键技术和部件仍需继续攻关和试验,因此,研制部门的主要精力基本转入部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

此时,经过122工程“三机”、“三液”两个方案的磨砺,我国的坦克研发水平大大提高,坦克新部件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17厂再接再厉,对于一些部件,617厂采取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制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国外技术对自主研发的部件进行升级、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提高自己金海环境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122坦克的研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责任编辑:安晨 PN104]

责任编辑:安晨 PN1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