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位高考生的实话实说


来源:壹心理

原标题:直击|一位高考生的实话实说我是一名刚考完高考的高三学生,过去的一年,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高考,睡不着。有些话,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高三给我的感觉是什么?-01- 压抑这种压抑不是说压抑了狂放

原标题:直击|一位高考生的实话实说

undefined

我是一名刚考完高考的高三学生,过去的一年,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高考,睡不着。有些话,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高三给我的感觉是什么?

-01- 压抑

这种压抑不是说压抑了狂放的性格或张扬的个性,而是我感觉有一些最基本的驱力被压抑了。比如说,好奇,比如说,攻击。

高三一年,我生活在学校,作为学生,穿着校服,对着书本,唯一不搭的就是不在学习。我不停地被训练着,像当年中考体育前被训练一样,很多时候我坐在课室里,做题、听讲、记忆,但我并没有获得任何有营养的东西,只是在培养自己的反射能力。

我做题快了,审题准了,思路更加清晰,分数越来越高,但是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呢?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我觉得自己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比别人冷静,比别人更能理解自己,比别人更能用直觉和逻辑理解事物,比别人更能面对恐惧、焦虑、意外和不公,这才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事情,它们关乎个人,关乎一个人内心的力量。

但是在应考的这一年里,我不敢去真真正正地想一件事,因为对题目的思考太频繁,没有空余的时间,更是因为我怕我一旦深入地去思考,会被老师批评“钻牛角尖”,被教育用“出题人的思路去理解问题”,相信这样的担心不只我一个人有。

我想,就算解题能力真的重要,也不值得花一年的时间去培养,更何况我不觉得这种做题的智力有多么重要,

在生活中,标准答案并不存在,题干、题支的假设也没有,我们更多时候需要面对的是未知和不确定,这才更重要。

有人说高考浪费青春,更不如说高考定义了我们的青春。只是我觉得这个年纪如果把这个去刷题的时间给我,让我去做自由联想,去做个人体验,甚至让我追追剧,写写文,至少我能搞明白更多的东西。

我的攻击性又是怎么被压抑的呢?对于我们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来说,表达就是一种升华的攻击。能够去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就是在展现自己的“武器”。

但高三所有东西以分数和答案为重,所有人都说:自由表达这种东西留着毕业后慢慢表达吧。

好吧,其实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人在这种攻击受阻的环境下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智力,把自己的自恋投注到分数和解题上,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我觉得我被控制了。

-02- 愤怒

大家有没有觉得高三学生比一般人敏感,像瓷娃娃,不敢碰,我觉得这是高三学生对社会、环境把他们异化的防御性反应。

我希望能够唤醒某些“责任人士”的反思,特别是父母和老师,大家都不敢说,不敢骂。在有些时候,有些父母、有些老师应该骂骂,骂不是为了爽,是要清晰不含糊地把一些遮拦去掉,让人有羞愧感。

因为羞愧了就会思考,就会改变,改变就是成长。

欧文·亚隆说,这世界上有真正的责任,也有伪装成责任的偏执。

在高三这一年,我看到父母干涉子女的学习生活,问成绩,问在校情况,巴不得把每节课上了什么内容,考试每分钟在干什么都问出来;

我看到父母不尊重子女意愿,用自己一套套“高三不应该”、“现在不要”对子女施加强硬的举措,比如,在“家庭会议”时,双人言语炮轰的精神施压,也有直接收手机的行为施压;

我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精神绑架,用自己如何如何辛苦把子女拉扯大,如何不容易,家里的希望如何寄托在子女一个人身上,自己又为子女的“教育”牺牲了多少多少,如此云云来让子女处在要么“学习—抗拒”,要么“不学习—内疚”的道德窘境中;

我也看到了老师利用学生的焦虑不当“恐吓”学生,在课上用过激的语气去“激励”学生学习;

我看到了老师过度强调答题规范和正确答案,而忽略学生的“钻牛角尖”的提问;

我也看到了老师没能处理好高考带给他们的焦虑,并将它发泄到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

我还看到社会对高考的过度重视,用各种各样的补习、提分、高三特权等,使家长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具紧张。

-03- 思考

1. 父母对孩子的精神绑架

父母干涉子女生活,这个就算不是高三,在中国式家庭中也不少见,高三只是爆发期。父母自己对高考的焦虑,这是他们和他们的高考曾经没有处理好的关系的再现。

他们把自己对高考的焦虑感和无力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懒惰的、玩起来收不住的、不知道正确学习方法的。总而言之,孩子就是很菜,没啥能力,没父母不行,父母不“及时说两句”孩子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然而实际情况是,父母往往过虑了,到了高三,孩子往往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潜意识里认同了父母对自己无能的投射,碰到事情就焦虑焦虑焦虑。

往深处看,父母的焦虑是因为害怕被抛弃。毕竟高三了,要飞的要走的也差不多要飞了走了,对自己焦虑察觉差一点的父母就开始“采取措施”了。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干涉和不尊重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下是爱的表现,但是,控制就是控制,不是爱。

那些牺牲自己去精神绑架孩子的父母就更可怕了。如果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把自己搞得很惨,省吃俭用就为孩子,然后孩子凡遇人生大事就要听父母的,这跟上市公司搞股份责任制有什么区别?父母要是把自己人生的51%都献给了子女,那是不是就有子女人生的一票决定权了?

从关系本质上看,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牺牲后的回报主体,用自己的付出去换取对孩子人生的操控,这样的关系一定要不得,这可能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模式,但中国家庭的牺牲式控制该停了,该停了!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成就,在自己的成就里找成就感,自己的牺牲和遗憾自己去负责。

2. 老师把反思和自责混为一谈

再说老师,老师在学校也开口闭口“你们这帮小崽子”、“你们这帮娃”,然后学生的自我功能又被进一步地贬低、矮化,变得需要各种督促,变得被教育了先想想自己哪里不是。有人可能会说,难道不应该先反思吗?

其实,反思和自责是两回事。中国教育者喜欢把他们联系到一起,整天用一套不自责就不会有进步的理论去攻击学生。在这种批评式的教育下,自卑、烦躁的学生遍地都是,他们每天就是不断地重复“我怎么这么蠢”“我怎么又没审清题”“我怎么这么粗心”的无意义的思考,唯一的用处就是缓解他们被惩罚的焦虑。

我常想,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督导和个人体验的东西,来处理自己的焦虑,以及提高怎么和一个班的学生相处的能力。

3. 制造紧张气氛的社会

至于社会上大肆宣传的补习机构、渲染紧张气氛的媒体以及给高三各种各样特权的政府部门,我只能说作为一名考生,这个好意我理解,也很感激,但是全社会那么紧张高考,这本身就是病态。

《高考,越重视越破坏》这篇文写出了我的心声,有一段话是这么说:

“所有的信息都在突出:高考不仅仅是考生的事情,全社会都在重视你们,祝福你们,这不是面对考试的态度,而是面对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的高度戒备的状态”。

这也是整个社会体制的问题:高考太重要,升学太依赖考试,整个升学的方方面面就会陷入窘境,就像导线太细,电阻过大,电流通过就会发强热,导线就会熔断一样。

-04- 是的我在抱怨

抱怨在高三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施加于我们高三党身上的制度和人际的问题,这远比应试带给我的烦恼和思考要多得多。

我认为高三远远不止应试,还要应很多很多别的东西,教育就算不能让一个人更加聪明,也至少不要破坏一个人天生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家庭就算不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但至少不应去妨碍一个人的成长。

高三只是一面让事物放大的曲面镜,那些我们到了高三才看到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在。

作者简介:张逸,一名高考生。本文转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