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回归20年丨港股差点被亚洲金融危机绊倒,到现在市值涨了7倍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香港回归20年丨港股差点被亚洲金融危机绊倒,到现在市值涨了7倍

“作为自90年代初便开始参与首批国企H股赴港上市的香港专业人士,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我还有幸成为参与内地B股融资的首批金融专家。自2007年,我开始研究内地资金跨境投资港股的可能性,为近几年先后推出的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等互联互通安排出上一分力。”在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之际,头顶 “中环精英”光环的香港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温天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我个人的从业经历,一直是和内地的经济发展以及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不断融合密不可分,我也见证了两地市场互利共赢的蓬勃发展历程。”

香港著名学者、曾先后出任港区人大代表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等要职的薛凤旋教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交流日趋紧密,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CEPA(《香港与内地紧密经济关系协议》)、互联互通机制、人民币国际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湾区建设等政策安排,都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注入新的动力。

中资企业力撑

“虽然自1993年起就有内地企业来港上市,但其爆发性的发展阶段却始于2003年后,特别是中央在2006年釆纳了香港财金业界提出的建议,安排原本已进入美国上市程序的四大国有银行改为来香港上市,此举促使香港后来成为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薛凤旋说,中央当时釆纳的这个建议,就是由他和一班学者、专家共同提出的。

“自从工商银行H股于2007在香港上市起,便为香港股市后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拓宽了香港市场的发展前景。”由薛凤旋主笔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在2003年至2015年的10多年期间,内地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数目由48家猛增至950多家;在1993~2015年期间,内地企业在香港总集资额高达50897亿港元,“这不但使得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在外地的最大资本募集中心,也使香港成为内地‘走出去‘的上市重要渠道。”

薛凤旋指出,自2004年后,因为中央的大力支持,香港股市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规模扩大了很多,还发展成为“大中华”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日益加深,香港股市可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面向国际的上市平台,同时通过沪港通、深港通使内地股市以香港为‘阀门’进行有序的全球化。”

港交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回归20年来,港股的市值大涨了超过7倍,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了逾2倍,日均交易额猛增了4倍多。在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看来,20年前,香港只是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今天,它已真正进入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

香港署理财政司司长陈家强日前也表示,香港回归20年来,中国内地经济期间高速发展为香港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他以股票市场为例称,20年前只有大约100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占香港总市值不足两成;现在,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1000家,市值占比超过六成,两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十分可观。

国家为香港提供坚实后盾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在香港回归后出现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区域性金融危机,问题从泰国开始,一直延伸到其他东南亚地区,没有一个地区能幸免。当时,我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处理企业的证券融资及债务融资工作。”温天纳回忆说,在风暴的初期,很多港人都认为不会影响到香港,但是由于港元是与美元挂钩,环球金融大鳄因此对港元虎视眈眈,热钱蜂拥而至冲击香港的汇率。虽然当时香港的外汇储备充裕,但市场的信心并不强,“隔夜利率一下子冲到300厘的水平,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香港金融市场陷入停顿的状况,证券市场也是陷入生死危机,差不多所有本地企业、东南亚企业客户都大伤元气,不少甚至陷入倒闭的边缘。我当时所在的金融机构,几乎天天有企业高管上来求救,甚至是跪地求助。我每天也疲于奔命地应对。”

整个风暴历时超过一年,香港市场上几乎所有融资工具均被抛售,没有人敢碰。实际上,不少海外对冲基金一直觉得香港财政实力虽看似雄厚,但是规模太过细小,如果环球金融大鳄合力与香港对抗,香港一定会输,香港的股市、楼市、汇率必定崩溃。“当时,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投资者都是单方面看淡港元及港股,许多人的信心变得非常脆弱。幸亏在关键的时刻,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让金融大鳄清楚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在与香港特区对战,而且也是与整个中国市场进行博弈!更重要的一点是,内地坚决不让人民币贬值,这也间接支持了港元。最终,香港市场保持了稳定,我们企业客户的状况也开始稳定下来,而我任职机构的业务也开始慢慢回复正常。”温天纳说。

回望1997年那场亚洲金融风暴,温天纳仍然觉得触目惊心。“金融风暴过后,给香港留下很多‘后遗症’,到了2003年非典时期更是出现一个高发期——整个香港金融市场全面裁员,人浮于事,人心惶惶。就在香港市场没法再撑下去时,国家正式推出‘自由行’及CEPA等互利互惠政策来支持香港,填补了香港经济上的空隙,让香港的股市、楼市得以平稳和反弹,我的个人事业也取得新突破。”

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央政府针对香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帮助维护香港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薛凤旋回忆说,在2001年底,他们几个学者专家向时任特首的董建华提出建议,希望得到中央帮助以解决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这个建议得到中央的重视和正面回应,经过研究后,于2003年宣布放宽内地同胞到特区旅游的个人游,签署了CEPA。”薛凤旋强调说,“‘个人游’对香港的旅游及零售业产生了实时效应,同时也带动了香港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及股票市场的发展。因为这项政策,内地来港旅客由2003年的67万急升至2015年的2794万,其间的总人数达1.88亿人次,每年年均直接旅游收入约1000亿港元。”

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在实行CEPA、自由行政策的同时,还在2003年协调推出吸引投资移民及输入内地专才及优才计划,在2003至2008年期间大力推动内地私人及企业参与以金融为主,特别是股票、保险、债券及私人银行等活动的新一轮经济转型;中央还批准了香港可以开展人民币存款、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人民币相关的业务,以及安排QDII、QFII、两地及跨境ETF、沪港通和深港通等措施,将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逐步联通,让人民币业务逐步在香港落地,使香港成为全球第一个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因此扮演了联通中国内地与世界的桥梁角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4年,香港市民可以在香港银行开立人民币户口及进行存款和兑换;到了2007年,国家放开企业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大批内地金融机构来港发展。当时,我率先协助及参与了组建交通银行旗下金融旗舰交银国际的工作,成为首任董事总经理。在2008年,我又负责交通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工作,项目最终成为当时香港最畅销热卖的人民币债券产品,打破多项记录,我自己也成为得到国际市场肯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专家。”温天纳感叹道,“我个人的经历,正是香港的未来发展重点,在于与内地市场经济的紧密融合的一个缩影。可以预期,未来在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及大湾区建设方面,香港将可以担当重要的角色,继续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