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豪宅对笼屋,香港贫富悬殊之最大痛点何在?


来源:华夏时报

原标题:豪宅对笼屋,香港贫富悬殊之最大痛点何在?

近日,香港食物及环境卫生署决定撤销对一名收纸皮(纸质包装袋)75岁婆婆的检控。该朱婆婆早前在中环码头一带捡拾纸皮,有在此休闲聚会的外籍女佣为了铺地而坐,提出以一港元向她购买数张纸皮,双方进行交易时被食环署人员发现,当场控告婆婆无牌贩卖,事情扰攘多时,后在14000市民联署的压力下才撤销检控。

贫富差距令人惊心

这一事件是香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民众不满心理的缩影。而就在此事件发生几天前的6月9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2016年基尼系数为0.539,比2011年上升0.002,创45年以来新高。基尼系数是国际公认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在1970年代,香港的基尼系数在0.43左右,还算比较温和;但自1980年代开始显著攀升,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更由0.45大幅跃升至0.52。此后基尼系数一直处在0.5或以上的水平,显示香港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触目惊心。

2013年9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首条官方贫困线,收入低于香港居民收入中位数50%的即为贫困。以此标准衡量,目前香港的贫困人口为101.8万,占整体人口的19.6%。而与此同时,香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世界级富豪。2016年《福布斯》杂志的数据显示,全香港最有钱的50个人所掌握的财富达到了1.38万亿港币,是2016年年香港特区政府可动用财政储备的1.37倍。

当然,香港那近2成的贫困人口只是相对贫困,在香港福利制度的庇护下,这些人的生存基本没有问题。如果收入太低的话,可以向政府申请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简称“综援”)。在此之外,港府2011年筹划成立了关爱基金,该基金由政府出资50亿港元,同时向商界筹募50亿港元,目的在于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综援等政策不能覆盖的多方面支持。

香港的公共医疗水平高、覆盖面广,政府预算的近20%都投入到公共卫生领域,确保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任何香港居民生病住院,每天的费用只需100港元,一切膳食、住院、化验、药物及手术费用均包括在内。此外,香港实行的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政府几乎不对任何产业进行特别保护,也没有进口税和消费税,因此可以充分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这使得香港的日常消费水平相比其他很多国际大都市要低很多,很多商品进口到香港的售价甚至低于在原产国售价。因此在香港,不存在挨饿受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贫困”情形。

住房,生活最大痛点

然而,根据香港树仁大学的一项调查,有76%的香港成年市民认为现在的生活“颇痛苦”及“非常痛苦”,而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认为住房问题是导致其生活痛苦的最重要原因。在香港,TVB 电视剧里的大房子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一家四、五口人住在4、50平方米的房子里、床三面靠墙才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态。

而且不少人的家里还雇有来自菲律宾或印尼的女佣,使得住房环境更加逼仄。由于房子小,很多人往往在外面逗留到很晚才回家,节假日也很少待在家里。但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也往往要耗尽大部分人一生的积蓄和精力,每平方动辄10万以上的房价,使得终身为房奴是普遍现象。房价的高昂,压缩了很多的梦想,导致香港年轻人的创业愿望普遍很低,“上楼”才是最实际的“香港梦”。楼价的高昂,也提高了营商成本,业主加租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噩梦。被米其林推荐是很多餐厅的梦想,但在香港却不尽然,因为餐厅一旦被推荐,业主闻风加租几倍几乎是肯定的事情。

而在香港的整体环境下,不管供楼压力有多大,能买得起私楼的仍然是成功人士。对很多香港人来说,更现实的选择是通过向政府申请公屋或居屋来解决住房问题。公屋和居屋都是由香港政府出资兴建的公共房屋,区别在于前者只租不卖,租金低廉,只相当于市场价的15%左右;后者可以买卖,价格大概相当于市价的60%左右。目前,香港大概一半的人口住在公屋或居屋里面。

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要住政府的房子有资产和薪金的限制,高于一定的金额就不能申请,出现了所谓的夹心层,他们没有资格申请公共房屋,而私楼的价格又高不可及;另一方面,因为楼价越来越高,申请政府房屋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刚过18岁就开始申请,导致轮候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据说已经接近30万人。但公共房屋的供应有限,在环保等团体的压力下,香港政府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土地来建公共房屋,这样一来,公共房屋的轮候时间越来越长。

既没钱买私楼,也申请不到公共房屋的底层人士,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笼屋。典型的笼屋不到100平方米,需要分隔出10个卡位,每个卡位分为上下两层,只能坐着,无法站立。而就是这么一点儿栖身之所,大部分笼屋居住者也需要靠综援才能住得上。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统计,目前香港有10万人住在笼屋里。

香港住房问题的恶化,和政府长期实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从19世纪中期香港开埠以来,批租土地就一直是港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政府是土地唯一的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港府往往刻意控制土地的供应数量,旨在“少批多得”,这成了香港楼价高的源头,造就了房地产商的崛起,也遏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机会,更成了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