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数千张天安门广场老照片急寻主人 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来源:人民网

  “现在照片不值钱了”,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讲起每张照片背后故事时眉飞色舞的状态还是“出卖”了高师傅对这些照片的热爱。

  今年55岁的高源在天安门广场拍了38年的纪念照,从最开始的国营照相馆到现在的股份制公司,同一期的“战友”有的辞职有的转行,还坚持在广场上拍照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临近退休,高源心里一直存着一块心病,那就是为1000多张旧照片找到主人。

千张照片无人领取

  最近几天,高师傅很忙。去年9月,他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微博,文中写道:“我是天安门广场的摄影师,从1979年开始就在天安门广场给各地来北京的游客照相。早些年照相并不像现在能立等就取,而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寄给游客,这样就有由于各种原因被退回的照片。希望有在那时候照相的游客与我联系,或到摊位找我认领。”

  近日,沉寂数月的消息突然再次被网友挖掘出来,引起了诸多关注。

  事实上,高源保留的照片已达几千张,仅今年未被游客领走的照片就有几百张。上世纪80年代,由于在北京洗印彩色照片成本较高,高源所在的国营照相馆只能选择把胶卷送到长春进行洗印。一来一往,游客要拿到照片至少是在一个月以后了。因此,当时都是在拍照的同时请顾客留下地址,等照片洗出来后再寄到家里。但由于部分游客地址书写错误等原因,几年里竟有数百张照片被退回了照相馆。

  不过,现在高师傅手里保存的照片主要都拍摄于2000年之后。不同于此前照片因为地址错误不能寄到的原因,2000年后,照片洗印已经很方便,一开始是等2小时可取,到现在8秒就可以打印一张照片。但再快的速度,也赶不上人多。升旗、降旗或者节假日的时候,来拍纪念照的游人成千上万,洗印时间自然会有所延长。一些跟随旅行团来天安门游玩的游客由于时间限制,常常会等不到照片出来就得走。

  就这样,高源手里的照片越来越多。但那些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上个世纪的旧照片都在照相馆搬家的时候销毁了。回忆起当年撕照片的经历,高源的第一反应是“撕得手都疼”,而在手疼背后,是他这些年一直念念不忘的心病,“就觉得是个事儿,觉得挺对不起人家的,没把照片送到人手里。”

高源和他收藏的无人认领的照片

每张照片都有一个独特故事

  正是因为这个念头,高源决定,要为这些被自己保留下来的照片找到主人。遗憾的是,从去年9月发布消息至今,仅有一张照片被领走。照片的主人公是河南一名姓李的农民。1985年,李先生带着自己的父亲来北京看病,在天安门前请高源为二人拍了一张照片,可惜迟迟没有收到。如今,李先生自己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去年高源一行人为他送去照片时,老人正在住院。看到从前的照片,老人显得很高兴。

  但更多的人已经找不到了。高源自己说:“现在照片不值钱了,很少有人会为一张照片找回来。”不过话虽这么说,高源却依然在想方设法地弥补遗憾。他说,只要有当年没有拿到照片的游客找到自己,自己就会免费给对方拍一次照片。

  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高源清楚地知道,天安门的这张纪念照对许多人都意义颇大。

  五六岁的时候,高源第一次去了天安门,到了就不肯走,“以为太阳是从天安门升起来的。”长大后虽然已经明白童年的想法幼稚又可笑,但对天安门却始终怀着一份特别的感情。也因此,高源格外重视给客人拍好天安门前的这张纪念照,“有的同志一辈子就来一趟,尤其像以前,能出一趟门真是不容易。”

  1979年刚刚参加工作时,要在天安门拍照还需要开具介绍信,所以人一直不多,后来虽然拍照不要介绍信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不了北京。在高源收藏的诸多照片中,有一张显得格外特别。照片中,一位中年男子手里高举着一张人像,在天安门前完成了这次特殊的合影。据高源介绍,这是一张儿子带着已故父亲照片来天安门圆梦的照片。父亲去世前一直想来天安门看看,却始终没有机会,这一次做儿子的终于有了机会,就带了老人的照片一起合影。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高源遇到类似的情况有10次左右,“还照过拿着骨灰盒的,拿着照片的,甚至老人拿着孩子骨灰盒的。岁数越大,感触越深,年轻的时候无所谓,现在岁数大了感触不一样。”

80年代的照片袋

照片里的岁月流转

  高源记得,1979年自己刚刚上班的时候,拍一张照片需要0.75元,10天可取。用的是海鸥120型号的相机,一天只能拍二三十卷胶卷。如今那款最古老的相机仍被他保存在家里,不时地可以回忆一下当年拍照的动作:两手端着相机,尽力向下伸好把背带绷直,才能保证画面不晃。

  1981年,照相馆开始使用彩色照相机,画面好看了很多,照片价格也涨到了每张1.9元,只是等待时间从10天增加到了一个月。照片拍好后,“把几百卷胶卷搁到旅行袋里,给长春到北京来的列车员,列车员带过去,洗完照片再拿回来,这样持续了半年左右”。

  进入21世纪后,拍照越来越普遍,照片打印也越来越方便。很多时候,高源只用手机就能完成纪念照的拍摄。在他看来,“拍照好坏和相机关系不大。”

  除了记忆,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照片,可能更加直观地记录了时光流转。

照片的主人公是河南一名姓李的农民。1985年,李先生带着自己的父亲来北京看病,在天安门前请高源为二人拍了一张照片,可惜迟迟没有收到。如今,李先生自己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去年高源一行人为他送去照片时,老人正在住院。看到从前的照片,老人显得很高兴。

  在高源保留的照片中,夫妻合影是其中常见的一个主题。其中一张两位老人拿着证书在天安门前的合影,是高源印象最深的照片之一,“两位老人是五十年金婚,拿着当年的结婚证到天安门照相,很有意义。我还拍过俩人刚登记完,拿着结婚照拍的。”

  另一张令人动容的夫妻合影拍摄于今年,虽然画面有些模糊,但两人牵着手的笑容却异常生动。高源回忆说,这张照片拍摄于升旗典礼后,由于天气太早光线有些不足,所以导致画面有些模糊。在他的印象里,中年夫妻拍照总是很拘谨,像这样敢于在镜头前“秀恩爱”的并不多。

  在天安门拍照的38年里,高源清楚地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变化。刚参加工作时,高源和同行通过口音判断游客的家乡,“一听说话就能猜出来是哪个省、甚至是哪个县的,等他写的时候一看,八九不离十!”而现在,高源通过衣服的花色判断客人的年纪,“从前就是四种颜色,黑、白、灰、绿,后来慢慢是喇叭裤、牛仔裤,现在花花绿绿的衣服很多了,年纪越大越敢穿。你到广场上看到像50多岁的,只要穿得花,肯定就是了。”

  在高源看来,比起其他类型的照片,纪念照显得更有意思。“通过一张照片,你能看出当时的历史、环境,人们穿的衣着、服饰”,也因此值得自己好好保存。

更多照片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更多的有故事的照片还在等人认领:

两位携手走过50年风雨的金婚老人,带着当年的结婚证在天安门前合影。

这张夫妻合照拍摄于升旗典礼后,由于天气太早光线有些不足,所以导致画面有些模糊,但两人牵着手的笑容却异常生动。高源说,在他的印象里,中年夫妻拍照总是很拘谨,像这样敢于在镜头前“秀恩爱”的并不多。

一位中年男子手里高举着一张人像,这是一张儿子带着已故父亲照片来天安门圆梦的照片。父亲去世前一直想来天安门看看,却始终没有机会,这一次做儿子的终于有了机会,就带了老人的照片一起合影。

  这样的回忆,还有很多很多……

  时光流转,这些承载着记忆的照片在寻找主人,如果你愿意,转发扩散出去,帮他们团聚吧!

大家都在看


又见断崖式降级!他被开除党籍并降为正处级非领导职务

别错过!这7个重要提醒,个个跟你的端午假期有关!

又一座代表中国建桥水平的大桥,创3项世界第一!

(摘自北京青年报,文/记者:孔令晗  实习记者:张聪 摄影/记者:袁艺)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