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范雨素的生命是一本令人自惭形秽的书


来源:新文化报

我个人觉得,范雨素的确是没有达到余秀华的水准。范雨素的文字并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其最大的优点,是克制。不过分抒情,不渲染气氛,不发泄情绪,平铺直叙,让故事本身提供力量。这当然不算什么高明的手法,但可能真像和菜头所说的,中国网友的审美令人绝望,文学品位完全被垃圾文章给败坏了。人们看了太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东西。突然看到一个生命中充满苦难,文章里“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作者,这反差带来了惊艳。

原标题:范雨素的生命是一本令人自惭形秽的书

范雨素火得极为突然,就好像横空出世一样。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余秀华。两个人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走红,又几乎得到了同样的评价。在很多专业作家和学者看来,范雨素的文字只能算是朴实,并不惊艳。与之相反的评价来自互联网,网友们对范雨素给予了极高的赞美。

作家和菜头对这赞美嗤之以鼻,他认为网友的赞美只是源于低劣的审美,“简直是绝望到让人狂笑”。也有人认为,范雨素的走红只是满足了人们对底层人群的另一种想象。赞美裹挟着挥之不去的怜悯,同时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和同情心,这让赞美看上去有些夸大其词。

我个人觉得,范雨素的确是没有达到余秀华的水准。范雨素的文字并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其最大的优点,是克制。不过分抒情,不渲染气氛,不发泄情绪,平铺直叙,让故事本身提供力量。这当然不算什么高明的手法,但可能真像和菜头所说的,中国网友的审美令人绝望,文学品位完全被垃圾文章给败坏了。人们看了太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东西。突然看到一个生命中充满苦难,文章里“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作者,这反差带来了惊艳。

那如果说余秀华和范雨素走红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想就是余秀华通过诗歌展示了自己的文字,而范雨素则通过文字展示了自己。所以对于读者来说,这个冲击来得更直接,让人忽略了二者文字水平的差距。而相同之处则在于,她们在苦难面前,都展现了强大的人格力量。

我在描写余秀华的那篇文章里曾写过,“在苦难中生存的卑微的人,很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痛感,人们会倾向于逆来顺受,倾向于麻木不仁,甚至有人会为虎作伥。这是更容易的生存方式。但总有些人拒绝麻木,他们选择保持对生活的痛感,而这种痛感,其实等于加害了自己,因为这痛苦会变得巨大清晰。但这些人选择正视惨淡的人生,对他们来说,这是对生命极限的体验,是对尊严的维护。”我想这段话可以原封不动地送给范雨素。

范雨素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力量的来源。这首先当然源自于范雨素的性格,一个12岁就敢独自去海南岛流浪3个月的人,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各种事情都不会被击倒就不让人意外了。然后,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上过学的人,她却一直没有中断阅读。我想这是她生命中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总说读书改变命运,这想法其实挺功利,范雨素并没有想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如果偶然走红不算的话,她只是喜欢阅读,阅读任何她能找到的文字。我想这带给她最大的价值,就是知道了这世界有多宽广。既然已经在书本里见过了诗和远方,那眼前的苟且也就那么回事了。文章中有个细节,她给一位富豪的“如夫人”做保姆,她说:女雇主“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做无用的奋斗”。能看出来,范雨素看不起这位女雇主,不过不是因为她的“小三”身份,而是她活着的姿态。金钱带来的落差,被内心的强大给抹平了。

范雨素把这种对抗苦难的解决方案传授给了女儿,她从旧货市场和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没法想象那是多少书,但她女儿的命运的确因此而被改变了。当然在文章里,你无法判断她是否真的通过阅读获得了某种自我觉醒,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内心是强大的。她依然在谈论着自己的穷苦和卑微,只不过我看在眼里,却总感觉自惭形秽。

前两天是“世界读书日”,所有人都在谈论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阅读,又哪有什么立竿见影的价值或意义。就像范雨素自己所说的:“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仅此而已。但年深日久,阅读会帮你找到与这个世界共处的方式,当然悟到什么因人而异,但总好过懵然无知或茫然无助。这是我从范雨素的故事里看到的东西。

以 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博物学家、进化论的重要推动者赫胥黎,一面反对教会,一面又反对废除《圣经》教育。在他看来,对于一辈子不出村子的乡下人,《圣经》是他们能够理解世界之大光阴之长的唯一途径,否则他们必然会变成狭隘之徒。这是一个真正懂得阅读意义的人。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