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什么样的国家能靠航母成为海洋强国

2017-04-26 11:38:55 凤凰历史 殷夫

今年三月,在国防部的某次例行记者会上,曾有记者询问国产航母是否会选择在今年的4月23日,即新中国第九个海军建军节下水服役。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当时的回答是:进展顺利,不会久等,婉转的措辞,给予外界以极大的期待。航母一般都会选择在大潮日下水,在今天大潮日4月26日。国产航母的下水仪式正式举行。

国产航母顺利下水

国产航母顺利下水之后,加上之前的辽宁号,仅就数量而论,中国在世界意义上也成为航母大国。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海洋政策上一直奉行近海防御战略,也曾承诺“不会进行大规模海外进攻”,在手握一定数量的航母战斗群后,是否会调整相关海洋政策,进而迈向真正的“海权国家”?

纵观历史,如航母这样的海上利器不少国家都拥有过,但一些国家成为真正的海上强国,一些国家,在冲击海上强国的道路上铩羽而归,而另外一些国家中,航母反而成为一种“大玩具”。那么究竟航母能帮助怎样的国家成为海上强国呢?

首先,航母拥有国只有将其服务于与国力相匹配的,明确而连贯的海洋政策,使之转化为掌控并运用海洋的能力,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收益,让斥巨资维系的航母舰队真正做到为国家利益服务。非如此,常落人笑柄。

旧日本帝国海军赤城号航空母舰。1942年6月5日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反实例。二战中,日本曾经凭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群纵横两洋,上演了偷袭珍珠港这样航母作战史上的典范之作。但最终因为国力不匹配野心,在中途岛失败后很快一蹶不振,曾经辉煌的航母群也被对手一艘艘送进海底,最终战败。而当时日本的对手美国,在初期吃亏后,充分发挥出自己强大的国力,二战期间短时间建造了各型航母过百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全面超过了曾经航母最为强大的日本,最终火的了太平洋战争的全面胜利。

二战前的各国竞辉不同,二战后的航母时代多少有点美国独角戏的意思。全世界现役的总共19艘航母中,美国占了其中10艘;正在建造或计划建造的航母19艘,美国又占去其中11艘。美国以外国家中,拥有航母数量最多的意大利与印度,也仅有两艘,可以说仅从航母数量上来说,美国对任一其他国家构成压倒性优势。考虑到航母质量,相关差距就更大。美国现役的十个航母战斗群部署于世界各地,并且全部核动力化,其他国家现役的核动力航母,仅有法国戴高乐号一艘而已。

世界各国航空母舰数量统计表

之所以形成如此格局,与美国试图维持主导现有国际秩序的国家战略紧密相关。航母是美军常规武器作战部队的绝对主力,居于军力结构的核心位置。据统计,从1946年到1975年,美军进行了215次对外干涉行动,其中海军参与了177此,动用航母106次。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从1976年到1985年,美国海军参与了51次国际事件,其中出动航母35次。航母对于维持美国处于世界支配地位重要性,可见一斑。

有一种情况,在缺乏明晰海洋政策的情况下,仅为了象征性的“宣示力量”需求而盲目上马航母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其实际效用和可持续性都很成问题。亚非拉国家中的泰国和阿根廷的航母经营史,就是个中典型。

1992年,泰国向西班牙的巴赞造船厂订购了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舰之一的查克里·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作为泰国皇家海军的所谓“镇山之宝”,恐吓周边国家的利器。根据泰国官方的说法,购置该舰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能掌握马六甲海峡的制海权”,但实际上,作为极其重要的国际航道,泰国一个小国根本无需也不可能真正掌握什么制海权,航母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用途。1997年,该舰正式下水服役--这个交付时间点,是泰国的大幸,却是航母的不幸,其后不久便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泰铢大幅贬值,再晚一点压根就买不动了,如今买来却又未必维护得起。

查克里·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

自古摆设多薄命,服役不久,查克里o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的命运便转凄凉。原先西班牙卖给泰国的七架单座第一代AV-8S式斗牛士式海鹞战斗机和2架双座AV-8A,由于过度老旧加缺乏保养,大多被闲置在陆上飞机库中睡大觉。到1999年,整个航母上只剩下一架斗牛士战斗机能上天,平时执行任务,只能依靠舰载直升机。

2006年,最后一架斗牛士战斗机也宣告退役,从此泰国的这艘航空母舰彻底失去了任何真正意义上航母作战能力,甚至“强性改装”成两栖攻击舰都不可能。对马六甲海峡的制海权也沦为了彻底的笑话。缺乏长远海洋政策规划的一拍脑门,到手的可能只是几十年的样子货。如今,查克里o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沦为了救援舰,分别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以及2010年和2011年的泰国洪灾中用于救援行动,算是发挥了一点余热。

与泰国多少还算是“航母拥有国”榜上有名不同,南美的阿根廷如今已是彻头彻尾的“前航母国家”。1968年,一艘英国1942年制造,之后又被荷兰折腾了近20年的老旧航母,交付到了阿根廷手里。阿根廷举国一片欢腾,用阿根廷国庆日--5月25日为其命名。有了航母装点门面,阿根廷俨然一副地区小强的做派,1982年竟悍然在马岛对“5月25日”号航母的娘家--大英帝国动起了手。

与阿根廷的“5月25日”号航母相对,英国航母竞技神号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相当活跃

这艘老旧航母虽然经过一定的现代化改造,但毕竟年事已高,舰体开裂,电子设备陈旧,保养又不得力。在战争之初,“5月25日”还勉强支撑得住,以其为核心的特混舰队一度攻占了马岛。但战事一拖长,阿根廷反潜能力不足的弱点便暴露出来。在被击沉一艘巡洋舰之后,为了保住手中的样子货,阿根廷军方学起了李鸿章的“避战保坚船”策略,航母被海军部命令撤回母港,鬼缩了起来,此后无所作为,一直到战争结束。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又试图对该航母进行现代化升级,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最后,百无一用的航母被以32万美元的价格廉价卖给了废品回收公司,一国旗舰,还不值一辆跑车的价格,委实让人唏嘘。

如今,阿根廷的大国梦早已散去,在认清自身国力的同时,也找到了其真正应该遵循的海洋政策,明智的维持了一支近海小型海军--不是什么样的国家都能够推行进攻型海洋政策,而将进攻利器的航母用于防守,是对其效用的最大折损。

而另一种情况,是海洋战略地位在国家战略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则不能发挥航母的战斗力。

如冷战时期的前苏联。在与美国的对峙中,庞大而强势的苏联地面装甲部队曾经是美国和北约的噩梦。但在海洋上,红海军的综合实力比起美国海军来还是相差甚远,为此,苏联试图以潜艇为突破口,差异化发展,扭转双方海上实力的对比。因此,苏联海军的发展核心就是核潜艇。虽然鼎盛时期的苏联海军拥有4艘“基辅”级航母、1艘“第比利斯”级航母和2艘“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但因为核心作战力量是核潜艇,苏军的航母作战是要配合核潜艇的出击进行的,这大大束缚了航母的使用和作战效能。

苏联红海军的双航母编队

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海军冷战时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压制下,苏联海军的航母也没能起到明显的作用。究其原因,虽然苏联是冷战两大超级大国之一,但其战略思维中陆权明显高于海权;而在其海洋战略中,核潜艇又明显高于航母,这使得航母在其国家战略地位上处于并不高的位置,从而无法真正发扬自身的威力。

与此相似的的是一战中的德国。

在航母出现之前,海洋战略利器是船坚炮利的战列舰。一战前的德国,曾经埋头生产出世界规模第二的战列舰群,而且完全具备了与世界第一的英国进行战列舰大编队正面交手的实力。但问题在于,一战前的英国是传统海权国家,强大的战列舰编队对应着经由海上交通线控制着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海上帝国。而一战前的德国是典型的陆权国家,在欧洲大陆上面临法国和俄国的夹击,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也寥寥无几。本来,陆权为主的德国一直与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的海权国家英国结盟,对抗法国与俄国。但自从德国大规模建造战列舰之后,英国感到海权受到了直接的挑战,最终英德关系破裂,英国加入法俄一方。

德国海军的公海舰队被后人讽刺为威廉皇帝陛下的“大玩具”

一战时的德国依旧是陆权国家,但却因为自身海权战略的混乱,通过大规模制造战列舰这一海洋利器的方式,将自己原本的盟友逼成了对手。而庞大的战列舰群,除了在战前成为威廉二世皇帝炫耀的资本外,在一战中经历如日德兰海战后依旧被英国舰队封在海港中,寸功未建,最终在投降后自沉了事。

究其原因,德国这个陆权国家原本没有太大海权需求,却建造出超出自己海洋战略需要的海上利器,最终反而成为盟友的威胁最终逼反盟友,得不偿失。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清晰明确,适合自身的海洋战略,以及海权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决定了航母这样的海上利器能否发挥效能,帮助国家成为真正海洋强国的关键。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