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拔得太高有刻舟求剑之嫌

在今天,阅读这个概念已经极其广泛。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单恋独木桥。

读书,总的来说是一项有益的爱好。但现在出现一种将读书崇高化、悲情化的趋势,用意是推广读书,但却容易造成误导。

又到了4·23世界读书日。陈丹青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不要夸张读书的作用,也不要夸张读书的人群正在消失。”(昨日《新京报·阅读周刊》)   

没错。读书人群有没有缩减,要看证据、数据,不能凭直觉就认为世人皆堕落,唯我读书高。正如陈丹青说的,在网络、手机出现之前,没人说“读书是件好事”。有对比才知道珍惜。信息渠道大幅扩展之后,读书这项传统活动反而释放魅力了。正如大工业生产之后,消费者却开始追逐手工。   

市面上那些所谓“手工”、“原生态”、“纯天然”的产品,安全和质量未必有批量生产的品牌产品好。   

也要承认,有些老牌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全民读书的传统。我们羡慕、学习,但一口也吃不成胖子。要知道,1949年之前一半多中国人是文盲。1949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虽然扫盲运动成果显著,但那时被允许读的书有限,社会整体氛围也贬抑求知和阅读,所谓“书读得越多,就越反动”。   

中国出现读书热,要从“文革”期间的地下阅读算起,兴盛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说起来很浪漫,但硬要说那时的读书人比例比今天高,应该也不客观。 

读书分很多种,读《五十度灰》是读书,读成功学也是读书,单拎一个“读书”出来,看不出阅读的价值。   

读书就一定高雅?善用社交媒体和网络,也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订阅几个优质的公众号,听一些靠谱的公开课,未必就不如死啃几本“必读经典”。 

在今天,阅读这个概念已经极其广泛。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正在迅速向线上转移,虽然目前书仍然不可或缺,但把读书拔得太高就有些刻舟求剑之嫌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单恋独木桥。   

我不是主张读书无用论,我只主张读书安静论。爱读书你就自己去读好了,不用整得全世界都知道。

作者

西坡

西坡

知名青年作家,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107篇论文被撤,靠“国际丑闻”

对这起造假造出了“规模”的丑闻,叹一声“丢人”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