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希望更多人为肉龙喝彩” ——记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忠原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3月6日17时讯(通讯员 王新莲)肉龙,是重庆荣昌区河包镇人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是舞龙的一种,传闻起源于明朝初期。当地人为求风调雨顺,考虑到纸扎的龙不活泼,决定用真人扮演龙身。如今,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肉龙不仅有“求雨”的目的,它更多的是成为当地一种形式活泼、表现优美、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

近日,笔者如约来到市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包肉龙代表性传承人刘忠原家,只见他正忙着翻阅以前表演肉龙的照片,见有人到来,便热情招呼我们坐下。51岁的他是荣昌区河包镇白塔社区人,如今因工作原因居住在荣昌城区。孩提时代的好奇心让他有幸结缘肉龙,从最初表演“小肉龙”到当龙背,再到拿龙尾、龙头及耍宝,他用自己的双手继承与发扬肉龙,而在2014年,他被评选为市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包肉龙代表性传承人。

儿时的玩伴——“小肉龙”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大人身后玩‘小肉龙’。”回忆以前,刘忠原立马打开了话匣子。孩提时代的他,每当看见父亲刘荣发与同村长辈为表演肉龙而排练时,怀着一颗好奇心的他便与儿时的玩伴跟在后面表演“小肉龙”。

“把头埋下去,脚步跟着走。”刘忠原听着长辈在前面指导时,他也跟着在后面挪动着身子有模有样的学习,虽然动作不标准,但他与小伙伴认真模样逗坏了一旁的大人。“乖娃娃,等你长大点我教你如何表演肉龙。”父亲刘荣发用双手温柔的抚摸他的小脑袋说。

当春节到来,父亲刘荣发与同村的长辈到场镇表演肉龙时,刘忠原与小伙伴们便似“小大人”一样跟在后面表演,即使他们技艺不够娴熟,只会表演几个简单的动作,可他们还是让一旁的观众乐开怀。“这几个小朋友实在是太可爱了,为你们鼓掌。”人群中,不少观众高呼道。

而从小便结缘肉龙的刘忠原,儿童时期充满无限欢乐。课余时间里,总能看见他与小伙伴表演肉龙的画面。“一条龙,一段回忆,一种情怀。”回忆往昔,刘忠原脸上露出了笑容。

记忆深刻——表演肉龙前需要祭祀

“以前长辈们表演肉龙之前需祭祀。” 在刘忠原的记忆里,出龙前,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需要祭天地、祭祖,请示出龙,再拜萨官、拜水,接着洗龙,最后开光。”

祭祀后,刘荣发便与同村的几位年轻男子准备表演肉龙,只见他们每人上身裸露,背上画满龙鳞,头包赤色头巾,腰系红色土布。 整个队伍共36人,其中一人耍“宝” (龙珠),一人拿龙头,一人拿龙尾,另外33个人当龙背。

人群中,伴随着锣鼓声响起,肉龙开始表演,此时周围已是人山人海,他们早早聚集在此准备一睹肉龙精彩。只见表演者的龙钻洞、龙翻身、龙洗澡、龙缠腰等奇特表演动作,让观众拍手叫好。“表演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而在正月十五那天,等到舞龙完毕,表演者一行人沿着田坎往河边走,到河边将龙的首尾烧掉,以期来年再请龙,这就是最后的回龙。

天道酬勤——31岁的他终拿龙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忠原慢慢掌握了表演肉龙的技巧,而一旁的长辈也给予他当龙背的机会。“我们想邀请你来当龙背,不知你是否愿意?”长辈突然的一席问话,让当时只有16岁的他心里乐开了花,并很快答应邀请。

加入团队后的刘忠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个动作都环环相扣。舞动中,所有人都必须弯腰伏地,如果一个人出错,整个表演都会功亏一篑。”他说。

天道酬勤。当了多年龙背的刘忠原,31岁时终于从叔叔手中接过龙头大旗。龙头有5公斤重,舞起来加上风力,感觉会有15公斤,体力跟不上的话十分费力,练臂力就成了他的家常事。

接过龙头后的刘忠原,每逢春节时期,他便双手拿着肉龙,赤脚在地上又蹦又跳,追着龙珠在人群中或匍匐在地,或鱼贯而行。

触目兴叹——希望更多人为肉龙喝彩

春节期间,肉龙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但随着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以及一些新年俗的流行让传统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刘忠原看着以前表演肉龙的照片无奈地表示,“肉龙这个项目逐渐被淡化。”

从前,大家对表演肉龙的积极性很高,如今,会表演肉龙的人数却屈指可数。对于传承肉龙,刘忠原表示很堪忧。“以前团队成员年龄满50岁后就不能表演肉龙了,现在因队员减少,我们不得不放宽至60岁。”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很难凑齐人数。他说,一条肉龙最少需要29人,最多可需36人。

谈及未来,刘忠原表示,肉龙在为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记录着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老祖宗好不容易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人为民俗活动捧捧场、喝喝彩。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