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五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来源:华西都市报

309、潘远香,女,汉族,1980年12月生,宜宾市屏山县犇犇肉牛养殖场场主。她下肢萎缩,徒手爬行,凭借超卓的毅力,用残疾的身躯撑起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三岁时,因为发高烧造成了医疗事故,她从此只能爬行,五岁时,学着烧火煮猪食,高中毕业后她便开始创业。如今,潘远香的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34754平方米,圈养肉牛100余头,职工12人,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残疾人发展肉牛养殖23人,残疾人家庭年增收10000元以上。她用坚强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共同致富。荣获“四

原标题:第五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第五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上接08版)

303、周成福,男,汉族,1966年1月生,攀枝花市西区个体经营者。24岁开店经营牛羊肉生意以来,周成福的诚信经营让他的店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地标。多年来他一直告诉自己:“这是自己的生意,也是自己的名声”。周成福将营业的每一天都当作是在经营自己的声誉和品牌。他特意在自己的店铺里面贴出一个公开承诺,并且严格按照承诺来经营生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成福的店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诚信小店”。店铺的声誉在不断提升,但周成福却从未松懈过自己,这个宅心仁厚的男人,已经从“诚信是福”中品尝到了诚信的“甜头”,他知道,诚信经营虽然在短期会减少一些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却是享了厚福。如今,提起周成福,人们都说:这是个良心老板!

304、魏文勋,男,汉族,1952年5月生,中共党员,泸州市泸县兆雅镇古佛村村民。他虽年迈力衰,家徒四壁,仍毅然决然替儿子偿还8500元贷款,体现了一个退伍老兵、中共党员的诚信风骨。魏文勋的独子魏荣军在信用社贷款8500元后外出务工,与家里失去联系,儿媳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贫苦丢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老伴患有脑梗塞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所有重担就落在魏文勋老人的身上。但他在了解到情况后,承诺一定会把国家的贷款尽快还上。随后,他将家里的粮食、牲口和家禽悉数卖掉,筹足了儿子在信用社的贷款和利息,如数偿还了信用社贷款。诚信为老人带来巨大的力量支撑着苦难的家庭,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传颂。荣获“四川好人”“泸州好人”等称号。

305、唐开容,女,汉族,1949年9月生,绵阳市安州区界牌镇金凤村村民。中年失去一双儿女,晚年失去丈夫,历经磨难,但她没有向命运妥协,辛劳打工,偿还丈夫生前因病欠下的9万余元巨款。1970年,唐开容与文周友结婚,生育一子一女。然而不幸接踵而至,女儿在火灾中去世,儿子患白血病离世。老伴也于2001年患上了脑瘫,唐开容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丈夫,2008年地震后,两位老人在政府的组织下住进了界牌镇敬老院。2011年,丈夫辞世时欠下9万余元债款,还债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倔强的唐开容毅然搬出敬老院,开始了打工还债之路。而今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婆婆依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已还债3万余元,由于年事已高,余下的欠款也许已无法偿清,但她仍坚持诚信为本,有一分就还一分。荣获“十大最美绵阳人”“安州区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称号。

306、张玉林,男,汉族,1933年生,中共党员,广元市剑阁县元山镇广化村村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年修建烈士陵园,让英魂有归的诺言,从50岁起,他便住进洞山,30余年坚持修建、维护烈士陵园,被当地人称为“山顶洞人”。他1959年入党,1983年,为给红军烈士建一座烈士陵园,他住进山里,不拿工资,不悔不弃,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节余下每一分钱陆续将附近的烈士墓移迁于洞山,终于如愿以偿建成了洞山烈士陵园。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默默无闻地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付诸世人眼中的荒郊野外,最终促成了烈士陵园的建成和扩建,使这里成为剑阁感动无数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年间,他每天都要打扫从山下连接绝壁石窟的林荫道,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荣获“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

307、陶德长,男,汉族,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内江市资中县金李井镇世和村第二卫生室医生。他以德为长,诚信行医,是世和村村民的健康“守护神”。曾是军人的他,放弃了留在部队当军医的机会,选择回到故乡的卫生站行医,40多年来,他救死扶伤,情系乡里,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只要有他就有健康,就有微笑。他用药时尽量使用价格低疗效好的药,从不以次充好,努力为村民节省费用。只要病人需要,哪怕是大半夜,他也毫不犹豫地走十多里山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多年来,他还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义诊,送药上门,村民没钱他就垫支药费,每个月都为孤寡老人送药送衣,大山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人们心里铭刻下了他的笑容和身影。

308、朱祥云,男,汉族,1974年11月生,乐山市犍为县玉屏乡楠木村村民。借债还钱感动八方,他被称为“诚信哥”。2013年春节回家,朱祥云不慎将自己与工友的工资14万元丢失,其中7万元是他和妻子曾荣芳两年来打工的积蓄,另外7万元是6位工友的工资。为了守信交钱,让工友们能够在春节前拿到打工的收入,朱祥云将自己的积蓄全部取出,又找亲戚朋友筹借了3万元,赶在过年前如数将钱交付给了工友们。朱家四代同堂,八张嘴吃饭,负担极重,然而他说“借债还工友们的钱,就是想让大家及时领到自己的血汗钱,过个快乐年。如果我不及时还工友们的钱,就是不讲良心,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朱祥云掷地有声的承诺感动了工友和乡里,赢得广泛赞誉。荣获“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

309、潘远香,女,汉族,1980年12月生,宜宾市屏山县犇犇肉牛养殖场场主。她下肢萎缩,徒手爬行,凭借超卓的毅力,用残疾的身躯撑起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三岁时,因为发高烧造成了医疗事故,她从此只能爬行,五岁时,学着烧火煮猪食,高中毕业后她便开始创业。如今,潘远香的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34754平方米,圈养肉牛100余头,职工12人,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残疾人发展肉牛养殖23人,残疾人家庭年增收10000元以上。她用坚强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共同致富。荣获“四川省自强模范”“宜宾市道德模范”“宜宾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在身边先进人物”“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等称号。

310、余兴贵,男,汉族,1951年3月生,广安市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村村民。“诚信老爹”余兴贵用漫长的15年时间偿还了儿子欠下的19.95万元巨额债务,用诚信行为讲诉了一个新时代“子债父还”的动人故事。2001年,年仅28岁的余斌因患胃癌去世,留下没有与多位债权人写过欠条的19.95万元债务和呀呀学语的孩子;当时,年近半百的余兴贵和罹患多种疾病的老伴悲痛之余,决定承担起儿子的债务。看到余家老两口有病在身且带着年幼的孙女,很多债主均表示不要他还债了,甚至有的债主根本就已忘记借钱的事。可余兴贵凭着坚强的毅力和诚信做人的理念,靠发展生猪养殖,以及一家人省吃俭用,终于在2017年一分不差的清偿了所有债务,诚实守信的风骨与品格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推崇和好评。

311、吴传全,男,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达州市达川区龙会乡花石岩村支部书记。从县级领导岗位上退休后,花甲之年的他,背负村民的重托,回到养育他的故土,做起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官”,为乡亲们搞建设、谋福利。吴传全以勇气和担当,面对父老乡亲立下誓言“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彻底摘掉花石岩村的穷帽子”。在他的带领下,花石岩村支两委科学分析经济发展瓶颈,有效提出破解方法,带领全村上下创业兴村、致富增富、脱贫奔康。截至2016年,花石岩村已有8户31人脱贫,剩余的71户229名贫困人口到2017年将实现全面脱贫摘帽。吴传全让原来的贫困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秦巴生态农业观光村和秦巴民俗文化旅游村。荣获“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312、刘兴碧,女,汉族,1954年4月生,达州市万源市太平镇新华社区居民。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她倾其所有,救治一个与自己无亲缘关系的昔日保姆。刘兴碧丈夫去世、儿子吸毒,昔日保姆牟昌琼见她孤苦无依,便将她接到家中,共同生活让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9年,牟昌琼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费要1400多元,牟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刘兴碧毅然担负起了照顾牟昌琼及其未成年女儿的重任,“我既然答应了照顾你,就不会反悔”,她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其治病,然而工资与昂贵的医疗费相比就是杯水车薪,刘兴碧开始捡拾垃圾筹钱。9年如一日,每天起早贪黑,提着编织袋走街窜巷捡拾垃圾,她不为身患糖尿病的自己,只为给生命垂危的牟昌琼筹钱治病。荣获“达州市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称号。

313、陈彬,男,汉族,1972年3月生,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倡导“良心食品”,诚信兴业,按照传统方式生产通江银耳,重塑通江银耳品牌。致力于发展通江县“两耳一菇”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建立起严格的技术规范;产品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展品金奖”、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银耳之王”称号,成为巴中市区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适”椴木耳菇类产品的标准制定者。他带动12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银耳种植,并全部实现脱贫。带动3000余户群众种植椴木银耳,户均实现增收3万余元,带领乡亲致富奔康。荣获“巴中十大杰出人物”“巴中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称号,当选为巴中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14、宋克成,男,汉族,1930年5月生,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村民。身为宋家第十三代守墓人,宋克成继承家族八百年的传统,为南宋丞相、著名抗金名将虞允文守墓,坚守着“宋氏不绝,守墓不止”的誓言。宋克成6岁时父亲去世,从那时起母亲就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宋克成从母亲手中接过看守陵墓的担子后,一守就是65年。宋氏家族的守墓史要追溯到公元1178年,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负责守墓。2011年,宋克成和妻子李正南将守墓的任务传给了小儿子宋健彬,守墓的传统正式延续到第十四代。目前,这座墓也成为了仁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游客和学生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荣获“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等称号。

315、孙传辉,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资阳市宰山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宰山嘴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30年来,他专注于无公害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1700余亩的无公害试验示范园区,对种植户许下“随行就市,保底回收”的承诺,带动3个县(市、区)30个镇乡89个村发展蔬菜产业,解决了近200名农民在园区就业,帮助1.6万农户种菜致富,农户因此户均增收4000余元。2012年评为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孙传辉说:“我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诚信经营,助人为乐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传颂,种植户一提到他,无不竖起大拇指,纷纷赞赏。荣获“资阳市劳动模范”“雁江区首届杰出人才”“雁江区第二、三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农村人才”“四川好人”等称号。

316、周强,男,汉族,1986年8月生,中共党员,阿坝州九寨沟县小石头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长。在创业实践中坚持信守契约、真诚待人,即使遇到困难,也决不失信于人。2014年,周强和他的创业团队在彭丰村花椒地创立“天堂口民俗风情街”项目,在与入驻商户签合同的时候,周强定了个“三不租”原则,即:“卖假货的不租、高价宰客的不租、缺斤短两的不租”,这一主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欢迎。如今,“天堂口”已经成为九寨沟景区之外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客络绎不绝,商家抢着入驻。2015年10月,天堂口走进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展出期间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荣获“阿坝州青年创业先锋”“九寨沟县身边好人”等称号。

317、尼玛,男,1947年5月生,藏族,生前系甘孜州雅江县西俄洛乡汪堆村农牧民。一位“编外”养路工,34年义务养护一条长达13公里的乡村公路,把生命和爱全部注入到这条道路,造福世人,他就是已逝去的尼玛老人。当年,他的新婚妻子在前往县城赶集的乡村路上不幸车祸丧生,当地村民也多次在这条路上发生事故,为了告慰亡妻、养护好路、减少车祸发生,尼玛暗自发誓终身不娶,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养护好路。“只要在这条路上我还能捡一块石头,砸一块冰,我都会坚持下去,”这就是尼玛老人对这条路一生的承诺。在海拔4200米的雅江牛溪卡高原,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牛溪路上总有老人的身影。荣获“四川好人”“十大感动甘孜最美好人”“最美甘孜好人”等称号。

318、张家勋,男,汉族,1966年8月生,甘孜州色达县供排水公司工人。他扎根高原,17年如一日,先后抢修水管道7000余次,服务群众达5万余人次,被称为“高原最美水务人”。群众们开玩笑说“唐朝有个打不死的程咬金,色达有个冻不死的张家勋”,因为气候原因,不是管道冰冻堵塞,就是水管冻破,今天某小区水没了,明天某小区水冻了,上午张家水管坏了,下午李家排水不通了……只要有求于他,他总是以最快速度抢通,废寝忘食。他从不报怨,也从未向单位提过任何要求,更没向用户索要过任何财物,“冷得,饿得,诚信失不得”,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奋战在用水服务第一线。荣获“最美甘孜好人”“色达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

319、阿都觉哈,男,彝族,1980年7月生,中共党员,雷波县拉咪乡阿合哈洛村党支部书记。他一言九鼎,许下“致富不忘乡亲”的承诺,在实际行动中给予兑现;他言出必行,以诚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由一个“外乡人”变成了贫困村的支部书记;他赤诚相待,只要群众遇到困难,都尽力帮助解决,他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为村里垫资修路、修桥、修学校。担任支部书记后,阿都觉哈积极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引导村民不等不靠,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他下定决心要办好教育,走村串户动员学生入学,协调资金4万元买下一间民房用作教室,协调县教科局解决了代课老师的指标。荣获“感动凉山十大人物”“学雷锋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称号。

320、国网四川电力公司成都供电公司——藏区共产党员突击队。在“新甘石”联网工程和“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建设工程中,他们承担着最艰巨的建设任务,将电网建在了雪山之巅,将电灯接进了牧民的帐篷。五年来,队员们坚守在全国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甘孜州石渠县,平均海拔4250米,严寒、缺氧、强辐射、低气压导致胸闷气促、腹泄高烧等高原反应;强烈紫外线使脸被灼伤,大块脱皮;帐篷被大风掀翻,冷如冰窖;半月不洗脸,手足冻出血……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工程竣工后,突击队继续驻守高原,为藏区电网输智造血,促进了藏区发展。同时,参与建设1所爱心希望小学和2个青少年活动中心,长期资助2名家庭贫困的藏区孩子完成学业。党员突击队薪火以继、传承接力,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电亮藏区”的庄重承诺。

四、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

401、梁益建,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募集善良站上医学巅峰,妙手仁心打开折叠人生。他用孜孜不倦的“大医精诚”精神实现在极重度脊柱矫形领域禁区的不断突破,用自己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艺书写了医务工作者忠于信仰、无私奉献的人生轨迹,为无数“低头”病患开启了他们的“抬头人生”,先后参与过的“驼背”手术有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了上千名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为让贫困患者尽快得到治疗,梁益建除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患者捐钱,四处化缘。荣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中国医师奖”“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第四届成都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402、姚庆英,女,汉族,1964年1月生,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支部书记。一心为民好支书,团结百姓齐致富。自担任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她把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村支两委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两推一选、目标选人”,广开渠道招贤纳才,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深化产改成果运用,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现代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她积极多方筹措资金,打造“两河逸园”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在她的带领下,两河村从过去的“穷村”、“弱村”变成如今的幸福美丽新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33150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村官”“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403、邹德才,男,汉族,1964年生,生前系自贡市荣县铁厂镇山王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11月26日,在处置铁厂镇山王村九组山崖垮塌事故时,被突发滚石砸中不幸身亡。邹德才1998年起在村上任职,2013年12月担任山王村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山王村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山王村人均纯收入只有7152元,邹德才制定出“茶叶基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动员全村250余户村民种植优质茶叶,建成茶园1300多亩。他担任村支书三年,13公里村组道路实现晴通雨通,3公里村道浇筑成水泥路面,21户村民农房通过实施新农村项目旧貌换新颜,两届茶文化旅游节在村举办。2015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12235元。连续7年荣获“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404、蔡松松,男,汉族,1985年8月生,中共党员,二级警司,生前系泸州市泸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派驻石桥派出所民警。蔡松松从警7年间,一直默默奉献在基层公安工作战线上,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冲,前方再危险,他也决不犹豫退缩。2017年1月24日中午,腊月廿七,两名儿童在玄滩镇幸福水库不慎落水,正准备与家人团年的蔡松松听闻群众呼救,飞奔而出,义无反顾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中施救,拼尽全力将两名儿童托举交给岸边帮助的群众,而自己终因体力不支,不幸牺牲,年仅31岁。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好人”等称号。先后记嘉奖三次、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公务员。

405、游洪建,男,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制中心钳工班班长、钳工高级技师、公司首席技师。他主持重大技术革新13项次,参与重要技改活动39项/次,设计自制工装夹具10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多个项目获得省、部、国家级优秀成果。他所领办的“游洪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并获准为国家级与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公司军工生产战线的技能带头人,主要承担机载二次雷达、北斗导航及空管产品关键零组件的生产加工,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在某自主研制项目生产中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推进了国防军工产品的技术进步。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感动绵阳十大人物”等称号。

406、何冰,男,汉族,1957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元市青川县康复医院职工。自1976年到青川县康复村(外界称麻风村)工作,精心照料那里的麻风病人,扎根康复村迄今已40年,他与麻风病人相伴,朝夕相处、悉心照料,只为病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一些。几十年来,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年年都是新面孔,但何冰依旧坚守在村里,他默默地为病人们做着“后勤部长”,为了病人们生活的改善而努力。城里多家单位想要调他去工作,都被他婉拒了:“离开他们(村里的老人),我不习惯。”在他的不懈坚持下,麻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病人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解决了用电、用水问题,柏油路直通村口,病人们住上了新房,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荣获“感动广元十大人物”“中国好人”等称号。

407、陈国淑,女,汉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遂宁市蓬溪县公安局芝溪派出所教导员。从警十八年来,陈国淑访农家,做心系群众的“贴心人”;进校园,作关爱未来的“警察妈妈”;亮利剑成守护一方的“花木兰”。始终在一线,把职业当事业,肩挑工作重担,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2013年3月,央视12频道《天网》栏目以《警营中的女队长》对她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她先后被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省十佳刑警”;荣记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雄模范”“遂宁市道德模范”等称号。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

408、卢雄英,女,汉族,1965年9月生,生前系乐山市犍为县清溪高中教师。任教28年,学校、家庭两个词,足以概括出她的人生轨迹。在教师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卢老师多次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她不以荣誉为重,而是以最真诚的情感默默奉献在她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爱生如子,宽厚和蔼。在她心中没有差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漏评任何一份作业。2016年高考即将来临,她突发脑溢血病逝,生前医生建议住院,被她拒绝,她说“我还有一帮娃儿要带”。离世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及人民网等国内数十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大量刊载她的事迹,感动无数人。荣获“乐山市优秀教师”“乐山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409、硕忍巴巴,男,彝族,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乐山市马边县高卓营小学西泥沟村小退休教师。为彝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35年,燃烧了青春。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方法得当,因材施教,重视辅导“后进生”,教学成绩优秀,连续从事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达11年之久。他爱生如子,常为特困学生垫支学杂费,动员流失学生返校;他以校为家,把学校的各项工作融入自己的生活,把学校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分子去经营。为了彝族乡村的教育事业,他呕心沥血,因为他的付出,一批又一批的彝乡娃子有勇气走出大山,他不愧为民族地区教育界的优秀代表,受到了彝族人民的交口称赞。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中国好人”称号。

410、熊永伦,男,苗族,1953年11月生,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小退休教师,现为村小校外辅导员。他40年如一日坚守偏远村小服务苗乡教育,致力创新普及和传承苗族艺术文化,守护着山里孩子的民族艺术希望。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熊永伦就扎根小寨,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小寨小学,把传承苗族文化,培育苗乡未来栋梁作为己任。他创设生动有趣的“苗家乐”第二课堂,将苗家的音乐、舞蹈艺术融入课堂教学和课余文化活动,成功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创新实施。现在他虽已退休,但仍坚守在工作岗位,并带领他的女儿女婿,一起承担教书育人,传递苗族文化的重担。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优秀教师”“四川好人”等称号。

411、岳自力,男,汉族,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巴中市南江县地方税务局第八税务所税管员。病魔缠身难改丹心,冲锋在前忘我工作,他是奋战在税收一线的“拼命三郎”,义无反顾地书写着华彩人生。身患晚期肝硬化、左肾坏死、腰椎结核等严重疾病,患病13年、手术15次,医院9次下达病危通知,至今8颗钢钉铆在肋骨上,他始终以退伍军人的坚毅去面对。十多年间,除法定节假日和因病住院外,他坚持出满勤,主动放弃13个公休假。家庭经济拮据,虽欠债20多万元,却从不向组织伸手。多年来,处理税收业务100多万件,征收税款上亿元,工作保证“零差错”。他对抗病魔永不言败,对待生命永不放弃,对待工作永葆热情,用有限的生命坚守着深爱的事业。荣获巴中市“十佳税官”称号。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