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日报:你遇到的“中年危机”可能是“假危机”


来源:人民日报

不服老、不想长大,是很多人的朴素想法。就像在每个人的心中,心房一边住着“年少”,心室一侧住着“青春”。当然,如何定义青春、如何识别少年,从年龄划分的角度看,并非固定,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浮动调整。这次“1992中年危机”就源自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即15—24岁。老中青三代,形成年龄区间固然容易;可是,谁老谁少恐怕不能唯年龄论。

原标题:你遇到的“中年危机”可能是“假危机”(青年观)

从“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34岁老来得子”,再到“1992年生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最近,没有一点点防备,“1992中年危机”悄然袭来,引发热议。作为90后,在这样的论调下,我也要弱弱地说声“对不起,没留神就中年了”。

不服老、不想长大,是很多人的朴素想法。就像在每个人的心中,心房一边住着“年少”,心室一侧住着“青春”。当然,如何定义青春、如何识别少年,从年龄划分的角度看,并非固定,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浮动调整。这次“1992中年危机”就源自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即15—24岁。老中青三代,形成年龄区间固然容易;可是,谁老谁少恐怕不能唯年龄论。

是否中年,年龄从来不是关隘,心态和气质才是。在传统认知里,“每逢中年,必有焦虑”,上有老、下有小,内有家、外有活,四面八方的压力同时施加己身,如果再对当前生活不甚满意,中年危机就成了很难逾越的心理障碍。遗憾的是,80后、90后们,虽未到中年,却早早地感受到了中年阶段才有的那份焦虑、重压和不甘。心态上的“中龄化”、气质上的“老态化”,让他们少了应有的朝气。

从界定年龄到社交网络上的“1992中年危机”,画风早已变了几番,它带有傲娇、自嘲和调侃,但也让这个群体充满了对现实的紧张和对未来的迷茫。“人微,心重”的纠结,如何理解?不妨到历史的时空中看一看。

笼统说,如今80后、90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极短的时间里,走完了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既开拓了见识、享受了福祉,也承受着压力。不过,时代的利与弊并非完全对称,虽然有不小的付出,但它寄予人们的获得感更明显。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见证了国家的强大,更好的教育、更广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见证了世界的虚拟化,更国际、更开放、更多元。他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发展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说,80后、90后早来的“中年危机”,与其说是某个年龄段的表征,不如说透着时代发展的印记。

80后、90后“与时代一起成长”,不让这种伴随体验淹没在牢骚与抱怨中,才是端正心态、重新出发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是个坏时代,因为刚出校门就开始背负着买房的“呐喊与彷徨”;这是个好时代,因为无论校园化还是社会化,都有足够的舞台让心中的可能成为现实;这是个巧时代,因为没有人再刻板地定义“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年少如王源可以代表中国在联合国演讲,年长如翻译家许渊冲,90多岁高龄,仍“向夜晚偷一点时间”,用作品证明“生命的在场”。

由此看,这更是个“角时代”,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人的年龄有大小,就像树的年轮决定了枝干粗细,是时间的作品,而只有刻下“深沉的印”才能让时代记住。所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人也都在不断行进,区别在于能否跟上时代甚至超越时代。不必纠缠长幼,随时代成长的“1992”正蓬勃,没有什么比拔节生长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盛开绚烂更加耀眼,前面的坑或槛哪是什么危机,须知竹子没了节间,也不会节节高。

有人说,转折时代造就社会中坚。然而,没有一个社会中坚只买“区间票”,只有那些在翻滚的时代浪潮中耐住本心、默默坚守的人,才能开启新时代。莫因“中年”上错车,莫为“中年”早下车,“老司机”看你的!

延伸阅读

联合国认定:“92后”已经可以被称为中年人了

近日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一篇文章被热传:“中年危机,确实存在”。原因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带来双重焦虑。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为15~24 周岁,因此1992年出生的人如今开始步入中年。你感觉自己老了吗?

[责任编辑:宇文杰 PN051]

责任编辑:宇文杰 PN051

推荐
联合国定义15到24之间称为青年 “92后”已经可以被称为中年人了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3/19/8957dd0c-9f23-4aeb-819d-cf76ed283030.jpg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