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深圳为蓝天保卫战“碳”出新路


来源:人民网

“碳配额还能买卖,以前我真不知道。”3月10日,深圳一家塑胶制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刘来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查看公司的碳配额交易情况。他回忆,过去企业生产排放量大、总是超标。“2012年公司咬咬牙,投了766万元节能改造。两年内减排40%以上。”

原标题:深圳为蓝天保卫战“碳”出新路

“碳配额还能买卖,以前我真不知道。”3月10日,深圳一家塑胶制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刘来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查看公司的碳配额交易情况。他回忆,过去企业生产排放量大、总是超标。“2012年公司咬咬牙,投了766万元节能改造。两年内减排40%以上。”

排放量减下去了,经营压力却增加了,这让小刘的公司很是苦恼。在碳交易所的帮助下,公司利用富余的8700余吨碳配额,实现收益66万元。“有了碳交易,不到3年我们就能回收改造成本。公司不亏钱,还能为环保做贡献。”小刘说,碳交易制度能够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协调资本运作。

截至2017年1月4日,深圳碳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约1807万吨,总成交额约5.96亿元,在7个试点交易所中累计成交额居第二位。从深圳碳交易所启动的2013年至2016年,深圳的灰霾天数从98天下降至27天。可以说“深圳蓝”的亮丽成绩单,与碳市场的成功运作密不可分。

如何用市场的手段,打好“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碳市场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国内最早启动碳交易试点的深圳,或许能够一探究竟。

碳排放量降了经济增速却涨了

碳交易,交易的是什么,又如何推动节能减排?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碳排放量是100吨,而政府核定排放标准仅有20吨,那其余的80吨怎么办?要么节能减排,要么购买碳配额。这就是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原理——通过给碳排放定价,用经济成本、市场规则促进节能减排。

2011年10月,国家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其中,2013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碳配额交易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我国第一个启动的碳市场,也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投入运行的碳市场。

“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说,深圳碳市场的率先运行,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转变。“我们主动向国家发改委争取碳交易试点的资格,就是想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和谐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深圳碳市场的探索是成功的。该市场正式运营的第一年,深圳全市碳排放总量就比前一年下降了近百万吨。

数据显示,深圳碳市场启动以来,已将635家重点工业企业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并连续三个年度成功实现了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大幅下降。

“碳市场的运行效果远远超过设计初期的预期。”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介绍,2015年,管控单位的碳排放绝对量较2010年下降531万吨,碳强度下降幅度高达41.8%,远超“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给深圳21%的下降目标。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唐杰认为,深圳在碳交易的市场化方面,走得比较快,实施的也比较好,“给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探了一条路。”

目前,深圳制定并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了既有法律条文,又有政府规章的完整体系。

同时,对管控单位实行精准监控、严格核查。如果发现相关未履约、造假等违规行为,将进行全方面核查,一旦确认违规行为立即执行相应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优惠,甚至列入“黑名单”。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企业将在财务、税收等方面被“一票否决”。如此严苛的管控机制,倒逼管控单位积极践行节能减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双双下降的同时,深圳635家管控单位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了1484亿元,增幅达54.7%。“深圳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是完全可能的。”蔡羽说。

“碳排放低了,意味着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生态文明转好。”葛兴安认为,碳市场就是深圳推进节能减排、打造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实际践行者。未来,碳市场也必将为深圳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规模最小交易流转率却最高

走进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办公室,两面荣誉墙用影像记录着交易所的成长瞬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该交易所所在的大厦内,还进驻了中国银行、杭州银行、中信证券等众多金融机构。

众多金融机构“环绕”下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碳金融的探索中,始终处在前列。“绿色发展需要加强绿色和金融的粘合程度。绿色和金融越粘合,绿色经济发展越好。深圳碳市场自启动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碳和金融的粘度,为此开展了艰苦而丰富的尝试。”葛兴安说。

以跨境碳金融交易为例。2016年初,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妈湾电力有限公司和BP公司,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协助下,完成了标的为400万吨配额、交易额达亿元人民币的碳资产回购交易。这是全国试点碳市场启动三年以来最大的单笔碳交易业务,也是国内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业务。

不仅如此,在联动国内外市场,培育开发合作方面,深圳也走在最前面。

2014年,深圳碳市场成为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首个国内碳交易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探索和开发创新性碳排放权交易产品,为深圳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碳交易市场和碳交易金融中心提供核心竞争力。

目前,深圳在碳交易市场上推出了碳资产质押融资、跨境碳金融交易产品、碳债券以及绿色结构性存款产品。这一系列碳金融服务产品发挥了资本杠杆的放大效应,极大地活跃了深圳的碳排放交易。

数据显示,在7个试点省市中,深圳碳市场所获配额规模最小,却是配额流转率最高的一个,连续三年在全国碳市场排名第一,并且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碳市场平均价格保持在40元/吨以上,居七个试点市场首位。

“得益于雄厚的金融产业和浓郁的创新精神,深圳树立起独树一帜的碳金融创新实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邹骥认为,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和金融支持实体产业的大背景下,深圳的碳金融创新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期待深圳进一步发挥在这方面的优势,为全国碳市场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开放的理念、制度和市场环境下,才能有丰富的金融创新。”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原主席段茂盛教授则认为,开放性是深圳碳市场最大的特色。这也是深圳碳市场金融创新不断创新高并且潜力仍然巨大的根源。“我对深圳碳市场的金融创新抱有很高的期望。”

深圳经验向非试点省市传播

全国碳市场将于今年正式启动,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而推动非试点省市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未来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我们要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前,尽可能把好的经验、做法和理念,向非试点省市传播。”葛兴安表示,帮助非试点省市发掘低碳发展行动力,合作开展碳市场建设,是深圳碳市场当前的历史使命。

2016年3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支持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全国首个“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中心”,专门为广大的非试点省市开展各项碳市场能力建设,目前已经和10省6市开展具体合作30次,培训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员3200多人。

“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深圳碳市场的所有探索都是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服务。我们将继续在后工业化城市经济体减排路径方面持续尝试,为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提供经验。”蔡羽说。

除了非试点城市的碳市场能力建设,7个试点省市在过去几年实践中,还暴露出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现有的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管理部主任张昕表示,各试点省市间的碳配额参差不齐,碳价也有明显下降趋势。“一旦碳价过度下跌,碳交易就失去了促使企业节能减排的功能作用。”

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例,受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影响,大批企业减产导致对排放需求减少。过剩的配额让欧盟碳排放价格从2008年的每吨30多欧元,一路跌至2013年的每吨5欧元,不仅无法带动新能源的发展,甚至还拉动了煤炭的销量。

张昕认为,由于缺少严格的基于全国统一的碳排放配额制度,目前我国碳市场既无配额限制,也没有排放的基准,企业也就没有购买碳排放的积极性,导致市场主体缺位。

“碳配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碳价格。”邹骥解释,目前碳配额的分配方法,各地区、各行业都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碳配额按照“历史排放方法”计算。这样一来,有些先进的企业,空间就比较小。而一些相对差的企业,空间却比较大。“碳配额的不均衡,无形中又对碳价格产生牵制。”

“如果碳配额充足,碳价又太低,企业很容易通过低成本获得碳配额,无形中削弱了节能减排的功能。”葛兴安认为,要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碳配额分配、碳价格调控、碳排放核查等方面的市场化机制。

对此,张昕指出,在设定各地区、各行业碳排放纳入门槛时,选择的基准年或基准年段必须一致。如果各地区、各行业的排放量和减排目标不具有可比性,很可能会导致碳市场排放配额价值发生分化,致使排放配额无法合理交易。

“虽然未来还有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深圳市场一直在努力、在探索。”葛兴安说,深圳将在全国碳市场建设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主动承担区域合作的重要任务,更积极将试点的经验向非试点地区推广,目标成为全国性碳交易平台。”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