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四川平昌岳家镇余氏家规:孝友 公平 积善余庆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余氏先祖家境殷实,因此特别强调善待乡邻,并特别制定“孝友一家存古道,公平正义守前规”的家规。其中最严厉的一条是,余氏家人在外不得贪恋钱财,在外如因毁损家族名节,将受严刑,死后不准进祠堂。建于1858年的余氏祠堂,特别将“积善余庆”的家风,镌刻余牌坊之上,同时刻在牌坊两边墙壁上的,是焕文公作于1828年的部分诗词。

原标题:四川平昌岳家镇余氏家规:孝友 公平 积善余庆

余氏祠堂牌坊

余氏祠堂牌坊

四川省平昌县岳家镇街道,有一座高大的牌坊,虽历经150余年风雨依旧巍然耸立,刊刻于墙壁上的诗词,透露出作者高洁的品德和隐逸的情怀,这便是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平昌余氏祠堂。

岁月流转,昔日规模庞大的祠堂,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牌坊。平昌余氏先祖入蜀制定的家规——积善余庆,巧妙地将姓氏融入其中,它被题写在牌坊之上,更镌刻在余氏后裔的心间,成为一代代余氏的精神图腾。

余氏后裔将家风铭刻于先祖墓碑上

余氏后裔将家风铭刻于先祖墓碑上

先辈入蜀

兄弟中进士 父子点翰林

余氏族谱记载,唐工部尚书余良,被余氏后人尊为一世祖。“清乾隆中期,余良第三十世孙余立忠由湖北大冶迁平昌岳家”。平昌岳家镇为中心,其家族成员已分布到北京、广东、湖北、成都、重庆等地,而今岳家镇余氏后人大约1000余人。

两百多年来,平昌余氏人才辈出。最著名的当属兄弟进士、父子翰林。晚晴时期,余洁、余焕文兄弟均中进士,各育五子登科,当时传为佳话。余焕文、余堃父子均被选入翰林院学士。余焕文曾先后在四川、陕西为官,深受赏识。但他不慕功名,辞官回岳家,捐资办学,曾担任巴州宕梁云屏书院(今巴中中学)第一任山长(校长),从学者千余人。光绪十六年,四川总督骆秉璋疏荐余焕文“持身清介,处世和平,学术深纯,孝行卓著”,特赏四品卿衔。

余堃为余焕文第五子,29岁时入选翰林院,总纂国史,书法在京师颇负盛名,曾奖二品衔。其为人正直,在北京和陕西为官时,树有政声。1912年当选“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因对袁世凯不满,拒绝到任,随后又被推选为“陕西省都督”,仍以不懂军事为由,于1913年弃职,声称“出家”,换上一袭僧袍,取小道悄然回归岳家。袁世凯派人前往邀请他出任“教育总长”,余堃托词拒绝。

回到故乡后,余堃“结庐金山”,创办金斗寨高等小学堂,吸引了方圆数百公里(涵盖今天的巴中、达州、南充等地)学生入学,最多时达900多人。

中共早期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就是余堃的得意弟子。一次,余堃在看了刘伯坚文章后,对其清新的文风和对时政的精辟论理表示赞赏,并欣然提笔评论:“笔势纵横流畅,历数文人无行之害,矢志上进,大器固不待晚成也!”

家规严厉

毁损家族名声将受刑

余氏先祖家境殷实,因此特别强调善待乡邻,并特别制定“孝友一家存古道,公平正义守前规”的家规。其中最严厉的一条是,余氏家人在外不得贪恋钱财,在外如因毁损家族名节,将受严刑,死后不准进祠堂。建于1858年的余氏祠堂,特别将“积善余庆”的家风,镌刻余牌坊之上,同时刻在牌坊两边墙壁上的,是焕文公作于1828年的部分诗词。

在言传的同时,余氏先祖更注重身教。余堃购买20多石谷子的田产,送给岳家乡“育才会”,帮助贫困学生购买书籍和到京、省考试的路费等。他还创办“十善会”:助膏火,救济老弱病残;表节孝,给孝老敬亲的贫困人家发送冬衣;恤孤寡,帮助凡鳏寡孤独无越冬御寒能力的人;送年米,给家中生活长期拮据,逢年过节有难的人给予粮食;施棺椁,掩埋外地来本地逃荒而死亡的人;置义冢,买“官地”作坟场,避免野外弃尸;救灾荒,灾年施药、施粥等等。余堃逝后,丧葬从简,只简单地立了一块碑,上书“乡贤余堃墓”。

家风传承

孝老敬亲 追求公平

公职人员一作奸犯科者

3月16日,余氏族人前往岳家镇拜谒先祖。余焕文墓地几年前竖起了一块高大的墓碑,墓碑上一副30多字的长联,记载了祖辈的荣光,镌刻其上的,还有余氏家风家规及族谱。

长联的作者为余昌伟,今年52岁,系余良第37代孙,现担任平昌县民政局伤残军人医疗所所长。余昌伟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他幼时,每年正月初一、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是祭拜先祖的重要日子,余氏后裔齐聚祠堂,在祖先牌位前,族长高声诵读家规家训,申报家族大事,然后按照固定线路前往祖坟祭拜,最高峰时有几百人参加,酒席都摆了好几十桌。

上世纪四十年代,余家祠堂被拆,只留下了那道牌坊。祭拜活动改在祖先墓地举行。前几年,余氏后人修葺祖先墓地,特地将家规和族谱镌刻在墓碑之上,就是提醒余氏后人,无论何时何地何职位,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脉,不能辱没余氏家风。

余昌伟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崇尚知识、孝老敬亲、追求公平正义,是余氏家风家规的精髓。余氏后裔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考取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据不完全统计,现代的余氏后人中,有博士生5人,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120余人。余昌伟八十年代当兵,初始学历并不高,但他勤奋学习,工作出色,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的认可。“我所服务的对象是300多位革命伤残军人,他们大多是老红军、老八路,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像子女对待父母一样,让他们安度晚年。”

余昌伟的父亲和女儿都是民政人,已经过世的老父亲当年经常教育他,民政人要善良为本,视服务对象为亲人,但又要讲公平,讲原则,不贪不占,这其实正是对余氏家规“孝友、公平”最好的传承。如今,余昌伟也这样教育女儿,他给女儿取名“余庆”,就是希望她永远牢记并传承好“积善余庆”的余氏家风。

最令余昌伟自豪的是,平昌1000多名余氏后裔,都能严守家风,据他了解,迄今为止,余氏公职人员中无一作奸犯科者。

秦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摄影报道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