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谈死亡的方式“很琼瑶”

熬了一辈子鸡汤,年老时熬制的这罐,仍然被鸡汤看待,这也是琼瑶摆脱不了的宿命。

文丨韩浩月

据台湾媒体报道,知名作家琼瑶近日突然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认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咛儿子儿媳别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从小说到电视剧,琼瑶影响了几代人。虽然已经很难通过新的作品吸引读者,但因为对商业娱乐的高度敏感与积极反应,琼瑶总是能时不时回到舆论中心。这次突然发表长文交代身后事引发热议,再次证实了琼瑶在一些领域内的“在场姿态”。

这篇文章要求儿子、儿媳在自己将亡时,不要抢救,有尊严地死,火化后采取花葬……文章的逻辑、立场、情感,都还是标准琼瑶式的表达,行文同时拥有郑重与夸张两种风格,充满了对戏剧化的渴望。这位79岁的老人,依然有颗少女心。

直观地看,这封信可以当作一份遗嘱来看待,而遗嘱的读者,通常只有极为亲近的人才可以读到,也多在去世后才公布。琼瑶公开发表写封信,类似朱莉切除乳腺时公开写给皮特的信,意在推广一种理念,帮助更多人客观看待疾病和死亡风险,展示一种强大。

稍稍让人意外地是,琼瑶起意写这份遗嘱,是因为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题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相信这篇文章或者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时许多人都读到了,一般人的反应是,可参考,立马就动笔写遗嘱的,恐怕会被自己吓一跳。琼瑶不是一般人,她用发现新大陆的激动心情,对文章里表达的死亡观进行了一次强推广。殊不知,在发达国家,因年迈濒临死亡时,不抢救已经成为医生与亲属的共识。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西方式的死亡观。

可以判断,琼瑶写遗嘱,不是出于一位老人的智慧,不是头脑的觉察与思考,而是受到刺激之后作出的感性反应——这很琼瑶。不这么做就不是琼瑶了。这个决定,恰好也呼应了她在自己作品中一贯倡导的价值观:和爱情相比,生死并不算什么。

琼瑶的一生都活在浪漫化的想象当中。她如同笔下女主角一样,用浪漫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与爱情。在少女时代,她有着专属于那个年龄段的茫然与无助,和语文老师没有结果的恋情,更接近于获得某种安全感的初婚……世俗的种种试图摧毁一个天才作家。但与出版人平鑫涛的相遇,就如同电影《天才捕手》中沃尔夫遇到珀金斯一样,两人的关系,被固化为一种宿命,琼瑶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在生活中得到了复制,或正是极致的爱情带来了极大的满足,琼瑶在感情方面的心智,也永远停留在了自己创造的琼瑶时代。

琼瑶作品的核心生产力可以用一个关键词形容:纯真。捍卫纯真,让她的小说和电视剧拥有了文学魅力。而贩卖纯真,则让她在“爱情教母”的名头之后拥有了“娱乐教母”的实力——因出演琼瑶剧走红的港澳台演员,至今大多数仍活跃在一线。

纯真的词意涵盖了天真,而天真恰恰是教育界、知识界所激烈批判的,琼瑶作品曾被批评为“毒草”、“公害”,更极端者,有人称她为“文化骗子”,其原因无非是琼瑶作品都在诱惑年轻人停留在情感襁褓时期、拒绝成长。作家李敖更是称其“为软弱的一代编制了新的文纲,使他们僵化了思想,走向了做顺民之路。”

李敖所说的“顺民”和琼瑶有多大的关系,这不好论证,但琼瑶小说令一些人意志消沉、躲避现实,这个观感大约是回避不了了。可流行文化的存在,功能之一就是为年轻人制造迷幻。过度批评琼瑶,是一种文化傲慢,或者一种文化歧视。

同样是谈论死亡,医生的说法是专业建议,相关公益机构的文章是普及一些常识,但琼瑶谈死亡,难逃鸡汤的味道。尽管有些时候,鸡汤确实是很“补”的。熬了一辈子鸡汤,年老时熬制的这罐,仍然被鸡汤看待,这也是琼瑶摆脱不了的宿命。

作者

韩浩月

韩浩月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中国中产不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依靠投资拉动与信用扩张的模式刺激经济,只会让中产阶层消费力不断降低,而寄生于政府债务与银行信贷的农民工就业的收入不可持续。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