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嗷夜|领导干部朋友圈,为啥老被拿来说事


来源:齐鲁壹点

“对微信中别有用心的点赞保持高度警惕”,这是20日刊发在《解 放军报》上一篇文章提出的规劝。朋友圈是一个人平时生活和工作在网 络上的投射,由于带有职务和身份背景,领导干部的朋友圈显得较为特 殊,也经常被拿来“说事”。

原标题:嗷夜|领导干部朋友圈,为啥老被拿来说事

嗷夜|领导干部朋友圈,为啥老被拿来说事

02-20 20:56

“对微信中别有用心的点赞保持高度警惕”,这是20日刊发在《解 放军报》上一篇文章提出的规劝。朋友圈是一个人平时生活和工作在网 络上的投射,由于带有职务和身份背景,领导干部的朋友圈显得较为特 殊,也经常被拿来“说事”。

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才算是领导干部朋友圈正确的打开方式?

职业的“谨慎”转移到了网络舆论场

在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背景下,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媒体人。而微信“朋友圈”,不像传统意义上只有家人和好友的朋友圈,是由许多社会关系组建而成的。如工作上的往来,朋友的朋友之间的交际建立而来。“朋友圈”其实已经慢慢地具有了媒体属性,所以微信“朋友圈”不是私域,而是一个公共场所。

不同于一般人的朋友圈,华商报2016年6月的一篇报道曾对领导干部朋友圈的特点进行过总结,官员群体的朋友圈除晒工作外,个人爱好、美文欣赏是这个群体朋友圈里发表、转载最多的内容,甚少像普通民众一样写满喜怒哀乐,几乎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官员的职级和微信的活跃度、微友数量成反比,职级越高,微友数量越少,发的朋友圈内容数量也越少。其中,一名厅级官员两年半只发了6条朋友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评论将其归因于现实中官员群体普遍倾向于谨言慎行,往往恪守着一种职业化的审慎。这种“谨慎”,转移到网络舆论场,只会被进一步强化。

此外“朋友圈”的存在,也将办公室里的人际社交部分移到了网上,让官员有所顾忌。解放日报曾在2014年11月刊发过《公务员的“朋友圈”众生相》的文章,一位局级干部在里面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态:“我发点啥好呢,下属发了动态帖子,我要不要点个赞呢。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最后决定还是潜水为好。你想,我给这位点赞,另一位呢,他会怎么想呢,索性一视同仁吧。”

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治理工具

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微信朋友圈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为政、治理的工具,有助于官民关系的融洽,让公众见到一个接地气、实干、人性化的官员形象。但如果将党纪和法规忘在脑后,逾越红线只顾在朋友圈逞口舌之快,就会成为自己的“祸源”。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陕西宝鸡市委书记、现任西安市市长的上官吉庆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微信“自己不怎么用”,但相当重视这种工具。每当看到包括朋友圈在内的反映民生问题的信息时,他都会第一时间批示,反馈到区县。

一个相反的例子,据《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年报道,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党员吴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发表评论大肆抨击、公然否定“一国两制”,这种行为因为“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受到纪律处理。

也有官员找到了第二块宣传“高地”

千万别以为只有国内公职人员的朋友圈才如此特殊。美国政府2016年5月就放出消息,审查朋友圈将成为一项新录用公务员前的安全措施。允许调查者检查投档者的推特、脸书等社交网站的朋友圈历史记录。

所以,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朋友圈很难被视为纯粹“私人”的东西,虽说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一样,有权利在网络空间发表评论、转载文章,但他们手中的权力和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该“牺牲”一些“爱好”和“自由”,在刷朋友圈时必须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坚定政治立场,在网络上转载文章时,应首先对文章进行甄别,再发布。

和那些朋友圈跟自身工作没有丝毫“瓜葛”的官员相比,还有很多官员在微信朋友圈找到了宣传的第二块“高地”。

比如,曾经就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因为财政经费或推广渠道有限的地方,官员借助朋友圈进行旅游宣传、推广当地农产品特产等工作,结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树立起品牌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所以换个角度来看,官员使用朋友圈,不必太过于自我设限、过于敏感,要积极转变思维。与其害怕它成为自己的“祸源”,不如想想如何让它为自己的治理、为政所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任志方)

资料来源:中纪委监察报 华商报 解放日报 新京报等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