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包藏祸心的毒草?

将剧中人物的思想轻易等同于创作者的思想是不妥当的。这本应是常识,观众不应该入戏太深。

文丨西坡

听闻《大秦帝国之崛起》上映了,在豆瓣上录得9.0的高分。正要打开电视,却看到一篇严厉的批判文章《<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下称《国师》)。文章说这部剧是“借古讽今”,为“大国崛起”开陈旧的药方。

《大秦帝国》究竟是神剧还是大毒草?思量再三,我决定以身试药,一口气看了已更新的全部四集。要说明的是,我只看了第三部《崛起》的前四集,《纵横》、《裂变》两部还没来得及看。

从制作上看,还是比较精良的。一些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第二集结尾芈八子、魏冉诛杀季君,依稀有《权力的游戏》中“血色婚礼”的影子。

至于服装、道具、具体史实是否与真实历史严丝合缝,恕我无力评价。要提醒的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批评者应该容忍细小的出入。

与那些历史雷人剧相比,《大秦帝国》整体是出色的,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旁白太多,生怕观众跟不上节奏,这是许多国产剧的通病。还有一些情节略嫌僵硬,比如第四集孟尝君出场带出“鸡鸣狗盗”这个典故时,多少人像我一样边看边默诵王安石的《孟尝君传》?

我不认为《大秦帝国》是神剧,至少它没让我感受到足够的惊喜。但我可以理解《大秦帝国》缘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分,借用郭德纲的的话,“都是同行的衬托。”

下面重点说说这部剧的价值观问题。

《国师》一文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指控,认为这部剧的制作者想当国师,“为中国的’大国崛起’出谋划策”。但是列出的直接证据很少,近乎没有。

我经过努力,终于发现一段台词疑似带毒,请各位睁大眼睛看好了。

这是一位老臣临终之际对秦王的嘱托:“大爱乃爱天下,大仁则必舍小义。王者之心当能藏污纳垢,化腐为金,王者之仁义与普通子民的仁义大不一样……所谓王者,民心安稳,社稷昌盛,才乃国家之幸,苍生之幸……”

“大仁”、“大爱”这样的词很危险。将“王者之仁义”与“普通子民的仁义”对立起来,也是中国古代法家常用的诡辩术。当一个人说出这样的话时,意味着他要胡作非为了。而现代政治文明主张人人平等,“仁政”一词都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让人不舒服。

我于是准备得出结论,《大秦帝国》果然包藏祸心……但转念一想,自己是不是过于玻璃心了?我所想的这些都是现代人的观念,而这是一部古装剧,怎么能要求古人跟我遵守同样的政治正确规范?

反过来说,如果电视剧里的古代中国人,张口闭口像《勇敢的心》男主角一样大喊“freedom”,岂不怪哉?

更重要的是,将剧中人物的思想轻易等同于创作者的思想是不妥当的。这本应是常识,观众不应该入戏太深。如果说批评文艺作品的价值观还属自由范畴的话,那么认定创作者是否具有某种现实意图更需要谨慎了。

我碰巧看到《大秦帝国》主题歌词的作者邓康延的一条微博,他说:

“虽然俺也是秦地生长,但恨秦始皇,更恨自称比秦始皇更狠的帝王。记得《大秦帝国》电视剧制片人焦阳2006年来北京凤凰会馆找我写主题歌,我先一口拒绝,后来去人大餐厅吃了一顿酒,他称可以让我放开写,不是什么歌颂。想想也不一定只写暴君,他就是个悬崖不勒马的王,而秦土秦风秦盛衰也足可传唱。遂有了一气呵成的三首歌。”

由此看来,《大秦帝国》的创作者并非都是秦始皇的崇拜者。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西坡

西坡

知名青年作家,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中国中产不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依靠投资拉动与信用扩张的模式刺激经济,只会让中产阶层消费力不断降低,而寄生于政府债务与银行信贷的农民工就业的收入不可持续。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