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敦煌密码 | 古人如何刷牙?敦煌壁画告诉你:以手揩齿


来源:华西都市报

每天早晚两次刷牙,不少人从孩提时代就已习以为常,保持口腔清洁,注重牙齿保健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你手握牙刷的时候,是否会突然脑洞大开:古人如何刷牙?如果你仔细观察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就能从中发现一幅《揩齿图》,原来在没有牙刷的年代,爱干净的古人早就以手揩齿。

原标题:敦煌密码 | 古人如何刷牙?敦煌壁画告诉你:以手揩齿

莫高窟159窟揩齿图,是中国最早的刷牙图。

每天早晚两次刷牙,不少人从孩提时代就已习以为常,保持口腔清洁,注重牙齿保健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你手握牙刷的时候,是否会突然脑洞大开:古人如何刷牙?如果你仔细观察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就能从中发现一幅《揩齿图》,原来在没有牙刷的年代,爱干净的古人早就以手揩齿。

画面中央,一人赤裸上身正在剃度,他的周围分别有洗头、灌顶、洁齿的画面。正在刷牙的人上身全裸,蹲在地上,他左手持净瓶,右手横在牙齿前,正在用手揩齿,露出两排大白牙。

其实“刷牙”这个习惯,追根溯源还是一件“舶来品”,源自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最开始更是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是千年前的佛教仪式。在唐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就记录了印度僧侣在饭后使用牙签清洁牙齿。回国后,他把印度的木制刷牙工具也带回了国,并且用杨柳做了改良。

剃度出家先刷牙

劳度叉斗圣变图局部。

晚唐时期,节度使张议潮率众起义成功,结束了吐蕃奴隶主将近七十年统治。莫高窟第196窟西壁的《劳度叉斗圣变》出自这一时期,壁画高3.65米、宽9.80米,是晚唐时期的鸿篇巨制,展现了展现了佛教与外道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六轮生死搏斗。

据佛经记述,舍卫国大臣须达赴王舍城辅相护弥家为子求媳,偶然遇到释迦说法,听后皈依了佛教。为了请释迦亲临舍卫国说法,须达出重金购太子祇陀园建造精舍,以作道场。六师外道闻讯,依恃国王权势,从中作梗,约佛斗法,以胜负决定是否建立精舍。外道推劳度叉出面,佛遣弟子舍利弗应约。若舍利弗胜,则外道皈依佛法,若劳度叉胜,则不准起精舍,且太子与须达亦将受诛。因事关两教在舍卫国的生死存亡,国王坐在北面作裁判,官吏百姓位于南面围观监督,舍利弗升狮子座于东,劳度叉身居宝帐于西,双方连续展开了六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经过一番殊死较量,以外道惨败告终。画面中,失败后的外道,向舍利弗投降跪拜。而不得不削发为僧的外道们,则要在皈依之前经过神圣的净身仪式:他们有的因初次落发,手摸光头,略显尴尬;有的互指光头,戏弄逗趣,自我解嘲;有的因不知礼法,胡乱礼拜,令人捧腹;有的揩齿漱口,有的撅着屁股洗头,有的初换袈裟,情态窘迫。在紧张惊险的斗法之后,敦煌画师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描绘出外道皈依佛教的情景,显得诙谐而热闹。

刷牙是“舶来品”

佛教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3000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创立。据王强在《佛教关于牙齿保健的观念》一文中的论述,释迦牟尼常以法疗治众生贪嗔痴的疾病,因此,经典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于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良方。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围绕在周围的释迦弟子,由于没有刷牙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开始劝说人们重视清洁牙齿,并教导人们如何用木头制造清洁口腔的工具。释迦牟尼本人也用菩提树的木头做成的牙签来清洁牙齿,并且常常留意牙齿是否清洁。

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墙壁上,就画着释迦牟尼手持菩提树的木制清洁口腔工具盘坐的画像。由于医学与宗教的信仰,让印度人极为重视他们的牙齿。印度人认为口腔是通往身体的门户,因此坚决要求务必保持干净。

刷牙习俗始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敦煌石窟之中,研究者发现了大大小小的“揩牙图”有10几处之多,由唐至宋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中大都有描绘外道皈依佛法时洗发、剃头、刮脸、揩齿的生活情景。最为典型的是盛唐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图,在剃度图场景中,一个光着上身、脖子围着一条围脖的胖和尚蹲在地上,他左手拿着漱口杯,杯内放有一物,而露在外面的部分似今天的牙刷把柄,右手二指伸在口内。他旁边还站着一个人,双手将毛巾展开,侍候其间。敦煌讲解员田鹏介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刷牙图。这些壁画表现了丝绸之路人民非常讲究口腔卫生,说明古人对牙齿的保健还比较重视。

从揩齿到齿木

莫高窟壁画里的揩齿图,古人以手刷牙。

田鹏概括,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刷牙图大体分为两类,分别是揩齿图和齿木刷牙图。在使用牙刷之前,文献记载最多的是揩齿法,也就是用手指蘸盐或其他几味药品来清洁牙齿。有关揩齿的最初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梁代刘峻撰《类苑》一书,有一首《西岳华山峰碑载治口齿乌髭歌》:“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烃,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或许是以手揩齿不那么卫生,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升级版”的刷牙法——咀嚼植物的嫩枝,在使口腔气息清新的同时,嫩枝顶端分出许多纤维,可以清洁牙齿和牙龈。嚼齿木是印度普遍的风俗习惯,早在7世纪下半叶,就出现关于齿木的记载,“五天法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传入中国后,变为“嚼杨木”,一直到明末清初都还有所保留。

这一史实可以从唐玄奘的见闻记中找到印证。7世纪中期,到印度去取经归来的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印度僧侣在饭后使用牙签清洁牙齿的现象。玄奘回国后,把印度的木制清洁口腔的工具也带回了国,但由于中国找不到印度人刷牙的木材,所以他就用杨柳枝做了改良。

《华严经》概括“嚼杨枝具十德”: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如此看来,嚼杨枝就像服用十全大补丸一样“药效神奇”。从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开始,则改译杨枝作“齿木”。莫高窟壁画有十多个洞窟中都有“杨枝揩齿图”,是当日修行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载了用杨柳枝刷牙方法,甚至还有类似牙膏的“秘方”,这个秘方叫做麻揩齿方,“升麻9克,白芷9克,莫本9克,细辛9克,沉香9克,含水石18克药物,研成细末,捣末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头咬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没有电动牙刷的古人,说不定就使用这些杨柳枝刷牙的秘方,保持口气清新,一笑露出大白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陈虹伊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