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财政部回应“辽宁数据造假”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李丽辉)近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期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值得肯定。财政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坚决防范和制止财政数据造假。

原标题:坚决防范和制止数据造假

本报北京1月21日电(记者李丽辉) 近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期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值得肯定。财政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坚决防范和制止财政数据造假。

这位负责人透露,经调查,辽宁省有关市县虚增财政收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如2012年,某县将原县委和县政府机关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划拨给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再由该公司对外转让,转让行为未实际发生,却对此征收土地增值税等5671万元。

二是通过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缴纳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虚增非税收入。如2012年,某县重复转让4家粮库土地,虚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965万元。

三是违反国家规定对企业税收实施先征后返。如2011—2013年,某县对33户企业以先征后返的方式返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2224万元。

四是有的市县还通过违规编造、随意调整财政月报的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近年来,财政部高度重视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综合施策防止地方财政数据造假。”这位负责人介绍,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明确规定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对政府收入预算的考核。强调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严禁采取虚收、空转等方式违规增加收入。建立健全“自动补偿”机制。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例,如果地方虚增财政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收支缺口自动缩小,中央财政对其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也将相应减小。同时,把收入质量纳入考核范围并赋予较大权重,激励地方做实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

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财政数据造假行为,财政部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地方财政收入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强化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地方做实各级财政收入。加大问责力度,依法依规对弄虚作假的地区和人员进行问责。

相关新闻

辽宁省长顶着压力说出经济数据造假的背后

1月17日,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辽宁省长陈求发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有一段“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表述。

陈求发说,2016年,辽宁多个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未达标的原因,固然有“三期叠加”的影响和主观努力不够等因素,更关键的原因则在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陈求发表示:(多个经济指标未达标)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含有水分。

“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压力有多大?水分有多水?

陈求发说,“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那么这个压力有多大?水分又有多水?

先看压力。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从2011年至2014年,辽宁一直是经济第七大省,GDP总量一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在第7位。县域经济平均财政收入甚至一度超过山东。

可2015年以来,辽宁的经济数据“断崖式下跌”。

2015年,辽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降到了第十位,GDP增速则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位,比遭遇煤炭经济重创的山西(3.1%)还低0.1个百分点。

去年前三季度,辽宁经济一直深陷负增长泥沼,上半年GDP增速仅为-1%。“全国唯一的负增长”,媒体经常如此形容辽宁的经济形势。

如果仅从数据来看,不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2015年以来,辽宁经济“断崖式下滑”。

不过,陈求发的报告显示,所谓的“断崖式下滑”,一大成因在于原来的经济数据水分很大。那么“水分”有多大?政府工作报告援引了审计署2016年的一份文件。

该份文件称: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发现,此前,审计署、国家统计局都曾披露过辽宁的数据造假问题。

据审计署披露:2013年,辽宁省岫岩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

《人民日报》也曾发文披露,过去一段时间,辽宁一些地区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

王珉的责任有多大?

可见,在辽宁,从2011年至2014年,数据造假风越刮越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1月,王珉从吉林来到了辽宁,自此直到2015年7月,当了6年辽宁省委书记。数据造假风正是在他主政辽宁时期兴起的。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作为十八大后第二轮中央巡视的巡视点之一,2014年中央巡视组巡视辽宁后,就指出了辽宁的数据造假问题、拉票贿选问题。

两年后,中央巡视首次杀出“回马枪”,剑指辽宁。这次巡视“回头看”启动5天后,王珉被查,官方已通报,王珉对拉票贿选案“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巡视“回头看”还发现,上一轮巡视指出的数据造假问题,仍未整改到位,再度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去年底,辽宁一位地级市政府研究室主任接受采访时说,“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发现,2010年,王珉担任辽宁省委书记大半年后,半月谈《揭秘地方统计造假乱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一文,披露了辽宁当时的数据造假倾向。

文中称,辽宁某地一名县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说,“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怎么完成?有的地方拆东墙、补西墙,提前征税。比如说对一家企业今年应征300万元税款,但政府要征400万元,提前把下一年的部分税收也征了。今年的经济指标是3000万元,实际完成了3700万元,那么就把700万元留下来,算到下个年头。”

文中写到,当年在东北某地,民间流传一副对联。

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绝不让忽悠成文化,要让忽悠没市场”

王珉2015年4月不再担任辽宁省委书记之后,辽宁领导班子有重要调整。李希出任辽宁省委书记。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上任以来,李希和陈求发都反复强调,经济数据要打假、挤压水分。

2015年1月,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时任辽宁省长的李希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去年(2014年)辽宁一些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原因之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经济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加大纠正力度,规范涉土税收等收入,使经济数据更加真实”

一年后,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陈求发作政府工作报告是也提到,2015年一些经济指标没达标,原因之一是“主动做实经济数据”。

一些东北百姓用“忽悠”这个词,形容数据造假现象。“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发现,履新辽宁省委书记次月,李希在一次调研中,李希曾痛斥“忽悠”现象。

他当时表示:人无信不立。领导干部要讲诚信,做到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他还提到:在今年(2015年)省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我讲到“政府绝不能忽悠老百姓”,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在想,大家为什么鼓掌?说明干部群众对不讲诚信、不懂规矩、不守纪律,是深恶痛绝的。一个地区,只有诚信成为风气、政治生态清朗、社会风气清正,客商才愿意投资兴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才能被点燃。

[责任编辑:张博麟 PS038]

责任编辑:张博麟 PS038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