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年族”与社交“断裂”

在“恐年”的路上,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春节日渐临近,原本是家人团聚、美满和睦的新春佳节,却因为高涨的人情消费、泛滥的攀比之风,推高了过年的“物质成本”,比如车轮战的饭局、带不够的礼品、发不完的红包……再加上比收入、比工作、比幸福,想想都让人筋疲力尽;而“催婚”“催育”的尴尬又推高了过年的“精神成本”。这些,直接导致不少年轻人谈年色变,沦为“恐年族”。对于不少人来说,春节几乎成了“春劫”。

在“恐年”的路上,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中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年族”,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年族”。而网友票选出的过年最纠结的事,包括过年花销、家人逼婚、无颜归家等等。

消费高、面子薄,“钱包受伤”“脾胃受累”,攀比不过、炫耀不及,因“被催”而“悲催”……面对如此过年光景,“恐年”心理蔓延也就在所难免。心理学家也没少开药方,有的呼吁让春节“去功利化”,有的端上“少攀比、少虚荣,多陪伴亲人”的心灵鸡汤,不过笔者倒觉得,与其从大众心理层面分析“恐年”,不如从社交变迁的角度,去理解春节社交的尴尬。

有人说,每到春节前后,或许有一半的中国人不是在走亲访友,就是在走亲访友的路上。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季,但不得不说的是,其社交方式是传统的,主要项目不外乎串门、拜年、吃饭、酒席等。

但是当下的年轻人,主要社交途径是什么?是朋友圈、微信红包、微信群、直播视频等,已然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化了。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而社交网络用户占整体网民的九成以上。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去好友朋友圈点个赞就相当于传统的“串门”,发个微信红包就相当于传统的“拜年”……时代在变,社交方式也在更新换代,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已经一骑绝尘了,而春节的社交项目还在原地踏步,依然是老几样,势必会造成新旧社交方式的“断裂”,具体表现就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觉得聊家常是过年必选项,把“催婚”、问工作、问收入当作关心,但年轻人却觉得是被侵犯隐私、被伦理绑架。而在年轻人的网络社交世界,没有“催婚”、串门之类的人情负荷。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恐年族”不仅“恐年”,应该几乎是“恐”所有的假日,因为假日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社交世界,回归家乡的传统社交方式。有人感叹说“回不去的故乡”,其实“回不去”的,是生活方式。

当然,“和解”的曙光也不是没有出现,2015央视羊年春晚的红包大战,就是春节社交移动互联化的正式开始,但年轻人能等到社交方式同步了,才不“恐年”吗?

作者

薛世君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转型社会,你还在迷恋着铁饭碗?

有些人找工作就变成稳定导向,去铁饭碗、垄断部门。这些行业虽然逃避了一时的竞争,但对职业生涯的后半段造成很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