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抗战由八年变成十四年的意义何在?

2017-01-12 14:10 凤凰历史 亚尔文

中国正式修改教科书以后一律为十四年抗战

近日,网络流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稍后,该消息被证实属实。

此次教育部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都要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熟悉的“八年抗战”将不复存在,以后一律为“十四年抗战”。

在为东北人民高兴的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八年抗战”的说法中国家喻户晓,却等于一直没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到“七七事变”这段包括在内,而今“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无疑会引起人民的兴趣--大家熟知的“八年抗战”为何要改成“十四年抗战”呢?

31年至37年间中国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历史不应忘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迅速沦陷,东北各地迅速组织起抗日联盟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世界第一支反轴心国力量。据有关资料统计:东北抗联从1932年至1940年作战154761次,出现人数为2145626人次,因抗击日军而死伤被捕119845人。在14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14年被抗联击毙的日军达到了18270人以上(含伪军)。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军

抗联是敌后力量,在沦陷的东北地区坚持抵抗日本的侵略。而在日军侵略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也一再顽强抵抗,打乱了日军侵华的步骤。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在上海挑衅引发局部战争,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这就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事变发生后,驻扎上海的十九路军和奉命驰援的第五军与日军浴血奋战。虽然一二八事变以国际调处下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结束,但事变中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也避免重蹈九一八覆辙。

日军占领在东北三省后并不满足,1933年1月1日又出兵进攻热河。由于热河驻军未作任何抵抗,仅十余天时间,省会承德即被日军占领。随后日军继续向长城各口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西北军二十九军在喜峰口,中央军第五军在古北口,晋绥军三十二军在冷口分别于日军展开正面激战。付出了重大牺牲,也给日军造成了可观的杀伤。虽然最终中国军队实力有限,不得不签订妥协的《塘沽协定》,但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无疑不应被遗忘。

今天,“八年抗战”变成“十四年抗战”,缅怀不忘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中为抵抗日本侵略牺牲的烈士,是应有之意。

在长城奋勇反抗侵略者的中国军队,正是他们的事迹让长城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九一八到七七的六年是中国民众国家意识形成的过程

九一八之后蒋介石在日记里记载道:“昨晚闻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顷又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占领牛庄消息。是其欲乘粤逆叛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内乱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心,国民亦无爱国之心,社会无组织,政府不健全。”

蒋介石的感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时中国实际状况的反应。此时距离辛亥革命不过一代人左右的时间。中国人刚刚从过去的帝皇专制系统下脱离,距离近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依旧还有距离。可能有人无法分辨这两者的区别,简而言之就是在古代是“家天下”的社会,古人信条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此帝皇们拥有无上权力的同时“国之兴亡,肉食者谋之”。普通的老百姓只需要当好兵,纳好粮,交完税剩下的就没有关系了--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只有遇到剃发易服这种“亡天下”的情况才是“匹夫有责”,需要全民起来抵抗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中下阶级的民众是“麻木”的,而人心又是天然利己的,国家既然是一家的“家天下”,那么我为何要管“闲事”?

东北抗日联军

而九一八事变前,甚至有底层民众不觉得东北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历史学家才去研究满洲这块土地和中国的历史关联。在研究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去唤醒民众,我们作为一个大中国家,一个大中国民族,民族共和这么走过来,东三省不可分割,由此慢慢的构建民族、国家的叙述。

如果说下层是麻木,那么上层就更是一盘散沙了。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到的“粤逆”便是指代陈济棠。虽然当时国民政府号称实现了统一,但实际上各地军阀势力林立,相互敌视。甚至还有地方军阀暗中勾结日本。但九一八事变后,这种情况越来越不得人心。抗日战争激起了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努力建设一个强大且具有现代文明的国家开始成为了广大中国人的共识。知道七七事变爆发,凝聚的中国心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将日本全面侵华的企图粉碎。

被称之为粤逆的南天王陈济棠

因此,“十四年抗战”推到九一八事变,实际上也使得我们不能忘记现代中国意识将借助反抗日本侵略的共同民族经历,艰难凝聚直到最终成型的过程。

中国阻止日本全面侵华的努力也不应忘记

在民心尚未凝聚成功的时候,以当时中国的力量去对抗日本这样一个工业强国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利用各种资源防止日本彻底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初蒋介石就断言“我若稍与抵抗,彼即可借口开战,必使我割地赔款,方肯罢休。”

和传统中原王朝的更迭不同,近代以后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社会。单靠中国的力量不能逼迫日本撤退,利用国际社会力量借力打力遏制日本全面侵略也行,推迟日本全面侵华进程,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努力也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政府的申诉之下,国联行政院通过了要求日本退兵的决议案。

国联

虽然和今天的联合国相比,国联在强制力上无疑更加薄弱,面对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人,国联对中国的支援只能是道义上的。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清楚“国联不可尽恃,亦非尽不可恃”。中国政府自然知道“到嘴的肉”是不可能吐出来的,尤其是日本还是绝对强势的一方。但事实上这确实是中国政府的一次外交胜利,日本在国际社会中被钉上侵略者的耻辱柱。最终日本不得不和国际社会彻底决裂,退出国联,落得众叛亲离,失道寡助的的下场,为之后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争取到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可惜日本从下到上已经失去了理智,任何一个敢于给这个国家踩刹车的人,都遭到了“天诛”。最终,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日本最终踏上了全面侵华的不归路。部分所谓有战略眼观的日本人口中的“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不过,中国的努力还是有回报的,中国政府成功地争取到了五年的时间。等到1937年的时候,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了。不复过去那种完全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各个战场上除了中央军之外,各地方部队也积极参与抗战。从这方面来说1937年是全体中国人的一次“新生”。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战斗中英勇抗战的烈士不应被忘记,中国国家意识的觉醒过程不应被忘记,中国遏制日本全面侵华企图的事迹不应该被排除在记忆之外,将抗战“延长”到14年是给了这段历史一个公正的评价。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