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庚辰荐读《读史要略》:360篇要人要事看中华历史


来源:中国军网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相关史书浩如烟海。著名杂文家李庚辰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刊文,向大家推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读史要略》。他称,徐兵博70万字的新著《读史要略》,是一部有分量的史论专著。该书以360篇要人、要事和要著,“浓缩”了中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道理”,在相对较短的篇幅里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和功能价值,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普及性历史读本。这本书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一起来看看。

原标题:李庚辰荐读《读史要略》:360篇要人要事看中华历史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相关史书浩如烟海。著名杂文家李庚辰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刊文,向大家推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读史要略》。他称,徐兵博70万字的新著《读史要略》,是一部有分量的史论专著。该书以360篇要人、要事和要著,“浓缩”了中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道理”,在相对较短的篇幅里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和功能价值,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普及性历史读本。这本书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一起来看看。

关于中国历史的深刻对话

■李庚辰

徐兵博同志70万字的新著《读史要略》(新华出版社),是一部有分量的史论专著。见书思人,不由勾起一些对他的记忆——20年前,作者还是一位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就读的战士学员的时候,就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上发表过一篇历史散文《静海寺的回声》。那篇视角独特、文采斐然的文章荣获了全国1000多家报社联合举办的“迎香港回归征文比赛”一等奖(当时全国荣获“一等奖”的总共10人,其中9位都是知名作家,唯独徐兵博是个20来岁初出茅庐的战士学员)。有此殊荣,他本人也得到了解放军报社编辑部的格外关注。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域辽阔多变,再加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琳琅满目,导致生活于其中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产生的重要著作庞杂繁多,以致二十五部“正史”亦难述其详,万千部“野史杂记”更难概其貌。尤其是近代以来,即使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师,在面对浩瀚如烟、汗牛充栋的中华历代史著时也难免望洋兴叹,以致如陈寅恪一样的史学大师竟然反对对中国通史的普遍性研究,力主断代史之精研细考。如此的结果虽然就某一段历史来说可能越来越清晰,但对于中华历史的全貌却是越来越模糊——正如大光圈拍摄的物体,愈是清晰的“特写”,周围的环境愈是模糊。而当大多数历史学者过多地关注于局部的解剖式“特写”时,他们的视野里自然而然地模糊了历史价值的纵向比较、历史趋势的客观把握,以及历史意义的全面挖掘,而后者,又恰恰是普罗大众最需要的历史功能之一。他们更需要了解的是历史大视野下的大趋势和大道理,他们需要的是对历史画龙点睛式的解读和提纲挈领式的客观认知。而站在这个角度上,才更能看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读史要略》以360篇要人、要事和要著,“浓缩”了中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道理”,在相对较短的篇幅里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和功能价值,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普及性历史读本。

《读史要略》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选择上,尽量选取一些不为人知、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后人忽略的“要人”和“要事”(比如商朝女将妇好、南宋名将孟珙、东晋名将陶侃等),给读者奉上全新的历史认知和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对于那些广为后世熟知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则尽量以独特的视角作独到的见解,不作前人已有之论,这既可“窥一人而知时代之特征、知一事而知天下之兴衰”,又使读者不会有“味同嚼蜡”或“拾人牙慧”之感。

同时,《读史要略》借助“大数据”时代史料收集方便和考古学不断提供新的历史佐证,力图还原和澄清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湮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真相。如发生在5000年前的“涿鹿之战”,即综合各类史料将过去的神话传说还原为现实的战争情节;如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即根据复杂曲折的历史事实还原本真,确立了有别于过去“被清王朝所利用”的固有评价视角;再如秦赵长平之战,经考古证明、历史推断和科学辨析,得到白起不可能“坑杀”40万赵卒的历史结论。这些建立在大量新旧史料基础上的“还原”和新的“见解”,也是《读史要略》更具可读性、更有穿透力的根源所在。

从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挖掘、萃取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读史要略》所确立的目标之一。我的理解,作者所谓历史运行的“原动力”,实际上是指推动中国历史此向发展而非他向发展背后的“主导性力量”。作者于此的“探寻”可谓卓有成效。比如,他认为明清之交,女真族之所以能够以100万余人的少数民族征服上亿人的明王朝,其背后的“原动力”是因为明清之交,由于气候的异常寒冷,使得温带南移,导致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经济出现大面积衰退,迫使其向南迁徙以寻找适宜生存立命的地区。于是,为了民族主体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南征”便成为女真上“不可敌”神话背后的主要“原动力”。除此之外,《读史要略》还总结了历史人物因为爱、恨、情、仇而推动历史前进的其他“原动力”,给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视野和认识角度。

在当前政治全球化、生活网络化、知识碎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读史要略》紧紧把住了时代的脉搏,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当前的快节奏生活,使大部分历史爱好者难以通读诸如《资治通鉴》《史记》及其他大部头的历史著作,《读史要略》由于基本梳理出中国历史的走向和脉络,粗略掌握了中国历史的大体发展趋势,可谓一个具有“知识图谱”性质的时代读物。当前,经济领域有一个时髦的“跨界者赢”的说法,作者的《读史要略》也是一个军人在研究军事历史时的“跨界”“跨域”性探索,为专业历史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创新性和延展性。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爱好者,我和作者深有同感:那就是与中国5000年漫长而沉重的历史对话是一个无比艰涩的过程。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曾说:“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作者在其自序中写道:“在读史过程中,每每与先哲前贤、雄帝伟相作深入的历史对话时,既为他们的超前思想和雄才伟略所叹服,又为他们历史功绩的强烈光辉所反复照射而感到目眩头晕,历史人物与现实人性的优劣对比,历史理想与现实走向的强烈反差,以及本可避免的历史悲剧的反复上演,使得每一次‘对话’都变得十分痛苦和艰难。”对于他的这段感悟,我既能从字里行间感同身受,又被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和难得的历史担当及坚忍不拔的勇气所叹服。诚望有更多一些这样勤于思考、心怀家国、忠于使命的现代军人。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