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评论人要警惕言说的倦怠感

12月24日上午,由凤凰网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凤凰评论承办的“有声之年——2016网络文化与传媒转型研讨会”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行。研讨会上,复旦

12月24日上午,由凤凰网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凤凰评论承办的“有声之年——2016网络文化与传媒转型研讨会”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行。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已经过作者审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家拥有近九十年历史的中国新闻教育的摇篮,多年来秉持着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所题写的好学力行的校训,始终把呼应时代、追求卓越、培养精英作为新闻教学的目标。如今社会发展和传媒的转型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别无选择,孜孜以求,探求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涅磐之路。在这期间,我们得到了包括凤凰网在内的诸多业界同行的无私相助,在这个不进则退的关键节点上,学界和业界应该并肩同行,共同应对这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凤凰网在中国传媒版图中地位举足轻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断地拓展媒体的表现空间和作业空间,沉着应对时代的呼唤和传媒业转型的挑战。近年来,凤凰网在新闻评论方面的探索为业界所称赞,也为学界所敬仰,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今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有幸与凤凰网联合举办本次论坛,这种合作模式实际上也是开启了复旦大学与业界合作的新的模式,对此我谨向凤凰网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各位媒体人,各位同行表示我们职业的敬意。正因有你们,才成就了“有声之年”的众声喧哗。

我们处在盛产言论的时代,但并不是优质言论的丰产期。分化的社会和进化的技术,催生了公共言说的冲动和行动,释放了公共言说的活力,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话语景观。但是,这喧哗的众声里涌动太多的口水,稀释了优质言论的浓度和被关注度,甚至会撕裂社会共识,还会误导公众的正确判断和方向性的决断。

我们不缺好的评论,不乏让人眼界大开的惊艳之作,也不缺让人脑洞大开的惊人之语,但好的评论假若没有过得去的生长环境和分享语境,他们会被汹涌的口水稀释掉。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位言说的合法表达权利,同时期待各方力量能齐心协力,共同拓展公共言说的基本面,优化公共表达环境。只有公共言说基本面上去了,公共理性有了不俗的表现,评论才有好的生产与传播的生态环境;只有公共知识和公众辨识能力上去了,好的评论才会得到呵护和珍惜,其影响才能真正落地。换句话说,只有公共言说的基本面上去了,才能垫高那些上游言论的高度,实现影响力的变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代表主办方之一作现场发言

如今的公共言说,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已经相当可观,但言说的质量尚待提升。由于基数太大,要整体性提升言论的浓度和营养,难度不小,看来,公共启蒙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在网络民粹非理性繁荣的当下舆论界,如何做好新的舆论环境下公共启蒙工作,已经成为言论界甚为紧迫的时代命题。

时事评论是一种语境化的公共言说,它依附于一个个生动的新闻现场,借力于鲜活的公共事件。我们知道,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短暂的生命周期,在其短暂的引爆、高潮、衰减周期中,会吸引不同流量的公众注意力,引发公共舆论的聚焦、议论与传播,这其间伴生着言论的开启、聚合和闭合面,还会出现舆论的撕裂和反转。在一个被全面打开的舆论空间里,公共事件被从不同方位进行解读,实属正常;不同意见的竞争和论争,也无法避免,也无需躲避。问题在于,在舆论的打开、分化乃至撕裂的背后,应有理性的支撑和共识的聚合,不能留下满嘴的狗毛和遍地的鸡毛。

达成公共理性和社会共识,精英的引领不能缺位。即便民粹情绪甚嚣尘上,它会拒绝任何精英的入场和引领,精英也不能袖手旁观,任由狗毛与鸡毛齐飞,放任非理性的激情恣意流泻。不过,精英们如何将启蒙议程自然导入的公众视野,以公众易于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将公众表达导入到理性的轨道,的确是件颇费脑筋的事情。

舆论很精彩,但评论人有时很无奈。舆论场上经常有戏剧化的剧情,比如,“断头”新闻、新闻的“反转”和新闻的“轮回”。所谓“断头”新闻,就是有的新闻演着演着,来不及完整展开,就被“熔断”了,被另一个新闻剧情追尾;新闻的“反转”就是新闻本来沿着某个方向夹带舆论顺流而下,却突然间调转了方向,逆流而上;所谓新闻的“轮回”是指:同样的新闻剧情隔一段时间会重演一遍。上述剧情,考验评论人的耐心、定力乃至脑力。首次遇到这样的剧情,评论人还有评论的激情;但面对反复上演的新闻剧情,评论人的激情和脑力也可能被慢慢磨蚀甚至掏空,会产生视觉疲劳和言说倦怠感。

其实,不能因为剧情反复上演,我们就熟视无睹,钝化了敏感,麻木了痛感,视之为舆论“新常态”。盯住这些反复上演的新闻剧情,发挥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战斗”精神,籍此打开公共启蒙的关键节点,推动社会朝着我们的理想方位一步一步地前行,这对于我们的评论精英来说,其实是很值得一做的事情。

如今,我们回望这些渐渐远去的言论,其中大多数的面影已不再清晰,他们消失在历史的背影里。当初那些活跃的言论,不论是精彩的,还是不那么精彩的,不论是理性的,还是不那么理性的,无不进入历史的分拣流程:有的进入记忆程序,有的进入失忆程序。即便是那些当初轰动一时、亮瞎众生眼睛的言论,也成了历史的背景板。毫无疑问,那些优质的言论,应该进入记忆程序,不应被忘记。

今天,我们通过年度研讨会,让那些值得记忆的言论,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存储在公共记忆里。将来,我们在打捞过往历史的时候,这些声音有可能被唤醒,激活我们的集体记忆,为我们未来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知识依据和价值参照。

凤凰“有声之年”研讨会的根本用意,是借助这样的方式,再次检阅一下今年的媒体言论收成。“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虽然言论的河面已经足够的宽广,但还未到“稻花香里话丰年”的状态。面对四处翻涌的口水,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优质品质,来拉升言论的集体水位,提升公共言论的品质。

作者

张涛甫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任剑涛:无声之时,有蒙共启

建立一个公义社会,乃是中国挺过改革艰难期,克服权力瓶颈,破除非理性声音盲目主导幻影公众尴尬局面的最紧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