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城》饕餮博物馆里有原型 魏明伦:就是现在的吃货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凶兽”之一的饕餮首次以3D形式登上大银幕,有观众说:“看了《长城》之后,强迫症犯了,非要学会‘饕餮’两个字!”“考据派”们则翻书质疑:“历史上的凶兽就长这样?!”甚至连知乎网站上都有一个有趣的帖子“如何评价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形象”,留言中的吐槽不绝于耳“九层妖塔之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是饕餮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原标题:《长城》饕餮博物馆里有原型 魏明伦:就是现在的吃货

饕餮纹示意图

饕餮纹示意图

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并称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

年关将至,贺岁档群雄逐鹿,试图在票房上分一杯羹。自带主角光环的《长城》,从选角之初就话题不断,无论老谋子是否江郎才尽,还是资源逆天的景甜为何霸屏,这部在长城上打怪兽的电影,裹挟着浓浓的荷尔蒙和中国风扑面而来,上映6天就斩获6亿票房。

作为一部国际范儿的魔幻大片,《长城》的视觉冲击力简直就是一道“饕餮盛宴”。当世人的贪婪和暴戾膨胀到极致,上天随之震怒,让陨石从天而降,化作只吃人且能无限繁殖的凶猛怪兽——饕餮。哪怕是热衷于在游戏中打怪兽的朋友,目睹30万只饕餮整齐地翻墙继而攻城略地,说不定也会被这样震撼的场面亮瞎双眼。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凶兽”之一的饕餮首次以3D形式登上大银幕,有观众说:“看了《长城》之后,强迫症犯了,非要学会‘饕餮’两个字!”“考据派”们则翻书质疑:“历史上的凶兽就长这样?!”甚至连知乎网站上都有一个有趣的帖子“如何评价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形象”,留言中的吐槽不绝于耳“九层妖塔之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是饕餮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饕餮究竟是神马小怪兽?读者们除了翻阅史料,还可以走进博物馆,从冰冷而遥远的石器、青铜器上寻找答案。你甚至可以从钱包里掏出一张20元人民币,正面类似面具的图案就是饕餮纹呢。

明蒋应镐绘“饕餮(狍鸮)”形象,人面羊身。

明蒋应镐绘“饕餮(狍鸮)”形象,人面羊身。

最早出现于良渚文化

相传在逐鹿之战后,黄帝感叹蚩尤勇武好战,为了震慑诸侯,他制作了蚩尤的神像,以达到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政治目的。又因饕餮、蚩尤同体,饕餮做为流行的兽面纹饰在青铜器上开始大量使用。

其实,饕餮纹在中国出现得比你想象中的还要早,在距今约4000-5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良渚文化之中,黄玉琮上就刻有饕餮的形象。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新石器至良渚玉枭文化时期,中国文明的曙光熠熠生辉,例如农业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良渚文化中的饕餮纹特点显著,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这一时期的饕餮纹饰还没有出现躯干和尾,但有的有肢、爪。饕餮纹虽然没有角,但其冠状饰与主体紧密相连,可简化为兽额上的突起部分。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早商时代,类似的饕餮形象反复出现。

匏制饕餮纹炉

匏制饕餮纹炉

青铜器上饕餮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饕餮纹饰常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连老谋子在片中也采用了青铜器风格,从外形、色泽、质感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一只只复古的饕餮。

此风格在博物馆里有迹可循。无论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饕餮纹四足鬲、饕餮纹罍(音lei),还是山西平陆县博物馆藏的商代饕餮纹鼎,抑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大盂鼎,这些青铜器上面都能找到饕餮的踪迹。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朱章义介绍,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大多是这样的形象:有一个正面的脑袋,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向两侧铺展开来,还有鼻、口、颔等器官栩栩如生。如果遇上能工巧匠,有的饕餮在身体两侧长出躯干、肢、爪和尾,还有的长出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鸟的羽毛,简直就是一个“四不像”。

既然饕餮是古代神话中的凶兽,为何常常出现在青铜器上?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写道,“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意思是说饕餮具有贪吃的特性,放置在用来烹煮食物的鼎器上最适合不过。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网页上对此也做出了一番解释:“古人将饕餮雕饰在青铜器物上,主要是突出其贪吃的习性,借此告诫儿孙克制欲望:饕餮食人无厌以至于把自己也吃掉了,开创了大饼卷手指头自己啃自己的餐饮模式。”

饕餮纹半瓦当

饕餮纹半瓦当

四川汉阙有饕餮

古代建筑中常用到饕餮纹装饰,例如现藏于国博的战国饕餮纹半瓦当,就是燕国宫殿特有的屋顶防水建筑构件,用泥土烧制而成。这件文物呈半圆形,饕餮纹浮雕比较大方。而目前发现最大的燕国饕餮纹瓦当,是出土于河北燕下都宫殿遗址区的双龙背项饕餮纹垂脊瓦当。

其实,在位于四川渠县城北的水口乡汉亭村燕家场的沈府君阙上,也能找到饕餮纹的蛛丝马迹。这件汉阙兴建于东汉延光年间(公元122—125年),是汉阙中唯一的双阙幸存者,子阙已毁。东阙刻“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下端镌饕餮。其中,东边一只双角的饕餮正探头往下窥视,而西边这只饕餮却是“独角兽”。

到了汉代,石刻、画像砖上的饕餮纹发生了一些演变,成为兽面衔环的铺首纹,在皇室及贵族建筑和器用上广泛出现。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起御凶镇宅、装饰和通报门铃作用。在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中,不少画像砖上都有“铺首衔环”的饕餮纹饰,这不仅是墓主人尊贵身份的象征,还增添了对于喜乐安康的美好期盼。

饕餮纹

饕餮纹

人民币上的饕餮纹

如果你无暇去博物馆探宝,不妨从钱包里掏出一张第五版的20元人民币,来寻找这个神奇的动物。在这张纸币的正面,“中国人民银行”和“20”数字之间的花纹里,就能辨认出一个人头形状的图案,五官像模像样,其实就是饕餮纹。

说起钱币上的饕餮纹,还曾经闹出过一个乌龙。前几年,有网友误以为这个“面具”图案来源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或者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向两家博物馆求证,但经过文博工作者研究后认定,这个图案应该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中的一种,或者是处理后的变形。

对于这样的猜测,朱章义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者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只是20元人民币上面的是饕餮纹中刚好绘制成了一对立眼,与金沙金面具的立眼看起来很相似”。

你能从人民币上找到这个贪吃的小怪兽吗?它那双贪得无厌的大眼睛,正滴溜溜地盯着你看呢,似乎是提醒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魏明伦:饕餮就是现在的吃货

《神异经·西荒经》中记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经·北山经》中说:“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狍鸮(páo xiāo)即是指饕餮。

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昔日黄帝与蚩尤决战,一战功成,汉民族由此起源。而蚩尤怨气不散,其首落地化为饕餮。作为传说中的凶兽,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甚至把自己都吃了,只剩下头和大嘴,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所以,后人也将饕餮作为贪婪的象征。

“饕餮这个词其实并不是很生僻的词,这个词一般就是指好吃、贪吃。最有名的就是苏东坡的《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说,“饕餮这个兽的食欲特别大,特别能吃,好吃、贪吃,往往把能吃好吃的人叫做老饕。很多能吃好吃的人用饕餮这个词来自嘲,有些美食家自嘲是饕餮客,现在说是吃货。”

魏明伦的《饭店铭》中也提到了“饕餮”:“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清真太牢馆,素食菩提居……皆弹丸之地,而容量似海,岂仅是充饥解馋饕餮场所。”在魏明伦看来,就像人们提到“虎将”寓指“勇猛”一样,表示贪吃的“饕餮”一词“不足为奇”。在文人的诗文中,“饕餮”也比较常见,比如《红楼梦》中大观园里众人吃蟹作诗这一章,贾宝玉的诗就有这样的句子:“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曹禺的《北京人》第一幕中也有:“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华西都市报记者荀超

还有三大“凶兽”

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分别是指四名神人的死后化身,即三苗、驩兜( huān dōu )、鲧(gǔn)与共工,因其作恶多端,不修德,被贬下凡间变成。分别对应:饕餮(tāo tiè),混沌,梼杌(táo wù)和穷奇。

混沌

《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混沌。”

是古代的凶神。混沌是像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混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混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混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混沌”,更为原始的混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这里的混沌已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后来,《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混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还有一种说法,混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

穷奇

《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像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梼杌

《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

梼杌一般作上古凶兽,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欣欣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