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涓涓“活水”润陇州


来源:华商报

在工业发展上,陇县坚决向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项目说“不”,依法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以风电、水电、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投资4.7亿元50兆瓦的窑岭子“农光互补”开发项目、投资10亿元的华润新能源陇县丰台山风电场项目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纷纷开工建设,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原标题:涓涓“活水”润陇州

——陇县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梁会平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设施持续完善,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陇县处处洋溢着昂扬向上、追赶超越的热烈氛围,处处都是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喜人景象。

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66.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同比增长11.2%、25%和13.1%。

说起陇县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委书记杜长生一语中的:改革增活力,创新促发展。

生态立县 走绿色发展之路

陇县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上不占先天优势,要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充满特色的副中心城市,并非易事。

机遇在哪里?优势在何处?放眼陇县,拥有150万亩森林、70万亩草地,是全省五大林区之一,处处草木葱茏,山清水秀;关山草原是西北内陆地区唯一的高山草甸,龙门洞为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开宗之地,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找准定位、放大优势,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陇县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市委、市政府对陇县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寄予厚望,老百姓也盼望将好生态变为“摇钱树”“幸福树”。据此,县委、县政府决定高点规划和定位,在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上将“生态立县”确立为第一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美丽陇州,以生态产业为龙头,以生态旅游为重点,以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生态路网为纽带,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城乡建设、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提升、生态路网构建、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管理创新“八大工程”,打造天蓝、水绿、山青、村雅的生态强县。

良好的生态为该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为此,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投资5亿元兴建了关山快速干线、游客服务中心、风情小镇、旅游环线等项目,提升景区环境,拓展景区框架,使景区面积从3万多平方米放大到30万平方米,游客乘坐观光车,不仅可看草场美景,还能赏林象万千……

生态旅游迈大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同样鼓点铿锵。

以奶畜为主的畜牧业是陇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然而,牛奶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奶畜产业不断遭受冲击,陇县的奶畜业如何再铸辉煌、持续快速发展?对此,县上经过反复研究,作出了巩固牛、发展羊,建设优质奶源、良种繁育、饲草种植和生产加工四大基地,全产业链打造西部生态乳都的发展战略。

在东南镇张家庄村,飞鹤关山乳业投巨资开建4万只奶山羊养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羊场,目前,1000多只奶山羊已入住“新家”。在飞鹤关山项目工地的不远处,陇县另一个位居国内乳品企业30强之列的陕西和氏乳品同样不甘落后,实施了7万吨羊乳粉智能生产线搬迁技改项目,扩大生产能力,同时建设10万只奶羊养殖基地、优质牧草种植基地。此外,夏家湾良种繁育场、15个存栏1000只以上的奶山羊养殖场、30个家庭牧场也陆续建了起来。该县计划到“十三五”末,奶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奶畜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

与此同时,该县把核桃产业作为绿化荒山、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与大力支持。目前,全县核桃面积54万亩,成为“美丽陇州”的绿色健康品牌。

在工业发展上,陇县坚决向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项目说“不”,依法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以风电、水电、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投资4.7亿元50兆瓦的窑岭子“农光互补”开发项目、投资10亿元的华润新能源陇县丰台山风电场项目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纷纷开工建设,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综合治理 开社会和谐之花

社会和谐,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地方的和谐发展不是3至5年的事,而是长期的工作,如果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能持续,在经济新常态下,你就有可能会掉队。”县委书记杜长生说,只有厚植发展的新优势,才能不断培育和保障发展新动力,真正“走在前列”。

2015年9月,温水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得知坪头村2组村民贾存怀因之前接电和村2组群众发生多次矛盾,群众和村干部意见很大,且贾存怀儿子贾金龙一直和父亲关系不和,父子两人经常吵架、斗殴,贾存怀的面包车也被其子贾金龙砸了好几次,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坪头村中心警务室民警李彦霖、马丽娜多次上门劝解,采用讲法律、讲故事的形式化解贾存怀与周围群众的矛盾纠纷,语重心长的对父子俩开导,通过耐心做父子两人思想工作,家里和家外矛盾都得到了化解。贾存怀感激地说:“他和儿子之间的矛盾是他的一块心病,这次多亏警务室民警从中调解”。

这是陇县探索推行“十小警务”,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一个缩影。

陇县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县人口的1/3以上。村子里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过境人员既多又杂,入室盗窃、诈骗等案件频发。针对本地治安情况,陇县探索推行了“调处小矛盾、建立小卡片、适时小提醒、践行小承诺、定期小研判、落实小帮扶、安装小探头、发动小袖标、推广小喇叭、技能小培训”,紧盯农村(社区)警务室这个点,全力面向群众做好基层工作。

“十小警务”开展以来,全县在案件多发村落和公共复杂场所安装小探头2172个,实现了对特殊区域、时段和动向的全面覆盖,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起,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今年前5个月,刑事发案率下降了11%。

“照顾老人的事平平常常,想着只是尽了媳妇的本分。”陇县东风镇上凉泉村“忠孝之星”张格萍告诉笔者:“被大家选上‘星’确实感到光荣,我很在意,大家也很在意。现在村里的好媳妇明显多了,婆媳关系处理得都很好。”同村70岁老人王申文当选“明理之星”,用村支书王天赐的话介绍就是:“老王爱管闲事,管得还很好,带动了大家都来关心村里的公益事。”

“评出了‘草根明星’,树立了典型样板,提升了村民素质,弘扬了文明正气,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城关镇党委书记牛英道出了“五星之星”评选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该县从2013年起在全县“忠孝、诚信、仁义、正气、明理”五星评选,通过科学设星、民主评星、动态管星、高调奖星,全县158个村涌现出“五星明星583名,用他们的善行义举引领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新风尚。

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今年春节刚过,陇县组织在全县79所中小学校33754名学生中开展了“弘扬文明新风、共建和谐陇州”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师生评议会等多种形式和活动,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从思想和行动上改变了一些家长的不文明行为。目前,这些学生带动了3万多个家庭参与活动,影响社会成员20多万人,解决各类不文明问题4.5万个。城关镇西街村拆迁户李某,在西大街小学四年级上学的儿子的多次劝导下,主动找到镇村签订了拆迁合同,及时进行了拆迁。城关镇西关小学四年级一名学生,劝说多年闹访的父亲苟某当众表示息诉罢访。八渡大力村四组张某,在该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学生的劝说下,清理了占道问题。

“我爸去世后,村上对我爸后事很关心,不但丧事有人操心,省了钱、省了事,而且对我爸一生给了肯定,作为子女,我觉得脸上也有光。”前不久,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服务下,刚刚安葬了父亲的陇县城关镇西街村村民闫建平深怀感激地说。

而闫建平所说的这些“好处”,正是陇县探索农村殡葬改革、推行“身后关怀”新机制所带来的。

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建成服务大厅6个,集体公墓6处,22个村级党组织关怀党员和群众46人。群众高兴地说:“现在老人去世都有人管,省钱省事有面子,党和政府就是好。”

同时,“一村一警”、党员干部代办制等一系列新举措、新机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激发活力 结改革致富之果

1万多元现金,陈明瑞攥在手里,数了又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前不久,陇县城关镇西街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向村民兑现2015年的股金分红,全村1407名股东总计获得股金收益171万元,比上年增长近四成。

西街村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使“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东”,让“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只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陇县地处山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大,加之近年来每年都有近10万农民外出打工,为此,县上积极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近年来,该县按照“强化试点、培育典型、辐射带动、激发活力”的思路,在东风镇下凉泉、曹家湾三里营等村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推行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经营新模式。下凉泉村合作社流转430户群众土地880亩,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即1亩地保证500元收益,流转金和股金采取实物和现金两种方式灵活结算。2015年合作社盈利3.2万元,分红1.9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农业园区73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6户,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面积达到12.24万亩。“在现有的土地租金固定收益的基础上,5万多农民实现了土地的二次分红。”该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说。

扶贫攻坚是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县上提出到2017年全县13715户、4869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19年贫困县摘帽。为此,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思路,一户一本精细台账,一个脱贫计划,对贫困人口分类制定脱贫路径: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发展产业脱贫;对居住在条件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户,通过生态搬迁脱贫;对缺少技术的及贫困,实施技能培训;对无业可扶、失能弱能的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兜底”帮扶。

“政府+部门+合作社+贫困户”四位一体,群众“点菜”、政府“配菜”,相关职能部门“上菜”,把贫困户紧紧粘在产业链上,这是该县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农民担心的问题,政府全想到了。”陇县曹家湾镇段家峡村贫困户李志利感叹。“我们想种什么,政府就支持我们,合作社统一管理作务,还替我们销售,我们只需付出劳动力就行了”。李志利在政府和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下,和本村20多户贫困一起种上了脱毒洋芋,仅此今年户均可收入近2万元。

今年以来,该县整合产业资金4435万元,为800户贫困户发放中锋4000箱,为600户贫困户免费发放核桃苗52万株、栽植1.5万亩,帮助297户贫困户种植烤烟5217亩,扶持370户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1500户贫困人口经过技术培训进入农业园区、合作社和工业企业务工。

转变作风 谋干事创业之实

没有一流的干部和一流的作风,就赶不出一流的业绩。今年,陇县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结合“两学一做”,组织开展了面向党旗、每周宣誓活动,开展了“做合格党员、干好本职工作”承诺,净化了党员心灵,增强了党员意识。

“今年,县上树立一线用人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一线识别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识别干部。”县委书记杜长生说,要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激励机制。

对县上遴选的103名第一书记,19人工作出色被提拔,23人工作不力被撤换,让扎实干事的干部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工作更加卖力了。“没有想到,都是村干部,差距高达3000多元。以后干工作可不能像以前一样混了,得好好干。”八渡镇的一名村干部说。据悉,这是今年来,县上推行村干部补贴全额绩效考核,按季度兑现政策带来的新变化。今年一季度,全县村干部绩效补贴最高的9370元,最低的的5616元,差距3754元。

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今年,县上对干部考核将一改过去过去听汇报、看资料、看现场的办法,而是把评判权交给群众,让群众来评判。考核中通过召开干部、群众评议会,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干部、群众代表现场测评,并发放民意调查问卷,征求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评议制度,把判决权交给群众。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