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西南北新疆人|杨清箴:为双语教育奉献到老


来源:亚心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杨清箴到管雨生,从古兰丹姆到她的儿子,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力量。

原标题:东西南北新疆人|杨清箴:为双语教育奉献到老

亚心网讯(记者 阿比拜)“同学们,你们代表维吾尔语专业班的同学们,从遥远的地方来看望我,我和我的家人向你们表示感谢……”11月14日,在陕西省渭南市的一处老宅里,已经80多岁的杨清箴老人激动地握着身边来自天津、河北、辽宁、江苏等地的和田师范专科学校1965级维吾尔语专业班的学生的手,满含热泪地说。学生们更是饱含热泪地望着自己的恩师。

“新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我心中永远梦着的地方……”杨清箴老人记忆的大门再一次被打开。

为新疆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20世纪五十年代,杨清箴从家乡陕西渭南初中毕业后,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支援边疆。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学会了维吾尔语,到和田地区成为一名教师,从此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新疆的教育事业。“我搞教育工作一辈子,学生分布在全疆乃至全国各地。”回忆往事,杨清箴静静地诉说着。那时,杨清箴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维吾尔语系主任,说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我在新疆工作期间很少有机会讲汉语。”杨清箴说。

退休后,他回到陕西,才重新说起汉语。对杨清箴而言,工作大半辈子的和田是他的第二故乡,维吾尔语是他掌握的第二门语言。直至如今,他的维吾尔语依然是脱口而出。随便指着房子里的几件物品,他都能立刻用地道的维吾尔语说出来。“已经刻在我的脑子里了,忘不掉的。”杨清箴说。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杨清箴的四个子女也都会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学校的老师都想你们了,问你啥时候回和田呢。”刚刚从新疆返回渭南探亲的大儿子杨剑和大女儿杨华又一次跟父亲说起和田的那些老邻居、老同事。杨清箴家有个老相册,里面收藏着他在和田时的工作、生活照,他对此视若珍宝。每每翻开相册,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我准备和老伴一起再去和田一趟,去看看学校的老同事,也许是人生中最后的告别。”杨清箴语气中有着止不住的伤感。

一代一代为双语教育事业奉献

青春三尺讲台,一生辛劳,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1965年,高中毕业的管雨生和来自天津、北京、辽宁等地的39名同学被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维吾尔语专业录取,经过十八天的辗转行程抵达和田,班主任正是杨清箴。“我们是10月到的和田,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了。杨老师对我们特别关心,晚上到宿舍去,摸摸我们的棉被厚不厚。谁缺棉袄、棉裤,他很快打报告向上级申请,使我们温暖地度过了第一个冬天。”时隔几十年,管雨生对当年刚入学时的情景依然记忆清晰。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边陲小城,是杨清箴老师的无私关爱化解了管雨生和同学们的迷茫和不适。而一次不同寻常的接见,更是让大家坚定了一生的努力方向。

1966年春天,陈毅和夫人张茜在访问阿富汗返回和田小憩时,接见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1965级维吾尔语专业班的学生们。管雨生对此记忆犹新,他说:“记得当时陈毅对我们说,你们学习维吾尔语很重要,是各民族间互相了解、互帮互助、民族团结的一个桥梁,这个桥梁一定要搭好。”坚定好方向需要用一生去实践。在后来的时间里,管雨生和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为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与年华。

2015年,为了纪念自己进疆50周年,管雨生特地主持编写了一本回忆录,命名为《流萤韶华》。对管雨生而言,杨清箴是他的良师、益友和兄长。管雨生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他当年的学生古兰丹姆,如今是和田广播电视大学一位经验丰富的双语教师。这个曾经的农村女孩,正是因为在管雨生的教导下学习双语,考上了当时的兰州商学院,人生轨迹自此发生改变。

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退休后,管雨生和爱人王悦才离开辛苦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和田,回到老家天津。然而,距离并不曾改变什么,管雨生时时关注着新疆的发展,与新疆的很多学生保持联系。古兰丹姆深知,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正如管雨生老师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一样。她格外努力地将所学教给学生,希望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爱心与品德。她把管雨生寄给她的《流萤韶华》拿给学生看,颇受学生们的喜爱。“我们轮流看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老师的辛苦付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田广播电视大学双语教育专业学生阿依夏·买吐逊说。今年11月,古兰丹姆的儿子成为首批南疆学前双语教育支教干部。临行前,古兰丹姆将《流萤韶华》装进了儿子的背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杨清箴到管雨生,从古兰丹姆到她的儿子,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力量。

让我们感恩那些共同经历的新疆岁月

一个月前,杨清箴收到了学生管雨生寄来的回忆录《流萤韶华》,这本书记录了几十年前发生在新疆和田的动人往事。“分别以后三十多年没有见了,原来他们不知道我的地址,后来知道了,有的给我寄书,有的给我写信,有的给我打电话。现在,他们告诉我,要来看望我,你说我能不激动吗?”说起自己的学生,杨清箴格外兴奋。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也许是年龄大了,管雨生这几年越发想念恩师杨清箴。他和同学们约定,不远千里,一起去探望远在陕西渭南的杨清箴老师。为此,他专门找到了当年的班长刘知良,策划了一次“谢师会”。几十年未见,这会是一场怎样的相聚?当年的青春学子如今会是怎样的模样?杨清箴想象不到。在他的记忆里,学生们留下的都是风华正茂的模样。为了这场相聚,家里人早早着手准备,杨清箴更是望眼欲穿,掰着指头算日期,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

和田地区第二中学原校长赵建业从江苏赶来了,刘知良和于文娟从辽宁赶来了,管雨生和王悦从天津赶来了,高级教师王荣星从河北赶来了……

师生再次相见,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岁月流逝,带走了青春美好时光,带不走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杨清箴拉着学生的手,一个个辨认着,念叨着:“管雨生就没有变,于文娟那时候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王悦每天主持新闻节目,王荣星头发都没了……”

“祝杨老师幸福!”“祝杨老师身体健康!”“祝杨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田育桃李,渭水谢师恩。离别几十载,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学子,如今鬓角斑白。那些共同经历的新疆岁月,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中。一首动听的《老师我想你》,歌声连接着师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更连接着新疆美好的未来。

杨清箴(右)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的同事在一起。杨清箴供图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