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拥抱“剪刀手爱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其实也没那么分秒必争,社会变迁始终朝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与需求的方向。凯恩斯多少年前畅想21世纪初时,就说科技能让人稍微工作一下,就享受长久的假期。但愿到了那一天,我们拥抱“剪刀手爱德华”,不会再受伤。

原标题:拥抱“剪刀手爱德华”

26年前有一部美国电影,男主角是个机器人,有人的身体和心智。可惜没完工,造他的发明家就死了,给他留下一双剪刀手。

他能把灌木修剪成动物,能打造时尚发型,还能用冰块擦出雪花朵朵。可他不能拥抱心爱的人类姑娘,因为制造浪漫的双手也是伤人的利器。

这部电影诞生于一个标志性的年份,1990年。之后,互联网对公众开放,第一只克隆羊诞生,机器越来越智能。

一开始,人们用手机聊天,修改农作物的基因,让机器人去扫地搬东西,玩儿得挺开心。过了一阵子,人们开始忧心忡忡,害怕低头太久见不到人心,害怕转基因的粮食伤害身体,害怕技术让自己丢了工作。

科技进步要打落人的饭碗,有三个进攻方向。第一个,是技术革新解放人。第二个,是人工智能替代人。第三个,是科技企业要不了几个人。

联合收割机出现,跟腰里别着镰刀的麦客说再见。电子邮件来了,跟穿绿褂踩单车的邮递员说再见。尽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手工纺纱工人打砸过纺纱机,但总的来说,人们告别这些职业的状态还算平稳,毕竟还有好多活儿能干。

接着,机器人开始在电商亚马逊的仓库为订单配货,拼效率人类失败。机器手开始在深圳的流水线上拼装电子元件,拼精细人类失败。机器人当上了日本鸟取县的宣传部长,拼公正廉洁人类又失败。最近,这些读取0和1代码长大的家伙甚至连手指都不用动一下,就写出新闻稿件,打败围棋高手。

不过,开发这些机器总需要人吧。是的,需要越来越少的人。微软全球有将近12万员工,比它年轻的谷歌,只有不到7万,比谷歌年轻的脸书,只有1万多,脸书花10亿美元收购的Instagram,总共13个人——经济学家把这叫做“偏重技能的技术变革”,最能利用新技术的人最能从中获利。

而对这些公司的老家美国来说,大量硬件生产和软件设计工作,还被外包到国外去了,这么一来,招聘岗位更少了。

一边发展技术创新,一边却被它伤了就业,美国人也很郁闷。看起来,科技不就是那位“剪刀手爱德华”吗。它为人类创造无与伦比的美丽,带来超乎想象的舒适,提供没有尽头的可能,但它有一双剪刀手,抱得太紧,也会伤人。忽然之间人类发现,活都让你干了,我们干啥。

几天前,一向警惕人工智能的霍金又发话了:当初,自动化抢走了蓝领的饭碗,你们没当回事。等着瞧吧,人工智能正扑向你们这些白领的饭碗,坐等你们要饭。

在这位大科学家看来,互联网和科技创新让很少的人通过雇佣很少的人,就能攫取巨大的利润,这是进步,但也会加剧经济的不平等,对社会造成破坏,甚至引起政治动荡。

今年早些时候,牛津大学马丁学院发布《工作2.0时代的技术》研究报告,用一大堆数字警示,未来10到20年,全球数以亿计的饭碗被自动化机器和人工智能锁定了。就在上个季度,美国的失业率又攀升了。

别以为这是发达国家的烦恼,这报告还说了,中国和印度面临自动化“高度风险”的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77%和69%。怎么会?明明我们还没实现四化呀!是的,就因为我们社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内需还不够大,更容易受到冲击。

电影里的“剪刀手爱德华”心地纯澈,现实中的科学技术也生而天真。说到底,人类命运的走向还是握在人类自己手里,与其跟机器争抢饭碗,不如创造更多饭碗。人脑推动技术前行,技术反手榨出人脑的更多潜能。

毫无疑问,最受科技威胁的几乎都是不需要创造力的工种,而对创造性、感知能力、社会参与度要求高的工作就不容易被机器取代。正像那双剪刀手不能拥抱爱人一样,人的灵魂深邃,其中有爱恨、冷暖、黑白、美丑和大片未知的荒原,便是爱德华未完工的那双手。

别以为抒抒情、畅想一下就完了。坚硬的现实需要用更坚硬的行动去碰撞。面对来势汹汹的机器就业大军,需要教育,给人创造力和不断升级自我的本事。需要企业,安排更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保障。需要那些制定政策的力量,能追得上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也需要自己,不要轻易输给机器。

其实也没那么分秒必争,社会变迁始终朝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与需求的方向。凯恩斯多少年前畅想21世纪初时,就说科技能让人稍微工作一下,就享受长久的假期。但愿到了那一天,我们拥抱“剪刀手爱德华”,不会再受伤。

秦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2月07日 11 版)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